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3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20位文革风云人物今安在?

苏杭日记 2021-02-16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除了五大学生领袖

文革那些年曾叱咤风云的人物还有哪些


记忆


时间


爱情

亲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艺术


时代

生活



“文化大革命”中,

从社会的最底层直接提拔上去许多一步登天的风云人物,

他们由工人、农民一跃成为中央级领导人,

“文革”结束后他们一下子又变回普通人,

湮没在历史中鲜为人知……





十年“文革”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巨大冲击。当年五大学生“领袖”为过去的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那么,还有更多如雷贯耳的人物,如今的现状怎样呢?




 往期年内容别错过 


文革到底有多疯狂?

五大红卫兵恶魔领袖的结局




01| 孙健(国务院原副总理)



孙健,河北定兴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天津大成电锯厂、天津中国机械厂当工人。


1975年1月,39岁的天津市委工业书记孙健被任命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1978年3月,孙健正在外地检查工作,接到电话,通知他停职检查。他当时只有一个要求:回天津。他被送到天津机械厂接受“监督改造”。此后多年,孙健一直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沉浮。他生前的职位是中国机械工业安装总公司天津开发区公司的“经营总经理”。



“文化大革命”结束已经40多年了,他离世也已20多年,人们还记得他吗?


他叫孙健。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经周恩来总理提名,他和大寨农民陈永贵同时被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当时社会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周总理到天津视察,市委工业书记孙健汇报工作时头脑清晰,各种数字烂熟于心,立刻获得了总理的好感。

孙健于1951年进入天津内燃机厂学翻砂,成了一名地道的铸工,他曾连续7年没回家,凭着苦干、实干加巧干,一步步走上生产组长、班长、车间主任的职位,后来成为厂党委书记。不久,他被提拔到机械局当了负责抓生产的“革委会”副主任。局里派人到他的老家调查,发现孙健的父亲和妻子儿女都在农村,住一间土改时分的破房,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父亲病重,妻子上侍候老,下照顾小,还要下地挣工分,积劳成疾,身体很虚弱。调查者回到局里,向领导汇报:“只有孙健才能忍受这种困境,再不解决就要给社会主义抹黑了。”他的家属这才得以调进天津,妻子庞秀婷成了一名工人。


后来,孙健在“选拔接班人”时成了市委书记,1975年又当选国务院副总理。



1978年3月被免去职务,回天津机械厂工作,1990年5月任中国机械工业供销总公司华北公司总经济师、机电部经理。1997年11月在天津病逝。享年61岁。




02| 李冬民(支持邓小平的红卫兵头目)



李冬民,1947年出生于河北,解放后,随父母来到北京。


1966年“文革”发动时,北京二十五中的李冬民对既有的教育制度提出疑问,因此他受到当时中央派来的工作组打击。不久,红卫兵运动兴起,工作组被撤,李冬民得以平反。随后,李冬民作为红卫兵的优秀代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67年,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经过毛主席圈阅同意,李冬民当选为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年仅20岁。1968年,李冬民因不服从“中央文革小组”命令被撤职并被安排下乡插队到了内蒙古,不过他没有像蒯大富等红卫兵头目一样遭受隔离审查。李冬民下乡不久就入伍。1973年,李冬民复员回到北京,在北京重型机械厂当工人。


“文革”初期,李冬民曾经造反,但是后来渐渐醒悟。1977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周年之日。这天,在首都长安街西单商场墙上,李冬民带着十多个青年打出横幅:“坚决要求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震惊全国。2月25日他因“反革命罪”被逮捕入狱,并被打成“李冬民反革命集团”头目。



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当年70号文件,为李冬民反革命集团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出狱后他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1985年,李冬民创办了中国大陆首家社会调查机构——中国社会调查所。该所主要从事民意调查与社会调查,李冬民至今一直担任所长。




03| 董加耕(毛主席寿宴“头号客人”)



董加耕是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人,1961年夏天他高中毕业,面临着升学还是回乡的两种选择,作为盐城县龙冈中学的预备党员、团支部书记,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成绩各门课程超过96分,老师们都希望他上大学,但他却在升学志愿书上填上"回乡务农,立志耕耘"。



他的行动曾影响上世纪中国乃至前苏联等国内外千千万万青年的行为。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指出"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应该走的路。


毛主席一生很不喜欢做寿,从没象样地过过一次生日。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却破例用自己的稿费请40多人吃饭。这次寿宴共三桌,地点临时设置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邀请邢燕子、王进喜、钱学森等劳模和科学家一同坐主桌,其他两桌都是中央和部门负责人。


董加耕曾任江苏盐城团地委书记、盐城县委副书记、团中央委员、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曾当选为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执行主席,第4届全国人大常委、盐都县政协副主席。



建国50周年前夕,董加耕入选"共和国英模"50人。2005年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




04| 邢燕子(原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邢燕子,女,天津市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



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


1964年,她出席中国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13次接见过她。


她先后历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宝坻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1年被市委安排到北辰区工作,任北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现退休。


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05| 候隽(自愿下乡的“特别姑娘”)



侯隽,女,1943年生,原籍北京。1962年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只身从北京来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村(今属史各庄乡)安家落户,立志做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1963年7月,共青团天津地委发出《关于在知识青年中开民学习侯隽事迹的通知》,在天津地区青少年中掀起学习侯隽的热潮。

1964年侯隽与邢燕子一起出席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1年在北京受到周月,共青团天津地委发出《关于在知识青年中开民学习侯隽事迹的通知》,在天津地区青少年中掀起学习侯隽的热潮。


1964年侯隽与邢燕子一起出席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1年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同年被选为中共天津地委委员。中共宝坻县委委员,1973年任中共宝坻县委副书记,1976年任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副组长。1980年始任宝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从1980年至1990年,侯隽担任宝坻县人大副主任,1991年起,担任宝坻县副县长,2001年1月,57岁的侯隽出任宝坻县政协主席,当年9月撤县设区后,侯隽一直担任宝坻区政协主席直至2007年5月退休。




06| 遇罗克(发表《出身论》被处死)



“文革”期间,对国民的阶级出身进行等级式划类是一个显著特点,“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是“文革”初期流行的一副对联,被称为“血统论”。这种“血统论”使很多人仅仅由于出身不好就惨遭杀害。



而在当时那个狂热的年代,就有那么一个人站了出来公开质疑“血统论”。遇罗克,北京人,因其父母1957年均被打成“右派”,遇罗克两次参加高考,尽管成绩优秀,但都不被准许进入大学。


为了了解社会,遇罗克到南郊农村当农民。在农村,遇罗克看到,“血统论”的现象更为残酷:一些地主的亲属都被斗死。1967年遇罗克在《中学文革报》公开发表了长篇论文《出身论》,原本印刷的三万份报纸在北京街头被抢售一空,不得不临时加印六万份。《出身论》对“血统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也因此赢得千百万人的强烈支持。



1967年4月14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宣布《出身论》是大毒草。1968年1月5日,遇罗克被扣上“大造反革命舆论”、“扬言要暗杀”等罪名被捕入狱。1970年3月5日被执行死刑,年仅27岁。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2009年清明节,遇罗克雕像在北京通州宋庄美术馆落成。




07| 郭凤莲(全国人大常委,大寨村党总支书记)



郭凤莲,女,汉族,1947年9月生,山西昔阳人。



1968-1978年担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委员、副书记,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调任晋中果树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被任命为中共昔阳县委常委、大寨党支部书记;1992年当选为昔阳县政府副县长;1994年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同年改任昔阳县委副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大寨党总支书记、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在"农业学大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被称为"铁姑娘"的郭凤莲与大寨一起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上。应该说,陈永贵为改变大寨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郭凤莲就是从他手上接过大寨的这面大旗。



改革开放后,重振大寨的担子落在了"铁姑娘"的肩上。顺应改革的浪潮,从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这样的转变不容易,而郭凤莲和她的大寨做到了。她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如今的大寨,又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一片繁荣景象。




08| 尉凤英(被称为“毛主席的好工人”)



尉凤英是一位煤矿工人的女儿,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三人靠挖野菜、拣煤核、讨饭吃,熬到了解放。



1953年尉凤英20岁考进了沈阳七二四厂(后称东北机械制造公司)当了工人。怀着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满腔热忱,她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1953年,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工人。她勤奋好学,钻研技术,大胆革新,进厂第一年就实现两项技术革新,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仅用247天。当时厂内的冲床还是由手工送料,技术比较落后,生产效率低。



尉凤英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劳动模范,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届中委,第十一届候补中委。曾任辽宁省和全国妇联领导。1977年回辽宁省做基层工作。她外在的朴实无华和精神世界的光彩夺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对工作投入了火一般的热情,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4年被党中央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09| 孙玉国(珍宝岛战斗英雄)



1969年,苏联边防军入侵黑龙江珍宝岛,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中国的边防部队决定自卫反击,在战士们的努力下终于把将苏军赶出了珍宝岛,维护了国家的和平和安全。在这场战役中,孙玉国一战成名。孙玉国原本是黑龙江边防站的副政治指导员,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他表现优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授予了“战斗英雄”的称号。



孙玉国是辽宁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除了他以外,家里还有三个孩子。他的童年并不幸福,孙玉国本来会像其他人一样健康成长,度过一个开心的童年,然而他5岁那年父亲就因为一场意外去世了。后来他们4个兄弟姐妹在母亲的培养下长大成人,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也雪上加霜,生活很艰难,只能勉强吃饱。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得到了政府的帮助,生活渐渐有了改善,孙玉国也因此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1958年他成为了沈阳冶金机械厂的工人,1961年成为了解放军战士,后来他又加入了党,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虎饶站的站长。


当时苏联屡次侵犯我国边境,中苏关系的恶化让边境局势动荡不安。解放军战士向来不会主动出击,但是孙玉国在巡逻的时候被苏军的士兵阻拦,并且遭到殴打。孙玉国默默忍忍受着,没有还手,因为他知道当时属于特殊时期,如果还手就会挑起更大的争端。第2天他再次碰上了苏军,苏军继续向解放军挑衅,导致6名解放军战士牺牲。孙玉国被迫自卫,他沉着冷静应战,最后将苏军歼灭



1983年3月至1993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四四六工厂第二厂长。1993年2月至1999年10月任沈阳军区后勤部经贸局进出口部总经理、经贸局总经理助理、副局长,后按副师级转业的退伍。




10| 吴桂贤(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1938年,吴桂贤生于河南巩义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后来家乡闹了灾荒,一家人逃到陕西的咸阳,在亲戚的帮助下定居下来,家里儿女众多,依靠父亲一人给店铺当管账先生的收入维持家用,生活还是很艰难的。13岁那年,吴桂贤听说刚成立的西北国棉一厂对外招工,她就去报名了。



入厂后的吴桂贤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工作勤勤恳恳,空闲时间也用在学习上,很快成为纺织女工中的一杆标杆,几年后组织上把她调到赵梦桃小组,担任党小组长。她跟随这位全国劳模学了很多,可惜1963年,赵梦桃因病去世。吴桂贤接替赵梦桃的责任,领导小组成员共创新的辉煌,很快她们自己研究的一套管理经验,传遍全国纺织系统。

作为全国纺织系统的劳动典范,吴桂贤两次受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多次被省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后来还被选任为西北国棉一厂的副厂长,到了70年代,她的职务步步高升,曾选任为陕西省委副书记。到了1975年,主席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指示从工农兵中选拔干部,从工人中选拔一人担任副总理,最终37岁的吴桂贤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而且还是任职时最年轻的副总理。


1977年9月,吴桂贤辞去副总理职务,要求还是回西北国棉一厂工作,回到咸阳后,面对很多流言蜚语,吴桂贤都坦然相对,将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到了1982年,吴桂贤再次当选陕西劳动模范称号。


1998年,吴桂贤退休时,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文件,给予她相应退休待遇。



他们有一儿一女。一家人都居住在深圳。1998年,陕西的“老乡”又推选她担任深圳振兴陕西促进会会长。她为深圳、陕西两地的企业牵线搭桥,做了大量工作。她曾为重修黄帝陵募捐了25万元,她回咸阳走了5个县,看了17个企业,帮助那里搞合作开发项目。平时有陕西的乡亲来深圳办企业,搞书画展,她总是热情地前去剪彩祝贺。平时的救灾扶贫、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她总是从自己的生活结余中捐款捐物。




11| 李素文(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李素文,女,河北省乐亭县马头营镇郭庄子村人,生于沈阳市。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当地当过儿童团长,团支部书记,高级社副社长。



1933年,李素文出生于沈阳市郊区的农村。家里条件不好,李素文小学没有上完就辍学回家了。直到1956年,李素文随丈夫从农村来到沈阳市后,她的命运才慢慢地发生了改变。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李素文并不是那种单纯的“业务型人才”,她很会借助组织的力量推广自己的经验。比如,她在请教了老师傅之后,还请党支部出面,把老师傅请到商店,给全体售货员讲课。后来成为劳模后,她和另外几位劳模一起,串联了全市几百名卖菜的营业员,请来大饭店的师傅讲课。李素文的组织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就是这一点,使得她从普通劳模中脱颖而出,步入政界。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李素文多次被评为全国劳模。此后,一系列的荣誉和头衔更是纷至沓来:全国“三八红旗手”,商业部“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沈阳市革委会副主任,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


1975年3月,李素文来到北京,住进中南海,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职务,成为国家领导人。这一年,她只有42岁。



1975年,中央让李素文协助李先念同志分管财贸工作。当时正赶上“批邓”,李素文自然在财贸战线狠抓“批邓”,也成了“批邓”的先锋。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李素文成了一个“问题人物”。她的名字逐渐从报纸上消失了,虽然没有文件指出李素文犯了什么错误,也没有罢免她人大副委员长的职务,只是通知她回沈阳工作。就这样,李素文由国家领导人一下子又变成了普通人。


1989年,李素文退休了。两年后,她发现一种保健床垫质量不错,就大胆地贷款30万元,自筹20万元,办起了沈阳市第一家专卖店,实现了当老板的梦想。毕竟是名人,她的公司一开张,生意很红火。




12| 张铁生(“白卷英雄”)



张铁生,1950年生,辽宁兴城人。因在1973年高考的物理化学考试中几乎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信,成为文化大革命后期著名人物,俗称“白卷英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出狱后成为企业家。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1973年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




“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他,以示笼络。1975年8月张铁生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从此,张铁生开始频繁参加社会活动。


“四人帮”被粉碎后,张铁生失去了政治靠山。


1983年3月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1983年3月25日,该法院判处张铁生15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3年,刑期从1976年算起。张铁生在辽宁省凌源监狱里度过了漫长的刑期。1991年10月,张铁生出狱。



刑满获释后他和另外三人创办了饲料公司---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7月30日,禾丰牧业(732609)在上交所正式发行,张铁生是第五大股東,成了名符其实的亿万富翁。




13| 黄帅(革命小闯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原编辑)



1973年底,黄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上学。班主任让全班同学都写日记,要求写出心里的话。9月7日,黄帅这天的日记令她的人生发生了的转变。"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黄帅的班主任看了这篇日记后说"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于是,接下来两个多月,老师号召同学"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不要跟着她学,要和她划清界线"。



黄帅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便给《北京日报》写了一封信,希望报社来人调和她和老师的矛盾。她说:"……我是红小兵,热爱党和毛主席,只不过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上,可是近两个月老师一直抓住不放。最近许多天,我吃不下饭,晚上做梦惊哭,但是,我没有被压服,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意见。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难道还要我们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对于黄帅来说,写这封信的目的不过是希望解决她和老师的矛盾,好安心学习。据黄帅后来讲,信寄出后,她又有些后悔,"自己原本有错,而且那位语文老师平时对我们挺不错的"。


恰恰在这时,江青集团正好需要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黄帅这封六百字左右的信成为了江青等人的突破口。



江青的亲信谢静宜回复:"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她立即指令《北京日报》把日记作了摘编,并在1973年12月12日加了编者按语公开发表。《人民日报》12月28日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


几天之内,黄帅就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中央文革领导小组让这黄帅到处演讲,在教育战线上大做文章。中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


许多地方也树立了黄帅式的反潮流人物。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被指责为搞"师道尊严"、"复辟回潮",许多学校出现了官员管不了、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了的混乱局面。



1979年9月至1984年9月,黄帅在北京工业大学学习。1984年9月,到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作。1986年,赴日本留学。1993年3月,获得东京大学"学术硕士"学位,到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1998年12月,回到中国,到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2017年12月10日,因癌症在北京朝阳医院去世。




14| 戚本禹(遭审查的“文革”干将)



戚本禹,1949年入党,由于他年轻,有文化,入党不久就被选入中南海做机要工作。


1966年,戚本禹已经成为实际掌管中央机要的重要人物,又是毛泽东和江青两个人的秘书,戚本禹开始走上权力的巅峰,不久他又成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



但是,好景不长。在震惊全国的武汉“七二O事件”爆发之后,戚本禹与王力、关锋因主张“抓军内一小撮”、“带枪的刘邓路线”而让毛泽东大为不满,王力、关锋很快被隔离审查。但毛泽东指示对戚本禹先不抓起来,还要看一看,争取他一下。但1968年1月14日,戚本禹还是被中央宣布“请假检讨”。之后他直接被送到了秦城监狱。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对“王、关、戚”三人重新进行了审理,王力和关锋被开除了党籍,但中央决定对他们二人免予起诉;而中央对戚本禹,不但开除了党籍,还决定起诉至法院。1983年11月2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诬告陷害罪和聚众打砸抢罪,判处戚本禹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



戚本禹的刑期,从1968年初算起,到1986年,正好18年。1986年戚本禹被刑满释放。释放后,他被安排在上海市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现在,戚本禹在上海某公司任高级顾问。据见过他的人说,他精神很好,还是像从前一样,为人处世,仍然有一种“戚大帅”的味道。




15| 吕玉兰(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吕玉兰,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1955年高小毕业回乡务农,当年担任本村"铁球"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



1955、1958、196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65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1966年,被评为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国庆观礼,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中,她被当作刘少奇路线的典型推到全县万人大会,脊背上插着削尖的竹杆旗子,被人揪住头发,拧着胳膊,和地县的领导人一起挨批斗。竹尖刺破了她的脊背,流出滴滴点点的鲜血,背上至死还有那时留下的疤。批斗完之后,她又被关押,像囚犯一样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整整半年多的时间里,吕玉兰就过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最初的慌乱迷惑过去之后,吕玉兰冷静下来,她认真地回忆了自己十几年走过的路,认定自己想改变家乡面貌的做法没错,她不能听凭造反派的纠缠,她要回到乡亲们身边去工作,这时她想到了一个能够救她,也会救她的人———周恩来。1966年国庆节,她作为全区三八红旗手第一次来北京,与顾阿桃、尉凤英、杨怀远、夏菊花等人一起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观礼时又见到过周总理。于是,她背着人偷偷地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既说了自己的情况,又陈述了她对当时时局的看法。



仅仅隔了一个月的时间,驻邢台的支左部队接到了周总理办公室的信,要他们解放吕玉兰。于是吕玉兰先是成为县革委会成员,后来又作为工农兵的代表结合进“红色政权”。


1969年她在村里从广播中听到自己当选为“九大”代表,以后又进入中国地方一级最高领导层,成为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经历了文革初期那段落落起起、沉沉浮浮的波折之后,她不再是熟悉家乡黄土地、脑子里只想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单纯乡姑,她有过许多困惑也有过许多思考,意识到面临局面的复杂。全国妇联筹备组成立时,吕玉兰成为副组长,她由此结识了康克清,开会时常常关起门来向康大姐诉说心中的苦闷与疑惑。当受到江青一伙指使的人,暗示她批判康大姐她们时,吕玉兰觉得不对劲,就借口带人去大寨参观学习,离开了北京。她经常穿着件紫黑相间的大格对襟上衣,黑布鞋,很像进城的农村干部。



吕玉兰一直坚持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积极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变了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逐步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女劳动模范和女省委书记。


1993年病逝。




16| 毛远新(毛泽民之子)



1941年2月14日,毛远新在新疆省迪化(今乌鲁木齐)出生,父亲毛泽民、母亲朱旦华,当时,其父亲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厅长。1942年9月中旬,新疆省主席盛世才下令把中共派驻新疆的党员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百多人逮捕,最初分开软禁,随后羁押监狱,陈潭秋、毛泽民最终被盛世才处决,当时毛远新才2岁。毛远新和母亲朱旦华则被羁押在监狱一直到1946年。



1946年,毛远新以及被羁押未遭杀害的共产党获得营救,并且被护送到延安。7月中旬,毛远新和母亲朱旦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1949年夏季,蔡畅做媒,毛远新的母亲朱旦华和方志敏的弟弟方志纯(文革前任江西省委书记)结婚,他们曾都在新疆坐牢。7月,毛远新随着母亲朱旦华、继父方志纯从北京到南昌的八一保育院,毛远新在附近的小学读书,毛远新经常和母亲吵着要回北京。1951年9月,朱旦华带着毛远新到北京参加国妇联工作会议,朱旦华和毛泽东提及毛远新在北京读书的问题,毛泽东询问过毛远新后,欣然同意。



毛远新在毛泽东身边一呆就是9年,毛泽东给其取了个外号“小豆豆”。1968年5月14日,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江青扶助其担任了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辽宁省区政委。


1976年,因文革时期与江青等关系被逮捕。1986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判处17年有期徒刑,从1976年起算。1989年3月保外就医。1993年10月,毛远新刑满释放后,在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工作,使用名字为“李实”,毛远新担任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



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给毛远新全家分配新居入住,毛远新的工资也从最初1993年的600元逐渐长到了2001年的1600元。

2001年2月,毛远新退休,按《高级技术职称标准》每月领取养老金1080元,并因为父亲为革命牺牲的关系而享受烈属待遇。女儿李莉1977年1月出生时,毛远新刚刚被关押3个月,妻子全秀凤也正在隔离审查。女儿10个月时高烧不退,因长时间大量使用青链霉素,导致双耳失聪。




17| 林立衡(林彪和叶群夫妇的女儿)



林立衡,又叫林豆豆,1944年生于延安,是林彪和叶群夫妇唯一的女儿。六岁时曾跟随父亲林彪至莫斯科养病。由于家庭因素,她尊重父亲而厌恶母亲。文革期间担任《空军报》副总编。



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一行人在温都尔汗坠落,机毁人亡。林立衡接受审查。1974年3月,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兴起,林立衡被"四人帮"定性为"林彪留下的钉子"。她顶不住"四人帮"的恶意攻击,曾超量服用安眠药自杀,被人发现后送空军医院救活。后来,她斗胆向毛主席写信。1974年7月31日,毛泽东下达批示:"解除对林立衡的监护,允许她和张清霖来往。"根据毛主席的批示,空军政治部领导找她和张清霖谈话,同意他俩结婚,同时下放河南开封农场劳动。


1974年8月2日,空政干部部派人 陪同林立衡夫妇到河南开封。在开封农场,他俩早起晚睡,养鸡喂猪,还种了15亩地。1975年10月,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工作 后决定让林立衡夫妇作转业处理。11月,他俩又作为转业军人分配在河南郑州汽车制造厂工作,张清霖在厂职工医院任外科医生,林立衡任齿轮分厂革委会副主任。



后来,林立衡把丈夫的两个侄女从湖南老家调到了厂里,一个在车间当工人,一个复习功课报考大学。两个侄女一来,小家庭立刻充满了生机。工厂对林立衡一家还是挺照顾的,看她家"人丁兴旺"了,便让他们搬进了单门独居的平房去住,大大小小共盖了5间,还专门盖了一间厕所,盛夏时节,每天还可淋浴。


1976年5月,"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林立衡被认为是"右倾翻案风"刮到郑州来的,被罢掉革委会副主任,下放车间当工人。

1979年元旦,当时的河南省领导段君毅、胡立教,曾请林立衡夫妇吃过一顿饭、转告说邓大姐、胡耀邦都很 关心他们,有事可以写信。



1985年,一位颇孚众望的老同志向中组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林立衡身体不好 ,她的亲属都在北京,应该让她回到亲人身边。"1987年,林立衡调回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




18| 王海容(毛泽东晚年最信任的人)



王海容,女,湖南省长沙市人。王海容父亲王季范娶文芝仪的次女为妻。这位文氏姑娘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的亲姐姐文六妹。所以王季范的母亲是毛泽东的二姨妈。王季范和毛泽东实为姨表兄弟。毛泽东则一直叫这位表兄为“九哥”。毛泽东从两岁起寄养在外祖父家。他幼年的大部分岁月都在唐家坨度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季范是毛泽东的真正蒙师。



1960年秋,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专业,后又进入北京外语学院读英文。王海容1965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工作。从普通办事员做起,后由周总理亲自提名为礼宾司负责人,曾全程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1974年7月,在提倡“老中青三结合”时期被选拔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同时期进入外交部领导层的年轻人还有唐闻生等。文革时期,基本上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所有重要外事活动,都是由王海容记录、唐闻生做翻译的。


王海容性格爽朗,快人快语,第一次见毛主席时,毛主席曾与她开玩笑:你这人挺怪,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王海容答:我干嘛怕你啊?你又不能吃了我。毛主席向她解释:你第一次给我写信,我忙,没有给你回信。王海容则直接表达不满:我还向你要了个篮球,你也没有给我。



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1974年7月至197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一样,伏倒在毛泽东的遗体前痛哭不已。一个时代结束了,王海容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王海容是否因为与毛主席的亲戚关系在外交部展露头角不得而知,但她却在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作为外交部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被宣布停职审查。直到1984年才出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至退休。



1984年,王海容终于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职务虽然比外交部副部长低,但依然保留着副部长待遇。从此,围绕在王海容身上的神秘的光环消失了,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却浮现了出来。


2017年王海容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终生未婚。




19| 宋彬彬(宋任穷之女)



宋彬彬,曾因一张给毛泽东带红袖章的照片闻名全国。


1960年-1968 年,北京师大女附中学生。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预备党员。



1966年6月文革开始,团中央派工作组进校,成立 “革命师生代表会”,由七人组成,宋彬彬为副主席之一。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宋彬彬向毛泽东献了红卫兵袖章。毛泽东问她叫什么名字,答:宋彬彬。毛又问:“是文质彬彬的彬吗?”她说是。毛说:“要武嘛”。当天下午光明日报记者来校采访了她。



1966年8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宋要武(宋彬彬)的文章《我给毛主席戴上了红袖章》,翌日《人民日报》转载。


1969年,赴内蒙古锡盟阿巴嘎旗插队。



1972年-1975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学习,毕业分配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任研究助理。


1978年-1980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



1980年赴美留学。1983年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89 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1989年-2003年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环保局任环境分析官员,后加入美国籍。



后选择回国创业,现任英资北京科比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北京科比亚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7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原师大女附中)90周年校庆,宋彬彬被评为90名“知名校友”之一。



2014年1月12日,宋彬彬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公开表示,对在文革中受伤害的老师和同学道歉。




20| 唐闻生(美女翻译奇才)



女,汉族,1943年3月生于美国纽约,早年侨居美国,1950年回国,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1965年4月参加工作。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之女。



唐闻生和王海容是毛主席晚年的主要陪同翻译。


上世纪70年代初到周恩来、毛泽东辞世以前,唐闻生和王海容几乎参加了这两位伟人与来访各国政要、知名人士的所有会见,在外交界乃至中国政坛崭露头角。她的倩影总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身边出现,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时刻。



1971年,唐闻生参与过中美之间的历史性外交会谈,她是毛泽东、周恩来使中美两大国从对抗走向缓和,中美建交历程的见证人之一,为中国和世界的磨合与对话立下汗马功劳,就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也在自传中盛赞唐闻生的机敏和魅力。


在唐闻生与主席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发现主席其实是一位十分平易近人的领导人,而且十分幽默,常常会是使用十分风趣幽默的语气来与别国领导人谈论一些十分严肃的话题,这样的格局,将一代领袖的宏大气度魄力与没来尽显无疑,这对于唐闻生的一生也是具有极大的影响的,在后来的几年当中,唐闻生也一直都觉得自己可以聆听这样的对话,无疑是一种享受。



人的一生真的很奇怪,总是大起大落,主席在离世后,唐闻生也好像忽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1984年3月,唐闻生彻底告别了外交生涯,担任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1986年4月任铁道部外事局局长、铁道部对外合作司司长,1999年7月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也是是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2011年9月28日,当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但是,大概也是由于外交生涯给唐闻生心灵的痕迹太深,导致自己一生情感空缺,至今未婚。





这波人现在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在当时都如雷贯耳的人物,我们希望用他们个人命运的坎坷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在“文革”中没有谁是赢家。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长按识别二维码图片


 大家都在看头条


文革到底有多疯狂?
五大红卫兵恶魔领袖的结局唤醒城市记忆 | 百年前的杭州长啥样?
被完好保存下来的中国珍贵古建筑(修正版)
爱在金陵的深秋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0)
江南这几颗银杏树,看着看着就想结婚。
上海本帮招牌菜
钱塘江大潮:10段大片让你一次看过够
腔调韵味十足的越剧10大唱段
一到秋天,无锡就美成金匮。
老上海的蜗居年代
新中国最顶级的饭局
异国风情:印度的那些奇葩事儿
魔都土豪面16碗,你吃过几碗?
来自问朋友圈里的南京艳照
民国往事:名将张灵甫的四段婚姻
如果刚好遇见你,能不能陪我去看30个中国最美的秋?
全球毛骨悚然的十大旅游禁地。驴友:中国独占四席,个个风景宛如仙境。
江南水乡委婉动听的戏曲弄堂的消逝江南十条特色风情街民国好声音:上海滩七大歌姬
酥到骨子里的10首苏州评弹
徽杭的故事:一条古道往东行,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美国人40年前拍摄的彩照里,藏着最真实的徽州原貌。
最江南的28碗面
20世纪,上海的100个瞬间。
上海宋家花园,百年老宅半世传奇。
风花雪夜的南京,这30道美景能让你立马拍成网红哦。
孙中山家庭的故事
江南馄饨
南京,安徽人的精神圣地,江南人的边缘省城。
江南民歌小曲28首
从上海到香港:十个人的同框,十个人的传奇。
江南最美大学30所:不止诗和远方,还有你的未来。
很漂亮很漂亮的100个地方
林青霞与河南亲姐:失散36年才见面,两人活成一天一地。
江南养生之音30曲



  时光


活生  


壹玖叁伍

排版 / 喜喜

图片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