《中国通史》第37集:北周武帝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第三十七集:北周武帝(上)
第三十七集:北周武帝(下)
第三十七集:北周武帝
公元523年,一场迅猛的起义浪潮将北魏政权推向了灭亡的边缘,起义人员以鲜卑族人为主,起义以前,他们是镇守北部边疆的六镇将士。当北魏政权整体南迁后,边镇的鲜卑族人却被忽视,他们的生活日益艰难,对汉化政权产生巨大的仇恨,仇恨孕育了大乱的爆发,北魏末期的动乱,仍然集中于民族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民族的大融合固然是时代的潮流,但要真正融合好,实现国家的长久、安定和统一,还需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痛苦与挫折,历史召唤着新政权。
公元534年形势图
公元534年,北魏最后一个皇帝魏孝武帝元修,忍受不了权臣高欢的控制,轻装简从,离开洛阳,西奔长安,投靠关中的宇文泰,关中成为魏朝的正朔所在,高欢不甘心丢掉魏朝正朔,在东部洛阳另立元善见,即魏孝静帝,北魏由此分裂成两个朝廷,史称东魏、西魏,东魏、西魏控制了中国的北方,与南方的梁朝鼎足而立,形成南北朝新的格局。此时,战火主要在东魏的高欢和西魏的宇文泰之间展开,高欢、宇文泰同为武将,都是在六镇起义中脱颖而出,如今却互为仇敌,都想争霸中原,统一中国北方,但力量悬殊,形成强与弱的鲜明对比。东魏军队原属于北魏六镇的20多万彪悍善战的将士,西魏军队只不过是六镇军队的偏师而已,合起来也不过三万余人。
今天,流淌于山西焦化的一段黄河,曾经的东魏与西魏的界河,每到严冬河面结冰时,守在河边的西魏军总要把自己一边的河冰凿开,以防东魏军利用坚冰过河,不战而退,通常是弱者采取的策略,戳向冰面的冰凿,凿出的是弱者的防御态势。国力弱小的西魏,在其初期,不得不面对东魏的一次次征讨,虽然没有让东魏军占得太多便宜,但自己也在慢慢地陪着老本。
公元543年,宇文泰亲率大军,与高欢率领的十万大军在黄河岸边展开激战,为阻止东魏军过河,宇文泰在黄河上游放满载燃料的火船,企图烧毁架在黄河上的浮桥,东魏军则事先准备好长铁锁链,带火船快到时将其勾住拉向岸边,浮桥完好无损。东魏军渡过黄河,在邙山脚下与西魏军展开大战,战争结果东魏军大胜,宇文泰辛苦经营起来的十万大军,损失一多半,补充兵力是西魏的当务之急。关中地区的鲜卑人不多,纯粹依靠鲜卑人来补充军队显然不现实,在府兵制的基础上,宇文泰同时从汉人中间吸收兵源,征募汉族豪强武装,以后又进一步招募均田农民入伍,西魏军队中的汉族比重逐渐增加,如何使胡汉更加融洽,是西魏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宇文泰采用的是胡汉融合政策,由于府兵制中的汉人也被赋予鲜卑族姓,他们与原来的鲜卑人地位、权利均等,不分彼此,宇文泰还尽力吸收关中的汉族豪强加入统治集团,同时允许保留他们的私人武装。宇文泰尤其意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于是大力提倡汉文化,以恢复西周传统为号召,实行先进制度,得到汉族士族的大力支持。这样,西魏较好的解决了民族矛盾,实力日益增强,且后劲十足。与西魏不同的是,东魏集团采取了高度鲜卑化的政策,他军队的力量主要是鲜卑将士,支撑政权的也主要是鲜卑族力量,他对鲜卑族军士公然宣称,汉民是你们的奴隶,这无疑激化了民族矛盾,鲜卑族贵族也越来越腐败,国力开始渐渐由强变弱。
楼劲:北齐的基础要比北周好得多,但最后却是北周灭亡了北齐,北周通过军事、土地、经济、政治各方面的措施,使得居住于关中地区和外来入主于关中地区的人,比较好的捏合在一起了,而北齐始终都没有能够解决好。
公元550年,高欢死去四年后,他的儿子高洋废黜东魏孝静帝,自称皇帝,正式建立了北齐,王朝已经更迭,而鲜卑化更加严重,汉族官僚杜弼等人被杀,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齐的国力进一步衰弱,这无疑给他的老对手以可乘之机,然而宇文集团能否把握机会呢。
公元550年形势图
宇文泰的陵寝坐落在陕西富平县宫里乡小学院内,1400多年前,当这座陵墓刚刚矗立起来时,西魏政权的兴衰,正面着最严峻的考验,这段历史成为了宫立小学学生们的必修课,为了那块历经千年的古墓碑。公元556年,宇文泰即将离开人世,临终前宇文泰遗命宇文护辅佐自己十六岁的儿子完成帝业。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然而正是这个宇文护,差点使宇文集团遭受灭顶之灾,刚刚有所强大的政权,也面临着深不可测的危机。宇文泰去世不到两个月,宇文护就把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扶上帝位,代替西魏建立了北周,宇文护任命北周宰相,专权跋扈,引起了新皇帝宇文觉及一些功臣不满,宇文护采取了强硬措施,杀掉宇文觉,另立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为帝。宇文毓也不是俯首听命之辈,宇文护渐渐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两年多以后又毒死宇文毓。风雨飘摇人心不稳,下一个皇帝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梁满仓:我们可以从宇文毓临死前的遗诏,可以看出来他就是要求宇文护和所有的大臣要拥戴辅佐宇文邕,为什么把这个这么重的这个任务托付给宇文护呢,与其说是托孤呢,我说不如说是加到宇文护身上的一道绳索。
新皇帝就是北周武帝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史书记载,宇文邕聪敏有器质,宇文泰曾说成吾志者,此儿也。但是短短的3、4年之间,宇文护已经大权在握,先后杀掉了两个皇帝和一批旧臣,北周政局陷入动荡不安之中,武帝宇文邕连保护自己都很难,又靠什么来实现父亲统一北方的宏志呢?对于新皇帝,宇文护同样充满了戒备与杀机,好在生性深沉的武帝宇文邕与前面两个皇帝截然不同,对于宇文护的专权,他欣然接受了。不但如此,他还下令,仿照西周尊崇周公的事例,在宇文护封国建立皇祖别庙,由宇文护主持祭祀,他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兄长是被宇文护杀害的,一直把宇文护当做至亲尊长,当作王朝离不了的顶梁柱,从不违背宇文护的意见。宇文护依然身兼都督中外诸军事,牢牢地掌握着军权,在他看来,只有军权在握就不怕皇帝有什么想法,武帝宇文邕从不涉足军事,他更关注的是宇文护所忽视的尊儒重教。
拜谒三老,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仪式,《礼记》文王世子记载“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早在秦汉以前,国家就是三老一人,皇帝尊仰他,向他咨询治理国家的经验,向天下传播尊老敬老观念。
楼劲:立三老就是要另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作为乡老,作为耆
公元563年,刚刚登上帝位第三年的北周武帝,隆重举行了一场尊三老的礼仪,被尊为三老的是西魏北周的四朝功臣元老于瑾。这场仪式在太学举办,皇帝先在太学恭候,等候三老进门,三老进门后,皇帝亲自上前迎接,三老答拜升座,当侍者把餐具撤下了之后,皇帝便开始了咨访治道的程序。皇帝面北而立,三老也起身站在座席后面,皇帝请教治国之道,三老予以回答。仪式隆重而充满温情。让整个太学都沐浴在儒学的春风了里。这是六镇起义以后,在长安很少能看到的景象。
楼劲:于瑾不仅出身是北魏八贵之家,他不仅是一个能够打仗的人,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很多北周的国策、西魏的国策,都是出自于瑾之手,同时他还有个最重要的特点,尽管他功劳卓著,但是他懂得谦谨,能够委屈自己,这就叫懂礼啊,本来就是是一个按照儒家礼经来设置的职务,当然要有一个懂礼的人来买单。
周武帝将儒学立为国学之本,他十分重视礼制的建设,说礼可以使人在上不骄,处满不溢,富贵所以长守,邦国于焉乂安。他规定诸贵族子弟入学,要先给老师送礼物,学成之后,还要举行祭奠孔子的仪式,他还通过表彰孝子,达到提倡儒家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他听说后梁沈重学冠儒宗,亲自写信,并派专人邀请沈重到长安讲学。
公元564年,当宇文护的母亲由北齐境内回到北周时,周武帝竭尽晚辈孝敬之礼仪,不仅使宇文护的母亲深受尊崇,更始宇文护戒备心理大减。
楼劲:儒学核心就是要推行仁政,这是我们汉族士大夫、甚至也是大量的已经接受到汉文化的胡人所衷心接受的东西。所以他通过这样的一些举措、通过这样一些尝试,来向国民,向朝野昭告自己政策立场、政策方向。
北周与北齐的战争仍在持续不断,在周武帝威信不断提升的时候,宇文护也想通过军事胜利提高自己的威信。公元564年,宇文护联络北方突厥,大举进攻北齐,对此,周武帝全力支持,然而由于号令不明,周军在洛阳附近的邙山惨遭齐军重挫,不得不狼狈逃回关中,双方再次休战议和。此次征战,不仅使北周军事力量受到重挫,更消耗了北周十几年来苦心积累的大量财力物力,令周武帝十分痛心,但是对于最大的责任人宇文护,周武帝再次选择了隐忍,他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
梁满仓:宇文护这个人呢,一方面他是很有军事才能,在西魏刚刚建立的时候,宇文泰去世之后,宇文护对于维护当时政权的稳定,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他不是政治家,却在这个政治家的位置上,就显得矛盾非常突出。
朝臣们对宇文护产生的巨大不满,军事失败也使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大跌,而周武帝仍然维护着宇文护。统治层没有了权力冲突,平和的气氛笼罩着长安城,笼罩着城内的皇宫。周武帝继续大力提倡礼教,集群臣亲讲礼记,立郊丘坛为制度,立路门学,置身72人,周武帝愈来愈展现出杰出政治家的风采,整个王朝也沐浴在平和重礼的氛围当中。然而平和的背后,一场事关北周前途的殊死斗争正悄然来临。
公元572年3月18日,宇文护例行从封国进京拜谒叱奴皇太后,在拜见皇太后之前,武帝先在文安殿接见宇文护,对他说,太后年纪大了,却喜好饮酒,酒后喜怒反常,我虽然屡次劝谏,但没有效果,希望兄朝拜是能劝谏太后。又拿出亲自抄写的周成王所作的酒告说,见太后时给她读一读这个。兄弟二人走向含仁殿拜见太后,宇文护随即坐在皇太后身旁,认真的读起酒诰,太后是宇文邕的生母,宇文护每一次拜见太后,太后总是让他坐下,而让宇文邕站在一旁,宇文护因此毫无防范,而就在此时站在他身后的宇文邕举起了手中的玉圭,这应该是这位儒雅的皇帝第一次横眉冷对他的政治对手,但亮剑就做到了一击致命。就这样,经过12年的隐忍、历练和等待,北周武帝真正走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他将要为北周、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楼劲:应该说在宇文护当政的这么长的时间里面,这样一种不是皇帝的人掌握着皇帝的权力,而是皇帝的人,却没有掌握权力。这种局面不是正常的局面,全国人民都知道,恐怕也是会有非议的,这是给宇文护带来很多非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国家政体不正常,格局制度不正常,注意整个局面平定的关键是杀掉一个人,杀掉一个个人,它不牵动大规模的军队调动,不牵动整个国家政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就在北周武帝亲政的头一年,北周却发生严重的蝗灾,加上连年用兵,征发徭役,造成百姓逃亡,土地荒芜。百姓安宁,政局则平静,与民休息,天下之安定,周武帝深知这个道理。亲政一时所下的第一个诏书便是,资金正调以外,无妄征发。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陕西大荔县的龙首渠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龙首渠是西汉时期建造的,但当地人却更愿意把功劳记在北周武帝的头上,这是因为龙首渠到了北周时期,因为年久失修,早已作用不大,是北周武帝重新疏通,并扩建了龙首渠,在引水灌溉的同时,也把洛水中肥沃的水沙带入农田,让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壤,粮食亩产成倍的增长。其实不仅是龙首渠,北周武帝也在莆州等多个地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但开渠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劳动力又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为了把大量的劳动力引进农业生产领域,周武帝实行了释放奴婢、杂户的措施。
自565年至578年,先后五次发布释放奴婢的诏令,几十万口的奴婢、杂户获得了解放,奴婢变成了自由民,提高了劳动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可以说是一次政治、经济领域的革命。北周武帝针对农业的一系列措施, 使关中地区逐步摆脱了贫困,成为了北周的大粮仓。
相比于北周开区的水利工程,北齐建造佛像、寺院的工程规模更为浩大,蒙山大佛古称晋阳西山大佛,位于山西太原蒙山北峰。公元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始建。历时二十四年完工。据《北齐书》记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所谓宫内,其指古晋阳宫,不难想象,当时为保证夜间施工所提供的火把放出的光亮,居然能把20里外的晋阳古城都照亮了。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山东青州博物馆珍藏着龙兴寺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考古学家从题材和雕刻技法上判定,这批佛像绝大多数完成了南北朝时期,其中以北齐时期石像最多。与之前北魏时期的造像相比,北齐造像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艺术审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饰都轻薄贴体,显现出健康优美的身段,早期从印度传入的艺术风格,再次成为主流。这些造像艺术水准之高,工匠们技艺之醇厚,让人叹为观止。
北齐造像
屈志仁:北魏在平城的时候,就接受了大量从西域过来的工匠,后来这些工匠也跟着这个孝文帝迁到洛阳,因为把最好的中原的工匠和西域过来的工匠,一起做成很多很精彩的雕塑,就是后来东、西魏分开了,工匠也就到了东魏,后来变成北齐,所以北齐的工艺是不能再好了。
北齐的佛像造像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无比珍贵的艺术瑰宝,但他也在不断蚕食着北齐原本强盛的经济根基。北齐政权普片佞佛,寺院遍地,寺院既是宗教场所,又是经济组织,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手,他们既不像政府交纳租调,也不承担国家的徭役,这就意味着,僧尼人口越多,朝廷的财政收入就越小。到北齐后主时,全国佛寺达四万多座,僧尼400多万,而北齐总人口也不过2000万,相当于每五个人就要养一个僧尼,百姓负担更为沉重。
其实,不管是北齐,在北周武帝亲政之前,佛教在北周也同样兴盛,但显然急于发展经济的北周武帝,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继续蔓延,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即将展开。北周武帝灭佛,这是一个敏感而又危险的举措,虽然当时的佛教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但佛教思想影响深远。灭佛运动不仅将遭受重重阻挠,而且容易使整个国家陷入动荡。前车之鉴不远,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在崔浩等汉族官员的支持下,实施灭佛事件,不仅捣毁全部佛寺,还杀死了很多僧尼,结果造成国家的动荡。北周武帝虽然决心控制佛教,但是决不愿意重蹈北魏太武帝的覆辙,他采取了步步推进的措施。
莫高窟北周降魔变壁画
刘驰:北魏时期,太武帝主要着眼于政治因素,那么北周时期,武帝他更着眼于经济因素,就由于他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他们采取的措施、开始的步骤也不同,像北周时期,他很明确的,有一个辩论的阶段,他确确实实,大家有一个发言的机会,这点的我想,北魏时期和北周时期差别很大。
公元567年,两次全国性的大讨论在北周武帝的亲自安排下召开了,有位名叫卫元嵩还俗僧人写佛道二论,上书武帝,推崇道教,请求废除佛教,佛教高僧纷纷著文反击,事情越闹越大。对此,周武帝没有冒然下决断,而是召集文武百官、道士、僧人,让他们互相辩论,看看佛、道究竟孰优孰劣。到第二次辩论时,出席者多达两千余人,周武帝特地让名儒沈重以儒教观点解释佛道,受到儒生们的欢迎。此后,儒、佛、道之间的相互辩论成为北周的一种常态。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又一次召开大讨论,并最终判定三教的位置为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佛教徒不甘心排在最后,猛烈抨击。五个月后,周武帝最后下达诏书,全面禁止佛教、道教的传播。不过与北魏太武帝不同的是,此次运动,只是强令全国僧尼还俗,却并不杀掉僧尼,而且为了缓解监狱的矛盾,周武帝在下达灭佛诏书的一个月后,就下令设立通道观,挑选最有名望的120名沙门道士入观为学士,研究佛教、道教如何沟通。如此,北周的灭佛运动并没有引起国家的震荡,相反,国家实力迅猛提高。
当时整个王朝共还俗僧人300多万人,为王朝增加了大量的劳动了和军人,废除寺院四万座,使大量土地重新回到国家手中,这当然能极大地增强国家的力量,关于北周武帝灭佛的目的,在此可以引出《广弘明集》的一段细节:建德元年,周灭齐,武帝至邺城,召北齐僧人置复殿极,叙废教之意,当时僧人惠远极力反对,以地域相威胁,说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布。周武帝说只要百姓得福,我愿受地域诸苦。
古老的中国象棋,虽然标有楚河汉界,虽然有将相兵马,但楚汉战争的杀气已烟消云散,如今已成为人们智力博弈,愉悦心志的娱乐项目,这项老少咸宜的娱乐项目,其创始人正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当时的象棋是七人游戏,更接近实战技法。
梁满仓:发明这种娱乐的时候就是要寓教于乐,他教育人什么,一教育人们现在,天下还不太平了,还有战争,所以我们要安不忘战,这是一个教育目的;再一个他要提醒大家,现在天下还未统一,就像七国一样,齐楚韩燕赵魏秦,还没统一,还在分裂,那么我们就要一国一国地把它们消灭,然后统一起来。
宇文护死后,北周武帝得以放手加强军队建设,他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军事活动,有时集合各级将领教以战阵之法,有时亲率六军习武于城郊。
楼劲:周武帝时期比较突出的是大练兵,第二是控制军官,他经常接近所有中级以上的军官,亲自接见,第三次把所有府兵里面的军士都称为卫士,就说你们名义上就说我们皇家的警卫,警卫部队,再一个就是在很多政策上,优抚优恤军人,像这些政策应该是都是他进一步控制军队,加强军力的重要措施,当然了直接能够输出战斗力的,那就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西边日出东边雨,与北周形成鲜明对照,北齐却是日益衰落,北周武帝即为时,北齐武成帝高湛登上帝位,高湛不理朝政,重用奸佞,终日沉湎于酒,生活淫乱。他的儿子齐后主继位后,更为昏暴,大修宫苑,苦役百姓,北齐一直推行反华政策,到齐后主时,一批汉族文臣被行刑,他们的家属被流放,妻子女儿发配为女奴,小男孩被阉割。
辫发骑勇展现的是北齐鲜卑人的装束,这种在北魏孝文帝就已经革除的装束在北齐盛极一时,然而与其相对应的是汉族的仇恨,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北齐原本强盛的国力,在各种社会问题的消磨下,走向败亡。
又到了冬天,河水再次结冰,依然有大量士兵前往凿冰,但是,凿冰者以由北周军士变成了北齐军士,强与弱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北齐开始被迫以凿冰做防御,可是,当国力对比发生逆转之时,涛涛的黄河水也无法阻挡周军的步伐。公元575年7月,北周武帝发布伐齐诏书,御驾亲征,统率17万大军浩浩荡荡直指北齐洛阳,出发前,北周武帝下令,入齐境,禁伐树残苗稼,犯者以军法从事。
梁满仓:他伐齐是为什么,把北齐毁掉吗,不是,他是想把北齐纳入自己统一的版图之中,因为北齐当时经济非常发达,他不是去破坏它,是要通过收北齐统一北方,加强自己的国力,进而统一全国。
此次征战得到北周将士的积极响应,然而伐齐战争仍然出现了波折,经过数月鏖
梁满仓:北齐调度不灵,军力涣散,他第一次伐齐就已经看出来了,在第二次伐北齐的时候,北周武帝是要进攻平阳,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棋,为什么呢,你打中间,两边就都过来了,同时夹击,弄的你这首尾不能相顾,所以好多人就认为这个战略不可行,这种分歧表面上看是军事上的,而实际上呢,除了军事层面之外,还有一层就是政治家的敏锐的眼光。
公元577年形势图
公元577年2月,北齐后主最终在逃跑中被俘,北齐灭亡,这是自北魏分裂四十三年后中国北方的又一次统一。当北周大军攻入北齐国都邺城时,北齐官员无不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惴惴不安。只有一个人十分淡定,他就是北齐著名的儒家学者熊安生,他吩咐家人把门庭打扫的干干净净,准备迎接贵客,家人感到十分奇怪,亡国之际那会有什么贵客登门,熊安生笑着说,周帝重道尊儒,一定会来见我。话音未落,周武帝已经进了熊安生的大门,熊安生受到武帝的优厚待遇,被赐与帛300匹,米300石,住宅一所。不但如此,武帝还下令给熊安生安车驷马,让他随驾入朝,参与文化建设。
刘驰:占领敌国以后,收拢敌国的民心,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面临的大问题,儒家是中国统治,从这个所谓独尊儒术以后,一直呢它是做一个统治思想,而这点甚至包括在少数民族,熊安生他作为儒家的代表,他呢受到了很高的礼遇,也就是说呢武帝给了知识分子一个安心丸,我是要用你们的,你们跟着我走是有好处的。
统一北方后,北周武帝加大力度推广儒学,控制佛教,释放生产力,改善民生,化解民族矛盾,北齐政权下的胡汉分化局面被彻底改变,尤其是饱受压迫的汉人,对北周政权充满了感激与拥护之情。在周武帝的命令下,又有数百万僧尼还俗,无以数计的私家奴婢、杂户成为正常百姓,投入新生活。他们感激新政策,成为了国家的新生产力,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增强军队的力量,更多的人心被凝聚起来,整个王朝空前团结,国力空前提高。直到这个时候,周武帝才开始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他不仅要超越父辈的梦想,统一北方,还要北平突厥,南定江南,建立南北统一的强大中国。
此时,如果从东汉末年算起,中国分裂以达三百六十一年,慢慢长夜,世人总也盼不到光明的曙光,而现在,这一历史重任明显的要落在北周武帝的肩上。北周武帝只需要完成最后一步,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就将与秦皇汉武帝比肩,然而,人世间总有太多的遗憾,公元578年,北周武帝率军北伐突厥,没想到,刚到半路,身体突然不适,他又一次被迫返回京城,但这竟成了他政治生涯的谢幕,这一年,北周武帝年仅三十六岁。此时这位胸怀宏愿的年轻皇帝只有默默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北周武帝已经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上天却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直到临终,北周武帝仍在注视着一张军事地图,那上面是整个华夏。
在这片土地上,后来者隋文帝杨坚遵循着北周武帝制定的北定突厥,剑指江南的战略方针,在北周武帝病逝十年之后,完成了统一大业。同样是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没有人知道北周武帝葬身何处。根据《周书》记载,宇文邕遗诏,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自古通典。武帝的陵墓称为孝陵,由于相隔时间太长,地面无任何标识,陵墓的具体位置一直是千古之谜,直到1993年才被偶然发现。宇文邕的一生,是为政治而生,是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也正是为了整个中国的统一而生,才有南北统一了,他的理想才会实现,他的政治使命才算圆满。北周武帝,把这个重大的使命和荣耀,留给了后来者,而把遗憾深深的留给了自己,他的一生都充满了睿智、果敢和悲情。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