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璐:当乡土教育遇上乡村夏令营
真正的教育公平,并不是让所有的乡村学校拥有城市学校拥有的一切,而是把它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转换成独特的教育资源。
一篇演讲
at 第二届益微论坛
by卢璐
禾邻社创始人、艺术总监
| 本文根据嘉宾现场演讲整理而成
谢谢柚子。大学生们,大家好。今天我过来是跟大家结盟的。
禾邻社是一个关注乡土文化发展的非营利艺术机构。在乡土艺术教育探索发展的五年中,我们一直在寻找乡土艺术教育的最佳应用场景。我们最早在上海的流动儿童服务机构做课外课程,之后进入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拓展探究课,慢慢我们发现小规模乡村小学是一个理想的应用场景,然后遇到了乡村夏令营的小伙伴们,这下一拍即合,原来我们跟乡村夏令营是天然的同盟。为什么我们是同盟呢?这要从何讲起?
这一次发现大家都很擅长讲故事,那我也从讲故事开始。
十多年之前,我是一个艺术青年,在英国念戏剧,心里憧憬着在英国念完接着去法国。但是我遇到了一个事情,改变了这个计划。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回去找自己家乡的民谣和伴着民谣跳舞的舞蹈,第二天用这些素材做表演作业。我回去想了很久,一直到凌晨两三点我都没有找到这首歌。
第二天在教室里,芬兰的同学,希腊的同学,台湾的同学,大家在那边唱,在那边跳,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声音都是在一起的,你会觉得他们很幸福,他们在那个空间里非常强大,而我就像一个游魂,不知道要唱什么,不知道我的身体该怎么动。后来我就在想我要做的戏剧,到底是什么呢?是站在英国的舞台上去念To be or not to be吗?这明显不是我们的东西,这个词,这个询问人生的方式,甚至不是我们自己询问的方式。
所以我回来了,回来之后我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完成硕士论文——研究傩戏和当地文化和当地社区的关系。那时候我去了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山村,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场景是,那天我站在山里的梯田旁的马路上,有一个小伙在骑着摩托车载着他的女朋友——姑娘头上戴了一朵紫红色的大花——唱着歌从我前面开过。
大家看我穿衣服的颜色大概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之前我是非常难以接受大红大绿的配色。但是在那一刻,我发现在这个环境当中,我穿得好丑,这个姑娘穿的那才叫漂亮。我理解了,为什么侗歌只有在大山里才最好听,让他们在这里,用这个麦克风唱侗歌,声音会非常可怕。所以我们所有的文化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没有土没有洋,只是在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人的身上,那才是最好的东西,所以这就有了现在禾邻社所做的一切的努力。
禾邻社这一套关于乡土艺术教育的逻辑在5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我们从内容上把它分成了三个部分:自然物候、风物习俗和历史文艺。自然物候非常重要。我在英国念的physical theatre在中国的翻译叫做身体剧场,其实不尽然。Physical不仅指身体的物理性,还指生活所处环境的物理性,也就是自然物候。我们要理解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个地方怎样孕育了我们的生活,这便是风物习俗。我们的日常生活发展凝练出我们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所以这三部分内容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的一个循环。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他从日常生活和环境里边孤立出来就失去了生命力,所谓的文化元素也不过是一个死去的符号。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是要把文化复归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复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觉得——昨天石校长的发言之后让我们更加坚信——真正的教育公平,并不是让所有的乡村学校拥有城市学校拥有的一切,而是把它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转换成独特的教育资源。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我们形成了一套教育方法和产品模型。
首先,核心是一个模块化产品+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所谓的模块化产品就是我们把所有的教育理念,融入到精良的产品设计当中,通过产品设计来把我们的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传导给使用者,同时它是一个开放的模块,通过网络支持系统采集授课者和当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提供课程组合方案,给使用者更大的发挥空间。
其二,项目制的跨学科教学。村小是实现跨学科项目制教学最好的对象,类似于中国当年私塾的全科教育。在村小的教学环境中,以乡土为主题把各个学科统整起来。
其三,以学生为本位。在我们整体的产品设计当中,始终遵循孩子们自然好奇的天性,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天性进行探索与学习。
其四,学习研究方法的养成。这个也是我们觉得在孩子成长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们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最后,我们的整套课程从社区生活中而来,最终以乡土艺术节的方式回到乡村环境的社区生活当中去。
我们整个教育部门有三个系列的产品,长线产品是我们现在已经在做的,村小混龄跨课学习解决方案。短线产品刚刚立项,是乡村夏令营课程开发。另一个实验产品是自然生活乡村教育基地。
乡村夏令营课程尚未研发完成,我先用村小课程向大家解释设计理念。课程模块分有纵轴和横轴,纵轴是刚才讲的三个内容,横轴是能力阶梯。能力阶梯前面三个是一组,后面三个是一组。前面三个包括觉察、实地调研和文本学习;后面是动手实作,课题研究和创作。在研发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计划做80多个模块,做到后来项目组快崩溃了,工作量实在太大。所以第一年版本选择了比较基础和比较容易实现的28个模块,2017年的话增加到50个模块。
为乡村学校老师提供的支持分成线上和线下。线上支持包括申请系统,在申请的时候,我们会搜集老师和学校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为老师提供个性化的配课,同时做一些资源的对接;线上支持也包括微课视频、参考书资源和优秀教案等资源分享;线上支持还包括小组教研,一对一教研,教学反馈,微群等教研服务。
我们一直在尝试弱化线下的教师培训版,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精妙的产品设计提供老师更好的操作方案。常见的几种培训往往在进行时每个人像打了鸡血一样,但很可能结束三天之后培训的内容就差不多消散了。所以我们认为将教育的理念融入产品设计细节更为有效。弱化培训之后,线下支持中更重要的是乡土守护者的评选,乡土守护者指的老师。
在我做论文的乡土调研的时候,我发现在乡村当中老师非常地重要,他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身份,也是一个社会身份,他在村庄里边是有知识的人,是明理的人,所以在很多乡村里,小学老师往往是这个村子里大家信赖的人,他也掌握着很多村庄本身的文化资源。所以我们希望我们课程在当地的应用发展,不仅让老师在职业身份上得到尊重,也使得他的社会身份能得到尊重。线下活动还包括乡土艺术节,这也是我们我们在大学生夏令营里边会重点做的。
接下来请看我们非常可爱的教材,蓝色是教师用书,黄色是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最特别的设计是没有选择使用教案的形式,因为我们发现大段大段教案,老师觉得看起来很麻烦,所以我们把教案分解成了豆腐块大小、提纲式的课程建议,以及在学生用页面上加入教师贴士。教师贴士通常是教课的细节,例如建议老师用什么方法跟学生交流,注意什么样的话有可能妨碍学生的探索,有哪个方向的引导是更好。所以从产品设计上,我们把对老师的支持放在一头一尾——框架和细节——那中间的空间让度给施教者自己来完成的,所以我们既有全面的支持,又有足够的灵活发挥的空间。
云贵一个项目点的老师用课程中的“植物笔记”模块去做蘑菇笔记,做了蘑菇笔记之后,再去调查蘑菇的分布,做蘑菇的地图,再往下研究为什么蘑菇是这么分布,跟树木种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这就发展成了一个深入的课程。
我们的项目点当中还有有一位朱利峰校长。我在今年平凉的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上听到这位校长的分享,回去之后我就欣喜地发现朱校长的名字出现在我们课程使用者的名单里面。后来我们就跟朱校长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朱校长认为我们提供的课程产品能支持他的田园课程更好地实施。所以我们禾邻社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禾邻社是制造照相机的人,而各位老师是摄影家,你们用我们的工具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借着这次论坛,我们要公布一个重要的消息:禾邻社将在未来的三年与上海灵青公益发展中心合作开发乡村夏令营课程。我们跟灵青合作的是4个部分,包括:课程设计、支持体系、数据库和评估。课程是以乡土艺术节为产出形式的一系列课程模块,覆盖小学阶段所有学科。课程的体量根据灵青统计数据设定为每个一个项目点由15个志愿者面向60个学生开展为期16天的活动。
我们先尝试做线下综合培训一次,线上主题培训以及支教团队单独配课教研。以灵青为主导逐步建立支教团队的数据库,项目地的数据库,课程的数据库以及大学生个人的数据库。
在项目开始的同时,我们计划邀请第三方做持续三年的评估,第一年我们会从使用课程和没有使用课程的团队里边各抽出10个做对照组。我们和灵青的合作是以三年为一个阶段,因为一个产品逐渐成熟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我们必须要有耐心来孕育这个课程产品。
在2017年暑期,我们预计先甄选30个队伍作为试点,如果有其他的大学生愿意去尝试,也可以在我们开放之后来报名申请。预计三年之后,这套课程体系能够覆盖1000支大学生的队伍。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大学生大力的支持。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
第二届益微论坛主会场
嘉宾发言稿
正在陆续发布中
敬请期待
感谢
一加一(北京)残障人发展中心提供速录服务
图片提供
魏佳媚
//论坛现场//
//第二届论坛演讲//
| 益微论坛传播助力伙伴|
//第一届论坛文章//
如有问题
请联系
微信客服:小年糕 evservice
电话客服:顾明强 1861225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