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大学何以取消新闻本科:通识基于应用还是培元固本

能联储® CCVI价值指数 2022-07-09

能联储®Energy Linked Bank作为专注于人才入口(高考)、出口(毕业)过程的能赋基因测评体系和能值金融存储系统,配合UFEI大学未来教育指数对中国大学学科更新、专业替代以及改革方向,进行有关定标与对标的数据追溯和价值评估。


近日,清华大学取消新闻本科,成为学科更新热点。

对于为什么取消新闻本科,特别是作为UFEI大学未来教育指数的定标样本,清华大学之举,是否会引发其他高校的学科更新效应?特别是对于诸如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医学等等学科是否适合本科,近年时有争议。

对此,清华大学以美国综合排名顶级的大学对标,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所言,美国一些综合排名最顶级的大学,包括藤校系列,也鲜见新闻学本科设置。而取消新闻本科,是为了着力强化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未来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同时认为,从学科特性而言,新闻专业属于应用性能力培养,需要专家型记者和编辑人才。

尽管金兼斌表示,清华之举,并非为其他院校“示范”,仅新闻传播人才面向未来的“知识”和“能力”认知体系和培养模式,每所大学都会各自探索,无需唯清华而定于一尊。

中国大学之所以改革的急迫性及其动力,源于未来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由此确立了通识与学科更新、专业替代的以人才能赋差异,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总体方向。

未来人才以未来工业而作为价值引擎,如同传统教育体制依据现代工业或产业革命而缔造和嬗变一样。但就目前高等院校对“未来人才”的定义仍然模糊,是不是一切以应用为导向,基础学科以及理论研究在体系更新过程占什么样的比重,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或部署安排。而将大学本科认为重点在通识教育,而什么样的通识性知识,才可以嫁接或优化进一步的专业理解?

依据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观点:不同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不同时的,尤其应用学科,其更为复杂多样,并不完全遵循本科、硕士、博士这个既定模式。这一观点,涉及到依据性的基础性调研,“既定模式”对标“未来模式”,如何发挥传统教育的迭代优化功能。

陈志文指出,中国高校的改革方向,目前已转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不仅是学科专业调整,还有层次调整,即培养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其实,这里同时也涉及到“未来大学”的方向和定义、教育和学习模式,特别是本科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能联储®Energy Linked Bank的实验模型,基于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期学生为“不完全成年人”或“准成年人”,最需要的是基于自身能赋或天赋差异,进行成长定位和价值认知和识别,尤其是在由技术变革急遽变化,所带来社会价值观失序阶段,包括现实状况与未来需求之间,如何帮助“不完全成年人”进入“完全成年”,应是大学本科的教育责任和使命。

以新闻本科为例,其之所以取消,多少也与教育困境有关:新闻传播之所以忠于事实、客观呈现、第一现场,与传统体制的宣传干部、通讯员、反映好人好事,是对立和矛盾的存在。这一点,即使在新闻研究生阶段,同样也需要基于未来发展的价值塑造。

至于通识教育,能联储®Energy Linked Bank认为,所谓通识教育,必须是基于生命价值成长,而不是为了生存技能和知识领域方便。目前有不少高校将国学纳入通识教育范畴或体系,并没有想到,所谓国学及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封闭性思维,不但无法与现实学科有冲突,对未来教育更具对立性,特别是传统文化之缺乏逻辑推演能力的致命短板,如此教学只能是大而化之的空洞概念,并没有系统延伸和与未来知识体系对接的“接口”。世界以及未来发展,是一个开放性思维体系,需要有基于此的价值观培基固本,强化其质疑、思辨以及辨识能力,而开放性思维,并非信马由缰,而是逻辑演绎。因此,应用性学科不能单纯强调其应用即实用性,更需要完备的生命价值成长基础的知识储备。学科更新,应遵循基于未来清晰靶向的价值逻辑。 



END-


人类生命永远是物质时间的手下败将[熵学院公共课:熵时]

再卑微的灵魂也有强大的能量[熵学院公共课:恐惧缘于认知失能]

近期相关阅读:

马保国能保的了他的国么

再卑微的灵魂也有强大的能量[熵学院公共课:恐惧缘于认知失能]

人类生命永远是物质时间的手下败将[熵学院公共课:熵时]

人们最相信什么以及为什么“深信”

没有什么比“儒释道=国学”更荒谬的了

金刚经或爱因斯坦以及日常之常识逻辑和认知盲区

当代中国人为什么普遍缺乏常识性思维

中国的大学未来教育只是补课而不是创新

世界近代史、现代史,中国会不会仍然孤悬史外?

自性、空性的逻辑认知和推演

德鲁克:什么决定了你的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