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永强:把爷爷奶奶带进夏令营 | 益微论坛
小时候去田里干活如果见到农药瓶子、电池,我一定会把它捡起来,因为我跟土地是很亲近的,我知道我爸妈在这个田里干活,扒了红薯回家给我煮个粥喝,我很清楚一日三餐都是从这片土地中来的。
一篇演讲
at 第二届益微论坛
by贺永强
和公益、"爷爷奶奶一堂课"项目
| 本文根据嘉宾现场演讲整理而成
前几天在上海参加非公募基金会的论坛,在一个城市的广场,找半天都找不到,今天来就特别方便,老远就看到地标显示今天论坛的地方,所以特别感谢益微青年的邀请,也感谢这么周密的组织工作。
跟各位介绍这样的一个初创的项目,我非常忐忑。应该说到迄今为止刚刚一年的时间,我其实看起来蛮不像一个做教育工作的人,五大三粗的,所以今天还特意地捯饬了一下。
“爷爷奶奶一堂课”项目在一开始就有很多的争论,有人说它是一个非遗文化传承的项目,也有人说它是一个帮助养老的项目,但是作为公益项目它有清晰的定位——一个教育项目。不过对于教育来说,我还真的是一个门外汉。我之前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就是资助贫困学生,其实严格来说那还不能算一个教育公益项目,它更多是一种慈善,或者说一种教育扶贫。尤其在池晓和卢老师的分享之后,我就更紧张了,下次麻烦主办方把我安排在他们前面,因为他们讲得实在太好了。
这个是我昨天晚上现写的一句话,我觉得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 “ 让孩子以自己而美丽 ”,这个自己是自己的生命,也包括构成他生命的环境。他只有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美,才能有对美好的追求。德育和美育是教育中缺一不可的两驾马车。德是什么呢?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头上三尺有神明,我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底线在什么地方,这是一把尺子。而美是什么呢?就是你这颗小树,要成长为什么样的树,你的追求是什么。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乡土教育,让孩子对美有追求,他知道什么是美的东西。
讲一个故事。
2014年8月份的时候鲁甸发生了一场地震,当时我离开基金会,到鲁甸做了一个为期一年的灾后重建社区服务的项目。在那样一个临时构建的社区里面,秩序在一开始的时候是非常乱的,漫山遍野都是垃圾。人的素质在灾难后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呢?原有的人际关系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种约束。所以到处是垃圾。
我们就想办法找大垃圾筒。
本来想找食堂里边的那种塑料筒,但是专家告诉我们,那个放室内还可以,放室外的话经历风吹日晒很快就会风化,变成碎片,就又变成垃圾了,所以不能使用。于是我们看能不能就地取材。发现山上有竹子后,我们想,谁会编呢?然后就找了会编的老人来编,老人编的时候就有很多小朋友围过来看,小孩很好奇,开始了 “ 十万个为什么 ” ,具体问的什么我也没有听太懂,因为是鲁甸的方言。编好以后小朋友就自发地到处去捡垃圾。
小朋友自己去行动,这给我非常大的启发。一个人行为的第一步一定是认知,他认知到了某些他以前没有认知到的东西。于是我问老人跟孩子们都讲了些什么。他讲,小孩问他:“ 爷爷你小时候玩什么?” 因为老人除了给他编筐以外,还应小朋友的央求,编了一些小马之类的小玩意儿,小朋友就在这种兴趣中问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他父母会问、学校不会问的。这种独特的价值,能够激发孩子们对自己故乡的认知,使他了解和建立对故乡价值的认同,对他周围环境的认同。我觉得这个事情为什么不能推而广之呢?循着这样的一个想法,我就往下继续行动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美学系统是怎样构建的?我们都认识上海、北京、黄河、天安门......可是,我的家糟透了。国家是那么伟大、美好、和平、幸福,可是,我的家糟透了,这就是我们的美学系统。前面的一些图片(大城市景观)象征着什么,它是国家成功的象征,象征着权力和物质文明。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前呼后拥地去考公务员,因为这个职业是可以分蛋糕的。所以这个现象并不奇怪——你有什么样的美学系统就有什么样的追求。
我们的扶贫助学资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让他提高语文数学成绩的目的,就是让他告别这样一个贫困、落后、“讨厌” 、“烦透了” 的地方吗?“ 我再也不要在我家待着了”,这就是我们助学的目的吗?这样的美学系统驱动的结果就是要走出去,所以你会发现贫困是迭代的,一代又一代的迭代。贫困首先就是思想上的贫困,美学教育上的贫瘠。
我老家在安徽农村,我每年春节都会回去。回老家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外出务工青年回家。他们在城里生活,有的甚至是在城里出生的二代农民工,故乡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一个地名,从高德上能够找到。高德地图需要搜一下那个村的名字,才能知道路。然后漫山遍野的垃圾。
乱扔垃圾这种事我是绝对不做的。小时候去田里干活如果见到农药瓶子、电池,我一定会把它捡起来,因为我跟土地是很亲近的,我知道我爸妈在这个田里干活,扒了红薯回家给我煮个粥喝,我很清楚一日三餐都是从这片土地中来的。但是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怜,不仅仅城市的孩子圈养,农村的孩子也一样在圈养。农村的孩子应该在田野里吧?对不起,我们错了。
我们的乡村在迅速地凋敝和垃圾化,教育不公平我觉得也是在迭代的。以往教育不公平我们说是起点不公平,没有学校,没有课桌椅,没有电灯,是硬件的不公平。让上不起的孩子上得起学,把门槛迈进去就是起点公平对不对?但是现在我们强调教育的过程公平,比如素质教育的公平,这个可能是很多教育机构很关注的一点。但是在中国其实还有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缺失。高风险社会是现在的一个时代特征,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们的孩子在社区里面是安全的,所以发达城市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北京,从2014年开始,由政府每年5个亿购买课外教育。生均多少钱都有详细的规定。我的孩子在通州育才读小学的时候,每学期至少有两次大巴车开着去顺义鲜花港玩,这是北京,有这样的制度安排。
农村的孩子呢?
教育部课程表里面一周有两节课是做地方课的——但是开不了。开不了干什么呢?上自习,就是上自习。大家都是专家,可以比较一下,这对人格的养成和发展已经不公平了。怎么办呢?我就尝试把在鲁甸萌生的想法实现。
7月份的时候,我选了三个地方,重庆的合川、江西的瑞金、福建的龙岩武平县,找了三个社区开展 “ 爷爷奶奶一堂课 ” 的试点工作 。在当时,我们并没有什么指标来评估项目的价值,但显而易见的是,老人开心,孩子开心,家长也放心。因为孩子们在教室里、在学校里开展这个活动是安全的,各方的利益都能够保障。学校也非常欢迎,为什么?因为如果要上晚自习,还得找老师看着,增加老师的工作量,有人把这些课给搞定了,学校能不开心吗?教育部门也是可以对外去说,你看我有几个特色学校。
我们希望这种教育不仅仅在教室里,它也可以有一些场景式的教育,就是走出去,把本地的资源放到教育资源里面去。所以我们鼓励一些社区去突破学校的围墙,去参与自然。后来我们在三个试点发现,其实每一个地方的老人,无论他们的区域和文化有多大差异,分享的主题和内容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就把相似的部分提炼出来作为一个标准的动作,叫规定动作。
除了规定动作外,我们还有X动作。X是什么呢?就是乡土教育特色的部分。我们鼓励每个地方、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地方文化开设特色的课程。
我们非常强调公众筹款。比起扶贫、治病、救穷,我们筹款其实很难,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让人通过一块两块的捐赠参与进来,让公众了解到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的价值,最后让大家一起来做,而不仅仅是少数机构来做。
目前来说,这还是一个很新的项目,仅仅开展了一年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大的改进和创新空间。未来的规范化、评估办法,对我们还是有挑战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来支持我们,也希望各位在去做乡村夏令营的时候能够尝试这样的行动,把爷爷奶奶们,把当地的自然、物产和环境氛围带入到夏令营中去。谢谢大家!
第二届益微论坛主会场
嘉宾发言稿
正在陆续发布中
敬请期待
感谢
一加一(北京)残障人发展中心提供速录服务
图片提供
魏佳媚
//论坛现场//
//第二届论坛演讲//
| 益微论坛传播助力伙伴|
//第一届论坛文章//
如有问题
请联系
微信客服:小年糕 evservice
电话客服:顾明强 1861225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