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 | 变与不变:北京国际电影节为全球电影雪中送炭
特约评论员:尹 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北京国际电影节从春天延期到夏末秋初举办。取消了人群聚集、明星璀璨的开幕和闭幕式,甚至也没有了天坛奖的电影评选,国际电影人不能到现场参与线下活动,受到种种制约的电影节似乎没有了过去的热闹和光耀。
但是,此时此刻此届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恰恰因此而有了最特殊的意义。
戳视频,一起来听听央视剧评特约评论员尹鸿怎么说↓
向世界传达
电影行业和市场复苏的信心
电影节举办的同时,中国电影市场屡创佳绩,“七夕节”单日票房突破5亿,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突破50亿,《八佰》单片单一市场票房超过16亿……这些都打破了本年度的全球市场记录。
这一组组数字,在电影节期间被不断提及并传达给全世界,表明电影产业没有倒下,电影观众没有离场,电影人没有放弃,世界需要电影,电影一有阳光就会格外灿烂。
许多连线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外国电影人,包括《狮子王》的导演罗伯·明可夫等在内的许多国际电影人都表达了对中国电影产业复苏的祝福和兴奋。
如果说以前的各种电影节都是电影行业的锦上添花,而这次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可以说是为电影业雪中送炭,它向世界传达了电影行业和电影市场复苏的信心。
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线上线下、云上云下,几百部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电影和新电影仍然在继续放映,一票难求依然如故;电影合作的签约仪式接踵而来,电影的复工复产加快了步伐;10场从产业到教育的电影论坛,在山清水秀的怀柔雁栖湖会展中心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电影人和云上的全球电影人共同探讨着,后疫情电影业、电影创作、电影观众、电影市场、电影技术、电影教育、电影放映以及正在和将要发生的种种变与不变。
可以说,本届电影节虽然减少了线下的聚集,但并没有减少电影文化传播的力度、电影观念碰撞的强度、电影发展前瞻的高度,所有这一切,都在传达着共同的目标,用更好的电影回馈不离不弃的电影观众。
供给侧改革 心灵治愈
流媒体传播 5G技术
成为热门话题
在电影节的活动和论坛上,人们纷纷表示,电影产业会遭遇冲击,但是电影不会离场。
正如博纳董事长于冬在“机遇与挑战”主题论坛上所言,受到疫情影响,电影生产的数量可能会减少,减量提质将对中国电影的供给侧进行优化改革,未来的电影市场上将有更多的头部电影和更丰富的电影类型满足观众的需要。
在类型化电影论坛上,唐季礼、束焕、蒋德富等许多电影人都提出了丰富电影类型、强化类型与电影观众的情感联系,如同全球许多电影人都谈到的那样,电影应该更加关注人的情感、家庭情感,关注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未来,带给人温暖和救赎的灾难片和情感片都可能出现新的突破。减少的是数量,提高的是质量,电影会对观众的心灵治愈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技术对电影的影响,在这次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也受到关注。许多电影人都对世界各国优秀的VR电影的展映表示出浓厚兴趣,都有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
在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5G与电影工业的发展论坛”,电影人纷纷探讨新技术对未来电影生产、电影创作、电影传播、电影生态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VR、AR、MR、AI、云计算、大数据等等对未来的电影工业、电影形态带来的改变。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与电影科研所所长张伟,都展望了未来电影可能出现的各种新的技术变化,认为电影产业的组织形态可能产生革命性重组。《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分享了未来电影工业分工化、流程化、标准化对中国电影工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
技术对电影的改变不可避免,然而用视听语言讲好故事、打动人心的电影本质不会改变。这几乎也成为电影人的共同认知。
《流浪地球》导演 郭帆
疫情之后,观众是否会更加习惯网上观影,观众会不会不再回到电影院,这是电影节期间反复被大家关注的话题。但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复苏,使得这种担心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猫眼娱乐总裁郑志昊先生用数据表明,观众对影院观影的需求依然强劲。
实际上,影院的社交性、共时性、体验性,作为一种娱乐和生活方式,依然不可替代,它是电影产品产生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发动机。而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是为电影提供了“长尾”市场,延长了电影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也为电影提供了“分众”选择,扩展了电影的市场空间。院线与线上平台,既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关系,互动共赢的前景可以预期。
多样化 年轻化 重启世界电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是电影文化多样性的舞台,也是年轻电影人展示、表演和成长的舞台。本届电影节多项活动的主体都是年轻的电影人。已经有27年历史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纳入了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一代一代青年电影人的薪火相传,体现了电影发展的活力。青年电影人,有的在世界工业电影的熏陶下,对新技术、新形态、新表达更加敏感,成为电影工业发展的参与者;有的更加重视大时代的个体经验、个体命运,完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审美表达。一些行业的领军人物积极参与对青年电影人的支持、帮助,担任监制、指导、顾问、策划,甚至制片人、出品人,也显示了中国电影代代相传的创作氛围。
电影人 姚晨
刚刚担任过女性题材艺术电影《送我上青云》监制的姚晨在论坛上提出,希望更多的电影投资、电影发行方能够多方面关注青年电影人的创作,鼓励多样化的电影。这一提议得到了许多电影行业人士的响应。实际上,用不同方式参与电影节活动的徐峥、张一白、宁浩、陈思诚等电影人近年来都在积极扶持青年电影人快速成长。文牧野、董润年、李宵峰等青年导演在电影节论坛上分享了他们不断探索新的电影题材、类型和表达方式的探索。
电影业百花齐放、后继有人的局面,也是本届电影节最大的亮点之一。
电影节之前,人们多少有些担心,电影业曾经停摆了半年之久,特别是现在仍然处在疫情期的许多国家的电影都还面临暂停状态,电影节会不会因此而弥漫一种哀鸿遍野的悲观情绪,但事实上,从我参加的电影节启动仪式到四五场各种活动来看,电影人都表现出一种普遍的积极心态。
电影人 张艺谋
启动仪式上,张艺谋、陈道明、吴京纷纷表达了中国电影重新出发的决心。各种活动中,大家在厉兵秣马、卧薪尝胆的同时,都流露出对电影未来的信心。
技术在变、观众在变、创作在变、产业在变、电影节的形式也在变,但是北京国际电影节透露出的信息却是电影人的努力没有变、电影观众的需求没有变、电影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变。
电影人 吴京
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入第十届的“2020北京国际电影节”,虽然没有往届的繁花似锦,但却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似乎是中国乃至全球电影复苏的一声号角,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电影回来了,天堂影院开门了,世界电影正在重启。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主编丨杨 珺
责编丨杨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