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8)
最美古屋
MOST BEAUTIFUL OLD BUILDINGS人生最好的旅行
莫过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也是英、法、美、日等列强的纷争之地。他们曾经在这里依仗权势、巧取豪夺,编织着冒险家纸醉金迷的梦想,而作为财富与权势的体现,一幢幢造型、风格各异的建筑也应运而生了。同时,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可以说几乎所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那些散落于这个城市大街小巷的老房子,无不记录着他们曾经有过的运筹帷幄、勾心斗角或生离死别••••••
▼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2)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3)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4)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5)十大顶级花园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6)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7)
01
百乐门舞厅
- 地址:愚园路218号 -
百乐门舞厅,是上海滩旧梦最耀眼的地标,它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上海人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的缩影。民国时期年的百乐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娱乐与放松。同时也将世界上领先的、超凡的视觉、听觉盛宴带到了上海。
百乐门舞厅由民国设计建筑大师杨锡镠设计,号称“东方第一乐府”。建筑共三层。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
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
如今提起上海,很多人都会想起她的高楼大厦、想起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但上海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弥漫着老上海的气息,旗袍、爵士乐、还有似乎从七十年前传来的蹦擦擦旋律,黄包车、爵士乐、高衩旗袍,空气里弥漫着八九十年前老上海的气息,这里就是百乐门,一个有着九十多年历史,既怀旧又颇具现代风格的娱乐场所。
在1929年的 时候,原开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的兼营舞厅的“大华饭店”歇业,被誉为“贵族区” 的上海西区,却没有一个与“贵族区”相适应的娱乐场,于是就有了这所舞厅的诞生。
1933年,在舞厅开张典礼上,时任国民党政府上海市长的吴铁城亲自出席发表祝词,当时百乐门的常客有张学良、陈香梅与陈纳德的订婚仪式在此举行,卓别林夫妇访问上海时也曾慕名而来。
说起百乐门,它的大老板叫做顾联承,是清末南浔富商顾福昌的孙子,典型的“富三代”。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Paramount 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
顾联承是个非常神奇的人物,他一面游走在十里洋场的风月场合,大办舞厅,另一面,他又是个潜心向佛的佛教居士,不仅拿出自己的土地为法师做道场宣扬佛法,而且自己本人也是一位皈依的居士。
顾联承画像
除了顾联承,百乐门的背后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盛爱颐,在百乐门的投资中,有她的60万两白银。盛爱颐是资本家盛宣怀的七女儿,她有一个前男友叫做宋子文,由于家人的干扰,以及盛爱颐本人拒绝宋子文的“私奔”请求,两人没能终成眷属。
而当宋子文结婚后,七小姐又伤心透顶,一直到32岁才嫁给了表哥庄铸九,此后投资百乐门,庄铸九也成了百乐门的经理。然而不幸的时候,由于这时候的百乐门定位很高,只面向贵族阶级,消费对象要求高,导致经营不善,很快破产了。
七小姐盛爱颐
百乐门倒闭4个月后,国都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接盘。从此,百乐门不再走高冷路线,转而拥抱普通大众,于是,舞女群体,应运而生。开幕当天,30位妖艳、妩媚的舞女同时亮相,瞬间引爆全场。
02
毕卡第公寓
- 地址:衡山路534号 -
毕卡第公寓就是现在的衡山宾馆,当年,它是上海法租界西部贝当路上的一座豪华公寓,毕卡第系法国北部的大区名。这是一幢现代点式公寓,建于1934年,由法商上海万国储畜会下属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投资,法商营造公司设计,潘荣记、胡顺记、利源记、陈永记四家营造厂共同承建。
建筑物为钢框架结构,高16层,建筑平面依楔状地形三边围合,当中原为螺旋形三层车库。楔端立面对称,强调竖向构图,中高两低,两翼作阶梯状跌落造型,但无任何附加的线条或图案装饰,仅以其自身形体形成竖向垂直线条的感觉,装饰艺术派风格仅在总体形象上略有体现。
毕卡第公寓旧照
毕卡第公寓从建成的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上海市区西区最高的建筑。毕卡第为钢框架结构,半圆形(平面呈“八”字型)的西方近代式建筑。由于采取展开式的结构,整个建筑物显得宏伟高峻。
万国储蓄会开奖结果
开发商希望在当时已在上海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沪法人中打出名气,于是决定以当时法国最富裕的毕卡第省名来命名这座全新的豪华公寓楼,以此暗示入住此楼者非富即贵。
毕卡第公寓作为当时在上海的豪华家庭式公寓楼的典范,在建筑设计上迎合了众多追崇欧洲流行时尚的西方人的心理需求,公寓落成后仅半年,88套房间内就已住满了当时在上海的法国、美国、德国、比利时、苏联、丹麦、瑞士等外国人,其中又以犹太裔富商最多。英商上海煤气公司经理、亚洲石油公司驻沪代表、大美查账局总经理等一些外资企业高级职员也居住在里面。
据说公寓里只住了两家中国人,一个是广东富豪谭家,另一个是巨商张静江的女儿张蕊英家。
张静江女儿五朵金花,后排中间为张蕊英
后来有上海本地报纸给毕卡第公寓取了一个别名,叫做“万国公寓”。当年,毕卡第公寓还是洋行老板以及达官贵人的居处和活动场所,营造了一种欧化奢华的生活方式,一度风光无限。
03
德拉蒙住宅
- 地址:华山路263弄6号 -
华山路229-293号为大胜胡同,建造于1930年,在上海数千弄堂中,叫“胡同”的就此一条,因此颇引人注目。大胜胡同为法式里弄住宅,共有三层朝南的砖木结构房屋一百余幢,砖混结构,呈行列式排列。其中263弄6号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宅前有较大花园,原系北京神父德拉蒙德住宅。
北京人叫胡同,阿拉上海宁讲弄堂。“弄堂”,即小巷,是上海和江浙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它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弄堂的行行种种、弄堂的性感、弄堂的感动,它已经成上海的独特文化......
德拉蒙德住宅,是一幢英国古典式花园住宅,造型别致,装饰细腻。住宅为双坡复式折线型屋顶,铺盖红色平瓦。其外墙为拉毛饰面,窗口等部位镶拼清水红砖边饰,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
它的南侧坐落有蔡元培故居等同时期建成的历史建筑群,周边另有一些保存较为完整的花园公寓。大胜胡同最值得骄傲的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在此居住过。杨振宁离开家乡上海后,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依旧住在希尔顿饭店对面的大胜胡同里。
1964年,杨振宁和父母再次在香港见面。后来,杨振宁的父亲因病住进了距离大胜胡同约100米的华山医院,由于从大胜胡同到华山医院没有公交车通往那里,杨振宁的母亲常常会到弄堂口叫上一辆三轮车去医院。
德拉蒙德住宅现为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办公楼。那么这住宅的原主人“德拉蒙德”究竟是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传说一:神父说。弄口那块铭牌上写着:“大胜胡同为北京一神父所建…弄内还有一幢英式花园住宅,原为德拉蒙德住宅”。这条弄堂之所以叫北方的“胡同”,是因为这附近的“圣母圣心会”普爱堂的神职人员,早期在华的活动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这里的住户以北方人居多。而大胜胡同的开发商就是天主教圣母圣心会普爱堂的成员。
传说二:董事会主席说。《上海百年名楼名宅》记载,“德拉蒙德是英国人,1911年其受白礼氏矿烛总公司指派任上海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他到上海后选中了苏州河南岸的一块土地建立矿烛生产厂,德拉蒙德住宅就是由公司于约1917年建造,并作为其公司高级职员住宅。后来,德拉蒙德奉命去了天津,该住宅分配给一位叫谢拉夫的高级职员使用,但住户登记依然是德拉蒙德。
传说三:律师说。劳埃德大不列颠出版公司的《上海1908年》一书说,“这幢洋房原先的主人是英国律师担文”,即William Venn Drummond,与德拉蒙德为同一人。有关担文的事迹有记载,“担文,英国人,为出庭律师。他于19世纪70年代的前期来到上海执业。1874年,他在连厘律师事务所工作,那时的连厘还兼任着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法律顾问。1875年,连厘因私事返回英国,担文接任了他的这一工作。”
04
圣心医院
- 地址:杭州路349号 -
圣心教堂建筑群结构分为主楼和东、西两翼,原名为圣心医院。系上海著名天主教徒、 公教进行会会长、实业家陆伯鸿创建,该建筑1931年竣工。陆伯鸿曾由罗马教皇颁赐袍剑爵士勋位,是圣心教堂医院首任院长。
圣心医院为两幢砖混结构教堂式建筑,原为两层,中间的主体部分改建为四层,室内窗户镶嵌欧式彩色玻璃,图案别致、色彩绚丽,铺设地面所用的马赛克拼嵌的几何图案亦为民国时期盛行。
楼的正面上方原刻有“圣心医院”的字样。该建筑虽局部有所改造,但主体部分基本保持原来面貌。
1923年6月圣心医院成立,病床100张,职工58人,多为天主教徒。医师为各国专科特约医生及沪上中西医。门诊病房均分等级,主要为外籍人士和有钱病人服务。医院先后办过养老院、孤儿院、小学、保产院。
陆伯鸿除创办实业外,一生从事慈善事业。他以一颗智慧和虔诚之心,先后创办了新普育堂、普慈疗养院、圣心医院、中国公立医院、南市时疫医院、杨树浦诊疗所,合办了北京中央医院等7所慈善机构。还创办应修中学、圣心女子职业中学、嘉兴明德女中、董家渡进行小学等5所中小学。
创始人陆伯鸿
1931年,圣心教堂落成于原圣心医院内,这是沪上仅存的医院教堂。1935年,罗马教皇为表彰他对慈善事业所做的功绩,授予其剑袍勋爵,比利时、意大利分别授予其王室和骑士勋章。
教堂因与医院合用,沿用了医院建筑的样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厅的教堂氛围依然非常强烈,中部设有象征哥特教堂的八边形钟塔,侧立面则模仿了罗马风教堂惯用的扶壁和半圆券,彩色玻璃非常精美。
建国后,1954年3月,圣心医院与市劳二医院(今杨浦区中心医院)正式合并,改名为“上海市市立第二劳工医院”。2000年5月,改名并成立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历经近百年的风雨,圣心医院的教堂式建筑仍基本保留着原貌,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秉承着治病救人的理念,继续着为人民服务的历程。
05
礼查饭店
- 地址:黄浦路15号 -
礼查饭店创办于1846年,约在1861年由英国人史密斯接管,是上海资格最老的西式旅社饭店。20世纪初,上海开通有轨电车,需要建设外白渡桥钢桥,礼查饭店获得一笔拆迁补偿款,在原址东侧重建新楼,1907年竣工交付使用。
新的礼查饭店由英商新瑞和洋行设计,五层砖混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坐北朝南,底层饰券式门窗,主入口有铁架大雨篷。二层以上设挑出阳台;三、四层之间贯以多立克式柱。西侧转角处作半圆形,顶部设穹顶塔楼。西翼后部立面顶层为尖拱窗,三层为挑阳台。
礼查饭店是上海最早的和档次最高的旅社饭店,卓别林、爱因斯坦、斯诺等国际名人访问上海,曾下榻此地。至今饭店老楼的中厅,依然存有1860年遗留下来的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复兴式旅馆建筑原貌。
1949年5月之后,饭店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接管,改称浦江饭店。并扩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其建筑大体可分为黄浦路楼、金山路楼、大名路楼、中楼和交易大厅五大部分,五大部分在建筑结构上连成一体,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它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西商饭店,也是中国及远东最著名的饭店之一。
虽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变迁,但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她犹如一幢历史丰碑昂然屹立,叠影出上海变迁的缩影。
谈及上海著名的饭店,多数人会提到和平饭店和国际饭店。确实这两座地标建筑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殊不知,位于苏州河口外白渡桥北堍的礼查饭店才是上海乃至全国西式现代饭店的鼻祖。
20世纪20年代一支俄罗斯侨民乐队在礼查饭店孔雀厅演奏
近代上海素来领中国现代文明之先,礼查饭店在上世纪也曾领上海及远东之先。最早的西式旅馆、最早使用煤气、第一批使用电灯、自来水、电话,众多名人的光顾等等不胜枚举。
1897年5月22日,上海第一次公开宣传并售票,且有明确片名的电影放映活动也是在礼查饭店内进行。
礼查饭店的下午茶
进入新时代后的1990年12月19日,作为上海改革开放重要里程碑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也是在此诞生。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百年发展史,浦江饭店是亲历者,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篇章。
而今,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上海证券交易所再次接手浦江饭店,这将会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篇。
06
马歇尔公馆
- 地址:太原路160号 -
没有人会不喜欢马歇尔公馆,就像没人会厌弃一朵玫瑰,没人会诅咒清早的绿叶上的露珠,没人会拒绝一个柔美单纯的女子一样--她们都完美简单。整栋建筑构图简单,并无变化的花哨。
别墅的建筑极其优美,由一幢主楼和四幢副楼组成,柔和的土黄 和灰粉色,陡坡的四坡屋顶上铺着青瓦,屋面靠檐口处有五扇拿破仑头盔似的天窗,屋檐下连续排列着白色的木托架,底层宽敞的门廊用三根古希腊风格的陶立克柱支撑,门廊上方是露天大阳台,极具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
室内的大厅是大理石的地坪,悬挂着巨型的水晶雕吊灯,柚木护壁上镶嵌着巨幅的彩陶壁绘,餐厅里有一盏从英国特地定做的铜制吊灯,极尽精致考察之能事,入夜,更是令人目眩神迷。
住宅为四坡屋顶,稍陡,屋顶前檐口设置有5个连续韵律带有巴洛克风格、拿破仑头盔式的老虎天窗,屋下小券式装饰。橘红色的墙面主色彩、錾假石齿状门窗套、白色油漆的落地门窗,使整幢建筑凸显了建筑的个性和特色。
追根寻迹,这幢豪宅原是法国律师狄百克的私人花园别墅,称狄百克花园,是狄百克于1928年仿照法国路易十四皇宫建筑设计建造,1941年被岑德广购下,是一幢完整的法国晚期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
上海人称为“马歇尔公馆”,因为1945年冬至1947年春,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作为总统杜鲁门的特使,下榻在此处调解国共两党和谈,直至失败回国,他曾在此住了一年有余。
该建筑进屋大门在住宅的东侧山墙,建有三面通透的门楼,由太原路院门进来的小轿车可直抵门口,进出可免受雨雪的侵扰。这是建筑师因地制宜设计理念的体现。
在黄昏夕阳的照耀下,别墅的门厅被染成金黄色,两个石狮子懒洋洋地沐浴着散淡的阳光,大草坪上只有鸟儿在鸣叫,香樟的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当我在这里漫步时,那一刻似乎时间凝固了,世界上似乎就是我们在凝视着这属于过去岁月的一切。
07
大北电报楼
- 地址:外滩7号/延安东路34号 -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为外滩风景线的组成部分之一。外滩7号是通和洋行首个西方古典作品。大楼建于1906年,翌年建成,高四层,造型典雅,装饰有大量的希腊爱奥尼克石柱。亮点是一对法国巴洛克式的黑色穹顶,优雅地坐于顶端两侧,与白色的大山花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大北电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于1922年迁往爱多亚路另盖大楼,也就是如今的上海电信博物馆。此楼用来展示上海电信百年沧桑巨变,真是再合适不过。此后,外滩7号的主人接连换成中国通商银行和长江航运公司等单位,直到1995年泰国盘谷银行入驻,可谓四易其主。
上海电信博物馆位于延安东路34号,是1921年由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建造的,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它是欧洲文化丰富艺术底蕴的体现,距今已有98年的历史了。博物馆的门口还有一尊爱德华史温生的雕像,他是大北电报公司的首任总经理。
大北电报公司,由丹挪英、丹俄、英挪电报公司联合组成,于清同治八年——即1869年成立,总部设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彼时,所谓“第一口螃蟹不易吃”,无论是对于电灯还是铁路这些“洋玩意儿”,中国人一开始总是难以接受。
20世纪早期,在沪刊印的《世界画报》中的电话广告
二次鸦片战争后,各国纷纷要求在沿海港口铺设电线,都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和阻挠。而大北电报公司却无视了清廷与英使谈妥的“只许铺设海底电缆”的协议,将水线引入了上海租界的报房。就这样,大北电报公司的上海支部于1871年4月18日开业,收发沪港两地公众电报,1882年又开通了电话业务。
当时,大北电报公司与英商大东电报公司签订协议,规定上海以北归大北电报公司经营,香港至上海之间由双方共同经营。大北电报公司、大东电报公司和美商太平洋电报公司,在当年的上海滩上三足鼎立,控制着中国的通讯命脉。
08
联合大楼
- 地址:四川中路261号 -
这是邬达克自行开业的打样行的早期作品,新古典主义造型,据说其转角塔楼有匈牙利北部乡村风格,大概寄托了邬达克先生的乡愁吧。大楼外观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
这幢大楼开始名叫“四行储蓄会大厦”,又称联合大楼,由邬达克设计于1926年,建成于1928年。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7层,加上2层塔楼,地下还有地室一层。门廊上方券顶,仿凯旋门的装饰。两壁的石材极为考究,都是原物。
大楼地基狭长且处于道路交叉口,因此,建筑因地制宜沿基地南北向布置,转角处立面为圆弧形,设置有两层高的重檐拱券做为主入口。其上顶部有加盖六角形穹顶的塔楼,成为路口显著标志,设计成功解决了基地受限的技术难题。
所谓四行,即大陆、中南、金城、盐业当时上海著名的四家银行。1949年,四行信托部改组为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并于此办公,故亦称“联合大楼”。
四行储蓄会的成立,本身就是一大创新。一战过后,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金融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争得一席之地,盐业、金城、中南3家银行在1921年成立联合营业事务所,第二年大陆银行加入,四行联营正式开始。四家银行的业务中心本来都在北方,随着南方经济越来越发达,他们的“主战场”便逐步迁往上海。一开始的简单合作效果不错,于是1923年,四家银行开会决定:正式设立四行储蓄会。
20世纪30年代上海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
大笔资金到手,自然要开辟更大的市场。1930年开始,四行储蓄会进军房地产市场,每次出手,都是大手笔——22层的国际饭店大厦,斥资82万的四行仓库,10余亩的员工宿舍……
09
三星舞台
- 地址:牛庄路704号 -
1929年,经营大世界游乐场的黄楚九,在浙江路牛庄路附近租下一块土地,除建造市房外,与赵如泉、周炳臣合资建造一座剧院。剧院原以三星大舞台为名,定于1930年农历正月初一(1月30日)开幕。其时流氓大亨黄金荣派人前来告知:沪上只能有一个大舞台,即荣记大舞台,必须更名方可开张。为此几经求情,改名为三星舞台,才于2月5日开幕。
作为南北京剧名家非常青睐的京剧舞台之一,京剧名家厉慧良、马连良、梅兰芳、孟小冬、李玉茹、周信芳等都曾在中国大戏院献艺。20世纪40年代中期,梅兰芳、程砚秋、李少春、马连良等名角更是常常在此登台演出。这里见证过许多历史时刻,如马连良抱病演出、梅兰芳和梅葆玖父子首次同台、“冬皇”孟小冬告别“绝唱”等,一时盛况空前。
1934年开始的“厉家班”驻场演出,厉慧良从此闻名;1938年的海派京剧代表人物林树森压轴大戏的头牌成为更新舞台的台柱,也被观众称为“红生大王”;1940年开始,上海戏剧学校学生整齐的“正”字辈,每年在更新舞台公演,许多“正”字辈由此出名。
1942年宋德珠被评为“四小名旦”后,成立自己的社团在更新舞台挂牌,其后的演出盛况空前;1943年已很有名气的马连良“扶风社”及张君秋、袁世海等京剧名人,多次进场演出,一直演到1948年;1946年梅兰芳把流浪在南京无锡街头的“夏声戏校”的学生介绍到中国大戏院,连演15场,一炮打响,许多学生也因此被正规剧团录用......诸如等等,举不胜举。
一九四六年中国大戏院,梅兰芳、杨宝森演出 《汾河湾》
1947年9月,上海大亨杜月笙60寿辰赈灾义演,退隐有年的余派传人孟小冬演出余派名剧《搜孤救孤》,昔日的“冬皇”风采不减,吐字清晰,腔简韵厚,喷口有力,唱得万人空巷,此后孟小冬告别京剧舞台,在中国大戏院的“绝唱”成就了她艺术人生的巅峰......
孟小冬在中国大戏院演出后谢幕
50年代后期,除了上演京剧外,全国各地各剧种、戏剧名家常来中国大戏院演出,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如马连良抱病演出,一片苦心;梅兰芳和梅葆玖父子首次同台演出,彰显了梅派艺术的传承。
许浑有诗说 “尽日伤心人不见,石榴花满旧琴台”,当年让人沉醉的歌者,身影早已随风而逝。可是当看到他们曾经挥洒过的舞台时,还是会觉得其人未远。那些形象,那些声音,那些往事,总会穿越时空而来,在今古永恒。
10
盲童学堂
- 地址:虹桥路1850号 -
上海盲童学校由美籍英国人傅兰雅先生于1912年创办,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是上海唯一一所教育培训视力障碍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学校,是上海特殊教育历史最悠久、国内外有影响的窗口学校。
校园位于长宁区虹桥路,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大草坪四周是红墙白窗风格的各种建筑。
触摸你的微笑,我好像看到了光明。握着你温暖的手,我心里充满了温馨。哪怕风雨模糊了太阳的光泽,有你的爱我不会停止前行;你的爱是我的眼睛,让我看见白云看见满天星星……这是他们的校歌。
1911年,苏格兰传教士傅兰雅在上海设立“上海盲童学堂”,这是中国正规盲人学校的开始。该校分四种功课:1,家庭部,即学习家庭中的种种操作;2,文学部,学习中西文字及打字;3,音乐部,学习弹琴唱歌;4,工艺部,学习编织等手工。
认识耶和华,智慧的开端,拥有上帝的爱,战胜一切妖魔鬼怪。受父亲影响,傅兰雅从小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的他热爱读中国书籍、听中国故事,是个妥妥的“中国迷”,而后辗转之下,傅兰雅终于有机会踏上了中国这片土地,那时谁能预料到这个英国人竟会在此生活35年,但他的满腔热血、胸怀大志注定要在历史上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世纪60年代,渴望大显身手的傅兰雅迎来了一个天大的机会,担任《中国教会新报》主编。但短短几年之后他被认为外籍身份不适合发表过多与中国有关的言论而被免职,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傅兰雅的决心,随后他便开始了在江南制造局的工作,在长达28年的翻译生涯中精通中国语言的他凭着母语的优势口译了113种西方著作,这也为他后来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科普杂志《格致汇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傅兰雅还做出了创办格致中学的前身格致书院,创造化学元素的新汉字等等一系列为人称道的贡献,可以说,傅兰雅不仅是传播西方知识的先驱,更是值得历史铭记的人物。
历史就像一列火车,我们所有人的记忆都在跟这列火车赛跑。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记忆放到历史这辆火车上,变成历史的一部分。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end
▼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2)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3)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4)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5)十大顶级花园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6)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7)
排版:喜喜
图:网络
文:苏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