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0)

苏杭日记 2021-02-16

最美古屋

MOST BEAUTIFUL OLD BUILDINGS

人生最好的旅行

莫过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也是英、法、美、日等列强的纷争之地。他们曾经在这里依仗权势、巧取豪夺,编织着冒险家纸醉金迷的梦想,而作为财富与权势的体现,一幢幢造型、风格各异的建筑也应运而生了。同时,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可以说几乎所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那些散落于这个城市大街小巷的老房子,无不记录着他们曾经有过的运筹帷幄、勾心斗角或生离死别••••••





这是专门为视频而作的文章,苏杭爷带你跟着视频走进名人的故居,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品味历史和洋房独特的建筑风格,就像在读一本尘封的书,灰尘中都带有浓重的历史的气息,足以让人陶醉了……




别错过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9)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8)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7)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6)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5)十大顶级花园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4)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3)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2)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


01





叶家花园

- 地址:政民路507号 -



叶家花园位于原江湾跑马厅,现江湾体育场之旁,今上海市肺科医院内。花园为浙江镇海巨贾叶澄衷之子叶子衡建造。清宣统二年江湾跑马厅建成后,叶从所获利润中筹款,建造了这座花园,主要供赛马赌客休息游乐。1923年春初步建成对外开放,占地77.636亩。内设弹子房、瑶宫舞场、电影场、高尔夫球场等游乐场所。时人称之为"夜花园”。



园系日本人设计,布局别具一格。"卧龙岗"与"伏虎岭"横卧在花园南北两侧,环抱着园中的湖泊池塘,构成一个整体;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山石洞壑,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冈阜怀抱之间和绿岛土丘之上,形成了一幅园林胜景。叶家花园在上海有第三私家花园之美称,前两名为"沙逊虹桥度假别墅”、"黄(金荣)家花园”。



花园中央的这座二层的西式建筑叫延爽馆,又称"小白楼",是叶家花园的主楼。建筑四面环水,底层有东、南、西三面环廊,柱廊为爰奥尼柱式。楼的北面是雪松和高高的杉树;两侧有百年龙柏护卫。



花园呈东西向的椭圆形,由三个岛屿环绕交错而成。岛与岛,岛与环路,均以亭桥相连,构成全园胜景。园多水杉、桂花、玉兰、雪松、龙柏、樱花、红枫、香樟与竹丛等木本花木。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花园以湖泊、假山取胜,为当时私人花园之佼佼者。



背景故事

园主叶子衡早年曾在圣约翰大学求学。他的业师,是当时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民国22年2月他们相见,在互叙别情时,颜向叶谈及医学院亟需筹建一所专门医治肺结核病人的医院。叶闻后深为感动,加之其热心教育,于是慨然将此园捐赠给国立上海医学院建立第二实习医院。经过几个月筹建,医院于是年6月15日正式成立。为纪念叶的先父,乃取名为“澄衷肺病疗养院”,首任院长即为颜氏;叶这一善举曾获当时的教育部褒扬。


叶澄衷


民国26年8月,抗战军兴。11月,上海沦陷,园被侵华日军占领。侵华日军将领冈村宁次与土肥原一度僭居于此。民国29年,日军又将该园交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管理,并对外开放,名为“敷岛园”。但由于花园地址偏僻,营业不振,不及一年即行关闭,后即为日本特务机关驻地。


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新式学校“澄衷蒙学堂”


同年9月,伪上海特别市政府向日本特务机关与登部队司令部提出申请,欲将此园收归政府,成立本市第一公园,结果遭到日方拒绝。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花园由国立上海医学院收回。由于受经费及其它条件的限制,原澄衷肺病疗养院直至民国36年4月才恢复收治病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中旬,疗养院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0年4月初划归上海市卫生局领导;1959年,疗养院改为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现为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


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


今天,花园仍为医院的组成部分。




02





飞机楼

- 地址:长海路168号12号楼 -



飞机楼是当时中国航空协会的总部,1933年1月1日,中国航空协会在上海成立。飞机楼是“大上海计划”实施建筑之一。大楼同样由设计了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设计师董大酉负责设计。



飞机楼结构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机首和前翼组成,共高三层。机首的底层为会客室,循扶梯盘旋而上,可达顶层。顶层为纪念堂,建为圆形环墙,嵌以黑色大理石。中间呈圈状,建成三祭台。祭台正中镶着一块蓝色玻璃,阳光透过玻璃,直射大厅。此即“皇穹宇”。再登高可达白石砌成的“圜丘坛”。坛分三层三围用石倍数均依“九”增减,称“小天坛”,确是誉之无愧。前翼的一二层,为航空陈列馆和航空图书馆。

第二部分由机身和尾翼组成,高二层,多为航空协会的办公室。穿过机舱走道,便达二层高的尾翼。尾翼上镶有“中国航空协会”字样,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



民国24年,于上海成立的航空协会为发展会务,巩固基础,在当时的市中心区五角场博物馆旁,今长海医院内征地10亩,建造会所及陈列馆。协会从民间集资10万元,久泰锦记营造厂承建,外形为30年代双翼飞机凌空欲飞的飞机楼。民国25年春,飞机楼落成,5月5日举行开幕式。



背景故事飞机楼是一座历史文化建筑。民国22年(1933年),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这年的1月1日,上海成立了航空协会,提倡发展国民航空事业,研究航空技术,增强航空救国的民族意识,加强航空力量,以抗御列强的欺凌,达到洗刷国耻的目的。


建成后办过中国建筑展览会、航空简易展览会、中国航空购机纪念会等重大活动。当时,天原化工厂创始人吴蕴初曾购买战斗机及教练机各1架,捐购给该协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飞机楼这个建筑名胜,被时光的流沙湮没了半个多世纪。解放后曾作公安疗养院宿舍,1956年归二军大使用。

此楼如一架"双翼战斗机","机头"朝南,"机翼"迎风,"尾翼"翘然。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模样?原来,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飞机轰炸之下,闸北、虹口一片瓦砾。淞沪停战后,以上海为中心,"航空救国运动"风起云涌。在当时的"大上海计划"中添建了航空博物馆,这就是"飞机楼"。遗憾的是,这幢承载了军事强国梦想的大楼,仅举办了一次临时性的航空征集展览会,就在"抗战"中遭受严重毁坏,并沦为日军军火库。

飞机楼在长海医院内

在当时的"大上海计划"中添建了航空博物馆,这就是"飞机楼"。遗憾的是,这幢承载了军事强国梦想的大楼,仅举办了一次临时性的航空征集展览会,就在"抗战"中遭受严重毁坏,并沦为日军军火库




03





国际饭店

- 地址:南京西路170号 -



国际饭店作为当时全国,也是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现已成为一家既具传统经典的又具国际性的饭酒店。她渊源的历史与典雅的风采,加之临近市内重要商务区和旅游景点,沪上酒店无人可望其项背。——半个多世纪上海的骄傲。今天,现代的交汇又为她渊源的历史增添了新的亮点——“上海大地原点”。



大楼于1934年落成,高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有三十年代“远东第一高楼”之称。该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



已有86年历史的国际饭店至今,声名显赫、蕴含文化底蕴,其装饰艺术的建筑风格,是二十世纪20-30年代上海富丽堂皇的风貌缩影。



背景故事

历史上的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1949年之前宋美龄,张学良,陈纳德等都是常客,成为上层社会活动场地之一。1935年在这里举行了中美国际长途电话开通典礼,国母宋庆龄亲自出席并发表谈话。1949年当时的陈毅市长在饭店接见了解放军团以上指挥员。不少名流学者为饭店留下的诗、书、画作品,成为饭店的传世之宝。


国际饭店旧照


1934年,由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成为当时远东最高的建筑,这一记录一直到60年代才被日本打破,而知道80年代国际饭店仍是上海的至高点。从1918年到1938年,邬达克留下了几十件建筑作品,有不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上海的标志。



1999年饭店改造后曾先后接待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中国国家足球队,APEC2001新闻记者团等重要任务。2006年,国际饭店被国务院正式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





总商会旧址

- 地址:北苏州路470号 -



上海总商会旧址原系清政府出使行辕旧址,近代上海已是个江海之通律的城市,中国派外大使大多从上海港出发,为了保佑海上的安全,仿照闽南渔民建"妈祖庙"或"天后宫"祭神保佑平安的习俗,光绪十年(1884年)在这里征地8000平方米分别建造天后宫和出使行辕。



总商会会所仪门是一座仿罗马梯铎凯旋门式样,一对复合柱式,威武庄严。商会新址为当时显赫的工商界名流的聚会之地,共谋发财大略,成为民营经济社团中心。



主要建筑有南大楼和北大楼,均是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由通和洋行设计,建筑决算计十二万余两白银。



南大楼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底层系会场,二、三层为办公室。

北大楼建筑面积3016平方米,系是商品陈列所、国货商场和商业夜校等。两幢建筑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墙,壁柱、门窗等有巴洛克装饰,会场两边为回廊及包厢,风格典雅、雕饰精美。



背景故事

1914年起总商会商务先后创设商品陈列馆、国货商场、商业学校,并创刊“商业月报”。



1915年迁入原出使行辕旧址建造的上海市商会旧址新址,占地3300平方米,沿苏州河大门牌楼用西式柱和花饰装饰,额匾上 书--写“上海市商会”五个大字。



进门是甬道,甬道北端西辟小花园,内有童子军四烈士纪念碑一座,纪念童子军罗云祥、毛征祥、应文达、邹正武四人,于“一·二八”之役赴前线救护伤员,被日军杀害。



1929年上海市商会改为上海特别市总商会,翌年又改为上海市商会,并分设南市、江湾、浦东、吴淞四个办事处。



建国后改租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1979年迁往香港路51号,北苏州路的建筑由电子元件研究所等单位租用。现在原建筑已破旧,内部作了很大改动,唯有陈旧的西式门楼还可以使人们追忆起那个辉煌的年代。




05





圣三一教堂

- 地址:九江路219号 -



圣三一主教座堂是上海市现存最早的基督教新教英国圣公会主教座堂,俗称“红礼拜堂”。这座教堂曾是英国圣公会设立的侨民教堂、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座堂、中华圣公会主教院主教座堂,现在又成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两会”)总部附属教堂。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主教座堂东面江西路、北面九江路(俗名二马路)和南面汉口路(俗名三马路),均是各种商业贸易机构和市政管理机构云集之处。

汉口路对面,便是昔日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而江西中路西侧,却拥有一处上海市中心区难得一见的一片宁静的花园绿地,与周围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教堂也因而被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



背景故事

圣三一教堂从创始之日起,就是一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英国国教圣公会教友服务的教堂。


圣三一教堂旧照


1843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规定向英国商人开放的5处港口之一。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英国领事和一批英国商人从广东来到这里,不久划定了租界。



随着上海口岸贸易的繁荣,数年后在此居留的外国侨民数量迅速增加,其中以英国侨民占据主导地位,而英国侨民中国(圣公会)教友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是在英国领事馆内举行礼拜。



1847年,在上海居留的英国圣公会教友在当时租界的西部建造了一座小型的简易教堂,建造教堂的基地系由英商电话公司老板贝尔捐献。教堂前的街道也因此称为教堂街,直到1865年才改名为江西路。



这座小教堂质量欠佳,在1850、1851年间大修过一次。在这期间,该教堂接二连三地发生一系列不幸:第一任牧师路德溺水死亡,第二任牧师郝博逊从屋顶上翻落下来,1862年,这座小教堂又遭遇强台风的破坏而坍塌,无法继续使用,被迫拆除。


其后数年间,信徒们在原地搭建了一个临时建筑做礼拜。1866年5月24日,举行了盛大的新教堂奠基仪式,1869年建成。1875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将上海圣三一堂升格为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座堂。




06





星光大戏院

- 地址:宁波路586弄1号 -



新光大戏院建筑参照西班牙、意大利中世纪歌德建筑风格,明显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的外观形式,材质和色彩都极为丰富,采用了多种建筑元素和装饰手法,特别是外墙,门窗洞等的细部处理。



大戏院建于1930年,由英籍华人陈伯藻出资,哈沙德洋行设计,杨瑞记营造厂承建。1930年11月21日开幕,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2860平方米,设座1260只。



建筑立面为三段式,西立面及南立面有红、黄拼花面砖贴面,构成菱形装饰图案。南立面纵向第二段有一两层通高圆券,券边装饰图案精美带有伊斯兰风格,两侧各有一螺旋型壁柱。一层檐部有波浪形花纹,顶部檐口较厚有精细雕饰。



背景故事

新光大戏院初为首轮影院专映欧美新片,民国22年转为明星影片公司首映影院。民国25年开始改演京剧及沪剧。当年3月卓别林抵沪时,梅兰芳、胡蝶陪同在此观看马连良的演出。1937年,戏院一度停业暂作难民所,到11月底才恢复演出。


胡蝶常在星光演出


"孤岛"时期每星期日上午为业余话剧演出基地,这种演出被称为"星期小剧场"。1948年9月4日,农历戊子年八月初二日:芳华越剧团迁往新光大戏院。芳华越剧团迁往新光大戏院后,尹桂芳与傅全香搭档,老生为徐天红。


这是查理·卓别林来到星光大戏院戏台上,用中国式礼仪与马连良寒暄问候,祝贺马连良演出成功。


上海解放后长期以演出沪剧为主。1952年改为地方国营新光剧场,1967年更名红卫剧场。1974年起划归市电影局,称新光影剧场,1989年大修后,更名新光观摩厅,专映电影,1994年进行改造,分上下两层,楼上专映电影。



改建竣工又改称新光影艺苑。




07





西侨青年会

- 地址:南京西路150 -



上海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发源地,早在1848年,上海就出现了最早的体育活动。早期的体育活动以西方侨民为主,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菲奇和洛克菲勒在美国教会和西方侨民中募捐60万两银子,在南京西路和黄河路口建造了这座体育为主、兼顾娱乐的西侨青年会。



1928年体育馆率先建成,1932年又扩建成九层的大楼。1950年人民政府接收大楼,西侨青年会改为上海市体育俱乐部,这幢大楼的功能始终和体育休戚相关,是上海全市的一个体育中心。



西侨青年会大楼坐北朝南,面对是跑马厅,主持设计的是美国著名的教会建筑师安铎生。这幢大楼的设计采用的是美国工艺美术派的风格,仿的是芝加哥瑞莱斯大厦。外形和装饰都有古典式样。


刚刚建成的西侨青年会大楼,可以看到国际饭店还没有建造
背景故事

西桥青年汇建成以后每年都举办篮球、排球赛,除西方侨民外,华人球队也能参加。由于篮球房设施比较先进,三十年代时这里是上海篮球比赛的主要场地。抗战期间这里被日军占领,但体育功能并未改变,抗战胜利后成为美军的活动场所。


四十年代西侨青年会门前的静安寺路(南京西路)


这里的活动有球类、游泳、打弹子、健美、棋牌……尤其是这里的游泳池,1928年大楼竣工时就有了,是上海最早建设的温水游泳池,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到上海,曾两次来这里游泳。


西侨青年会曾是美国红十字会所属的士兵俱乐部


上海的奥运冠军杨文意曾在这里接收启蒙训练,更多更多的业余游泳爱好者在这里学会游泳,爱上游泳。




08





大清银行

- 地址:汉口路50号 -



大清银行1908年建成完工,是一幢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大楼,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典型的西式古典建筑,建筑立面构图严谨,纵向三段式划分明确,装饰集中于入口和转角部位,转角及南立面塔楼具有明显的场所标志作用,建筑物尽显欧洲古典主义的雅致和浓重,大楼基础为柱下独立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



大清国消亡,民国成立。旧的国家银行必须消亡,新的国家银行必须尽快成立,中国银行的前身就是行使中央银行职权的大清银行。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在百废待兴之际,迅速批准改大清银行为中国银行。1912年2月5 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3号(现为50号)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旧址隆重开业。



背景故事

大清银行,是中国官方开办的最早国家银行,中国第一家中央银行。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银行入侵,大量发行钞票。



国内,各省都办起了官银钱局。民间钱庄、票号更是多如牛毛,金融秩序十分混乱。



清廷有识之士见此状况,认为这将影响财政以致动摇政权,必须整顿金融币制,办起国家银行,统一发行中央银行纸币。


大清银行票样


伴随着中华民国的诞生,民国新中央银行,中国银行成立了。伴随着中国近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中国银行开始了她不寻常的前进历程。




09





西郊“怪屋”

- 地址:淮阴路200号西郊宾馆四号楼 -



西郊宾馆,以大面积草地、树木和湖泊著称,原为414招待所,是上海绿地面积大、景致美的国宾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担负着接待中央最高领导和世界顶级政要的重要任务。自然,这里的一切都不同凡响,一切都颇具神秘色彩,连她的“前世”身份都与众不同。


西郊宾馆的源头在哪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郊宾馆的源头是姚家“怪屋”。这栋建筑在当时虹桥路路北的一条小马路淮阴路上,原是著名建筑商姚锡舟先生大儿子姚乃炽的别墅。如今是西郊宾馆4号楼,又名紫竹楼,1946年建成。



姚乃炽的别墅建在一处不大的斜坡上,表面看是栋平房,其实是栋沿山坡建筑的二层小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门前有条小河,弯弯地竟通到了室内,周围环境很安静、典雅。


玻璃房


室内的装潢也非常考究。一楼西式客厅有一半是玻璃房,采光很好,那屋顶的玻璃还可以来回移动,坐在室内就可以享受“阳光浴”。


水泥大王姚锡舟


姚氏住宅由协泰洋行汪敏信设计的建筑,实际出自建筑师鲍立克之手,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第一批毕业生同济大学李德华教授和王吉盏教授参加了设计。



4号紫竹楼


这座住宅是近代上海很超前的现代式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掀起,摆脱了古典主义建筑(外滩建筑群为代表)严谨的法则和繁复的装饰束缚,转而注重使用功能,布局趋向自由,外形追求立体效果,强调科学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奢华的客房


姚氏住宅深受美国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影响,它采用西方现代建筑“流动空间”的原理,强调平面的自由和空间的灵活。建筑室内外均大量采用毛石墙面砌筑,以体现自然、还其自然的设计理念。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流水别墅建于20世纪30年代,过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便漂洋过海在东方有了模仿者。上海不愧是领风气之先的国际大都市。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的流水别墅


背景故事那么,从姚家花园到414招待所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当时选址确定后,在着手具体规划的时候,问题又来了,“怪屋”的房间不够用。于是,原先选定的地区不动,再把周边的范围扩大,“怪屋”作为休息室被圈选在内,在“怪屋”的西北部另建一处大一些的、更加实用的住处。



这就是414招待所及其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又称甲部、乙部、丙部)的来历。



这么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才能落实,总要有个称呼或者代号吧。


正好当时的绿化工程大,每天都有卡车往里面运送树木和草皮,这个绿化工程的代号叫414项目,于是大家都叫414,建成后的招待所就沿袭了“414”这个神秘的数字。



414招待所的总体规划由华东建筑设计院和园林设计院负责设计,由于原有的基础是西式园林和西式建筑,于是基本的构思也沿用了这个思路。



具体做法是,将这块地上原有的大树充分保留,也保留了原先的小花园,将之统一纳入规划的整体格局。


最终这里建成了一座真正的世外桃源——园内既有大片的草坪,又有宽阔的水域,还有多个专类园林和花园,如大树林区、山地区、花果林景区、竹林景区、池塘荷花景区、球根花园区、温室盆景区等等。



为适应新形势,改革开放后,西郊宾馆将原先8341警卫部队的营房改建成两排共48间客房,和新建的7号楼连接,又增加了60间客房,在“怪屋”的后面又加建了11套客房……,西郊国际会议中心、西郊体育中心等等。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414招待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早已改名西郊宾馆,而这里的园林和古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春秋寒暑,现在愈加葱郁繁复,处处彰显了一种海派的、顶级的、不可复制的气派。



1972年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在此公布中美联合公报;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首次首脑会议在此召开。西郊宾馆内的逸兴亭见证了许多次的重要历史时刻。



一栋栋小楼若影若现,纵横的河道保留了江南水乡的遗韵。





10





市立图书馆

- 地址:黑山路181号 -



如果回到1929年,你现在所处的地方还是一片田野风光。当时,上海已成为中国第一大都市,刚刚被国民政府升格为“特别市”。市政府讨论决定舍弃经营多年的南市和闸北,在“北邻吴淞,南接租界,东近黄浦”的江湾地区划出7000亩土地,建设新的市中心区域,这便是“大上海计划”。



1934年9月,市立图书馆建造动工,董大酉期望突破欧美建筑的束缚,从传统建筑中寻找中国现代建筑的出路。



图书馆修复前


图书馆顶部门楼用黄色琉璃瓦覆盖,其余部分则加以华丽的装饰,四周平台围以石栏杆,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特色。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防火性能好。大门前设大平台,平台前两边竖旗杆,以壮观瞻。


修复后的图书馆现貌

入门为大厅,厅后为阅览室,约二百四十平方米,设三百个座位。后面是三百余平方米的书库,若将库内铁书架排列一行,长达一万五千米,可容书五十万册。




二层正中有阅览室、借书室、目录室等。两翼房屋,左面下层为办公室,右面下层设儿童阅览室、演讲厅,楼上左右均为研究室。


董大酉设计的图书馆原图纸

市立图书馆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董大酋设计,1934年开工,1935年完成。当时由于经费的原因,董大酉的“井字”布局设计仅完成了一半的体量,仅呈“工”字形,于1936年9月投入使用。



背景故事

这种在北方常见的有着琉璃瓦和彩绘墙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上海并不多见,人们不禁会指着高高的城楼惊叹:“啊!故宫!”。不过,它期间经历战火,被迫关闭;曾为同济中学校舍,后空置多年。近代以来,即便是附近生活了二十年的老居民都没有走进去过,更鲜有人知道它的前世今生。



说起市立图书馆的历史,不得不提起上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计划”。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划定闸殷路以南,翔殷路以北,淞沪路以东约7000亩土地为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在该区域里相继建成了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大厦、市立图书馆、市立博物馆、市体育场。


“大上海计划”中的市中心建筑群资料图


“大上海计划”是近代上海第一个大型的城市规划,但后来遭遇抗日战争,计划搁浅。目前,该区域内仍保留着旧上海市政府大厦、市博物馆、市体育场、市图书馆等一批历史建筑。



被人们称作“绿瓦大楼”的市政府大厦成了上海体育学院的主楼;旧上海市体育场化身今天的江湾体育场;旧上海市博物馆成为长海医院的影像楼;不远处的旧中国航空协会,俗称“飞机楼”,也在今长海医院内,成为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而当年的市立图书馆,则一直空置了近20年。





历史就像一列火车,我们所有人的记忆都在跟这列火车赛跑。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记忆放到历史这辆火车上,变成历史的一部分。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长按识别二维码图片


end


别错过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9)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8)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7)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6)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5)十大顶级花园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4)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3)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2)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


排版:喜喜

图:网络

文:苏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