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金萍《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四
《落花惊梦录》序跋集之四
《往事茁壮》后记
文图 / 马金萍
对于我来说,这无疑是我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打算写这样的一本书的想法,始于1998年。那时候我还在朝阳桥那边一个破烂的小区里住。那是我搬到长春买的第一幢房子。是一楼。由于开发商在盖房子时,隔潮的基础做的不好,因此屋里常年都非常潮湿。由于那个房子只有90平米,两室一厅,除了睡觉的两个房间,隔不出来书房来,所以我只能把一进门的客厅充作书房,来搁置我的那些藏书。后来我发现放在书橱下面柜子里的书都长毛了。由此可见,那个房子该有多么的阴潮了。我就是在那个房子里开始了我的这个长篇小说的写作的。
我的本意是想写跟我们这个国家同时成长的一代人的命运。我们这代人从五十年代初出生,伴随着这个政权经历了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反右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红旗,一直到59年的大饥荒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三年自然灾害。当国家刚刚复苏过来,老百姓刚要过上点好日子时,紧接着又来了“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经过长达十年的折腾,然后就是一举粉碎“四人帮”,“英明领袖”华主席带领我们进行新长征。这“长征”刚要开始,邓小平就复出了,紧接着就是三中全会,“英明领袖”黯然下台,然后是“总设计师”的设计的改革开放。当我们满脸沧桑地站在新世纪的门口回望我们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途路时,这时我们才发现,我们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混乱不堪的历史迷局里不能自拔了。
98年那时我还在省民间艺术团当职业编剧。由于我们团不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因此,只能按着工资的百分之六十来开,余下的百分之四十,得到年底看看能不能赚回来,能赚回来,团里就把那百分之四十补发回来,不能赚回来,那就得自己承担了。所以,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只能开八九百块钱。为了养家糊口,我除了完成团里给我的那些创作任务外,还必须得在文化市场上找一些我能干的活计,才能把日子过下去。因此,那时候只要有人找我写东西,我几乎是来者不拒。无论是电视台的晚会撰稿,还是音像公司的磁带光碟;无论是行业晚会的小品演唱,还是文化公司的影视剧本,反正逮着什么写什么。我正是在写那些乱七八糟的各种样式的作品间隙间,带带拉拉的写完了这部小说。从1998年的3月一直写到2001年的11月,几乎用了3年时间,总算把初稿写完了。由于我那时整天忙于写稿赚钱,养家糊口,因此,这个小说写完后就撂下了,几乎再没正眼看过。就这样一直放到2005年的春天,那时我家已经从朝阳桥那间阴湿的破房子搬到了东岭南街。彼时我正给省电视台的某频道策划创作大型栏目剧《北方故事》。根本就没有时间顾及小说的创作。某天中午,跟朋友吃饭,席间认识了一个在出版社当编辑的朋友,他就问我,说马老师你有没有长篇小说稿之类的东西,若有,我能帮你出版。他这么一问,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的这个已经在电脑里放了四、五年的长篇,于是我就跟他说,我还真有一部长篇稿件,抽时间你帮着给看看呗。于是,吃完饭回家我就赶忙从电脑里找出了这部长篇小说,从头到尾粗略的捋了一遍。然后发给了那个朋友。几天之后那朋友打电话说,小说写的还不错,你看能不能改个名字?现在这名字不行。我就说,只要能出版,改啥名都行啊。但后来那边就没动静了,我又忙着别的乱事儿,也没有再催问,这事儿就这么撂下了。
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出过几本小说了,深知当下出版市场的艰难和出版家们的不易。所以,我之前出版的那几本书在选材上基本上都是在图书市场上好卖的那类题材。你像什么《人在江湖》呀,《谁玩谁》呀,《逃亡日记》什么的。我知道像我现在写的这种相对来说比较严肃的出版物,如果不是出自有市场号召力的名家之手,是很难有市场的。而出版社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企业,赔钱赚吆喝的勾当基本上是不会去做的。所以,这本书我就撂下了。心想,等有机会再说吧。
退休之后,团里不在给我创作任务了,事儿也就不像以前那么繁琐那么多了,我也想静下心来写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自己再喜欢如果没有市场也是白费劲。因此,大约是去年的冬天吧,我构思了一个系列作品,第一部是《我混官场那些年》,第二部是《我混黑道那些年》,第三部是《我混商场那些年》。我想以一个曾经给某市长当过秘书的官场混子,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他自己在当下的这个社会里,如何混迹于官场,之后又是如何沦为黑道军师而摸透了黑道的规矩,最后把自己洗白,混迹于商场的人生沉浮过程。因为之前我曾写过官场题材的小说,也写过黑道题材的小说。出版后反响也还都可以。所以我想这种书肯定有出版社乐意要的,市场上也会受欢迎的。没想到,第一部《我混官场那些年》写完之后,送到出版社就碰了一鼻子灰。人家说,现在官场小说是严控题材,不好出的,书稿就这样给退了回来。既然官场小说是严控题材,那我也就打消了继续创作后面两部小说的想法。
好像是今年5月份的时候,北京有一个叫苏雷的作家来长春办事。这个苏雷是跟王朔冯小刚海岩他们是同时期的作家,当年他们曾合作过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之类的作品,而且,当年在北京有一部很有影响的小剧场话剧《火神与秋女》也是出自他的笔下。那天朋友做东请他吃饭,约我去作陪。因为那天吃饭我挨着他坐着,席间,他跟我说他新写了个小说叫《钟鼓楼下》,说在网上一搜就能搜到。于是第二天我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果然搜到了,我就大概其的瞄了几眼。这小说写的是他们那拨大院的孩子小时候在钟鼓楼下成长的故事。我翻看了几章,忽然就想起了我的这部小说。我自认为我的这部小说不比他写的差,我是以东北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县城一条名叫戏园子胡同的地方为出发点,写了这个胡同的那些孩子他们从小到大各自命运的变化。我所以要写戏园子胡同,因为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我把这个小说找出来之后,很认真的重新修改了一遍,然后便给了时代文艺出版社。这个带带拉拉写了十多年的小说,这才得以见到天日,跟读者见面。
在这里我要非常诚挚的感谢时代文艺出版社的陈琛同志。在“同志”这个词儿被叫烂了的当下,我所以要称陈琛为“同志”,是因为我真的觉得我跟他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说起来,我跟陈琛的交往并不是很多。我们之间甚至连见面的次数都是有数的。我只知道他当年曾在《小说月刊》当过编辑,是一个很有独到眼光的编辑家。记得很多年前,我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去跟一个叫刘仰宁的编辑谈一本小说出版的事,在那儿遇见了陈琛。当时他也在那办事。当时因为都有事,只匆匆聊了几句。当我们再在长春见面,这中间差不多已经隔了能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上时代文艺出版社当社长去了,而且很快就把这个偏于东北一隅且在全国并没有什么太大名气的小出版社给办成了跻身于全国有名的几大文艺出版社之列。后来我家搬到开运街那边去住去了,离他们出版社就比较近了,但我也很少上他们社里去,一是人家工作忙,不像我,散仙一个,没啥事老往人家那出溜,不用人家说,自己就觉得很有些讨厌了。但在我去过的有数的那么几次里,陈琛都是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给我烧水沏茶,洗杯换盏,倾心交谈,其情其景,令人感动。我跟他的交往,真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语,君子之交淡如水。
另外我还要感谢我的两位责任编辑李天卿和刘曦同志。如果不是他们认真的看稿并提出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这本书肯定不会这么顺利的出版跟读者朋友们见面的。他们为了说服我让我修改,甚至连一些细节,都提的面面俱到,令我受益匪浅。
在这本小说复付印之前,我拉拉杂杂的写了以上这些文字,算是给读者朋友们一个交代吧。
这是我此生出版的第十三本作品。除了上下卷的《马金萍剧作选》和另外两本长篇报告文学(《与死神搏斗的人们》和《光明行》)之外,其余的全是长篇小说。但这本小说与我先前写的那些小说,则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它在我的心里分量也是比较重的。
在此,再一次感谢为此书付出大量心血的编辑朋友们。
2017年7月初写于长春净月忘忧斋
作者简介:马金萍 男。民族,汉。本名马金平,笔名有马金萍、司马荒原等。吉林扶余人。文革后期毕业于吉林省扶余县第一中学。后因前途渺茫,遂入伍戍边,曾先后在在陆军40军120师360团一连当兵,后被选入360团文艺宣传队,因创作上取得的骄人成绩,两年之后又被调至120师文化工作队,先后任创作员、创作组长。转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扶余县戏剧创作室,任创作室主任。1991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高级进修班代职进修,主修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编剧,同年结业。1992年调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任编剧、艺术室主任、艺委会主任。系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二人转艺术研究会秘书长等闲职。马金萍创作的歌词《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孙连梦演唱)、《咱们屯里人》(赵本山、刘德华等演唱)、《老家大东北》(火风演唱)、《东北二人转》(小沈阳、沈春阳演唱)《永远伴随你一生》(阎学晶演唱)《情满西厢》(阎学晶演唱)《蓝河遗恨》(阎学晶演唱)《回杯记》(阎学晶演唱);(《东北人的歌》(王小利演唱)《高粱叶子窄、苞米叶子宽》(衡越演唱)《弹起吉他唱起歌》《努尔哈赤的故乡》《黑土地——生死之吻》《东北大粮仓》(日本、韩国等电视台多次播出)等,在国内外流行歌坛影响巨大。除歌词创作外,他的主要影视作品有:20集电视连续剧《海风吹过的乡村》、三集贺岁片《讨个老婆过大年》之《四喜临门》;10集电视系列剧《缴枪不杀》、电影剧本《镜泊湖的枪声》(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剧本《代乡长主政》(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48集东北风情电视系列剧《拉拉屯风情》;30集电视系列剧《恭喜发财》(与人合作)等;参与策划、创作的影视作品有百集系列剧《北方故事》(吉林电视台);千集网络微喜剧《关东微喜剧》、《荒唐县令》;网络电影《东北赌途》《东北山炮》;东北风情纪录片《关东大喇叭》《龙腾黑土地》等;其中20集电视连续剧《海风吹过的乡村》获1999年度全国电视剧评奖“飞天奖”, 并同时获吉林省文艺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白色的太阳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人在江湖》(电影出版社)、《黑道生涯》(电影出版社)、《线人》(新文化报连载,电影出版社)、《尘世浮情》(城市晚报连载)、《腐•败》(电影出版社)、《反贪局长自述》(中国电影出版社)、《黑色娱乐圈》(中国电影出版社)、《谁玩谁》(群众出版社)、《逃亡日记》(群众出版社)、《月光花园》《新文化报连载》、《谜底》(时代文艺出版社)、《交易》(新文化报连载);长篇报告文学《与死神搏斗的人们》、《光明行》;中篇小说有《原罪》、《宿罪》、《人欲》、《女犯》、《在掌声中死去的女演员》、《同时出现的三个妻子》、《爱到伤心才是情》、《爆炸》、《横祸》、《伪都》、《八卦》、《断落》、《在极乐园疯人院里》、《狼谷》等六十余篇。其中中篇小说《佛眼》获“关东三宝”奖。《同时出现的三个妻子》获“东北文学”奖。小小说《聋爷》获吉林省建国五十周年征文一等奖。在进行影视及文学创作的同时,主要从事戏剧、二人转、以及歌词和其他艺术样式的创作,出版有《马金萍剧作选》(上下卷);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型戏曲《皇帝出家》、《盘丝洞》、小剧场话剧《瀛台落日》、《鸳鸯扣》、《绝响》、《人欲》等。其中《鸳鸯扣》获戏剧文学奖;《人欲》获第四届全国戏剧文学奖优秀剧本奖。二人转、拉场戏作品有《矬乡长》、《挂风铃》、《盘丝洞》、《幸福鸟》、《生财有道》、《二姑爷拜寿》、《孙成打酒》、《济公新传》、《猪八戒照镜子》、《县长赶集》、《徐九经赶店》、《焦大骂园》、《大劈棺》、《劈关西》、《听声》、《招聘记》、《二大妈打庙》、《大炼活人(演出时易名为《顺水推舟》)》《黑吃黑》等150多部,二人转《矬乡长》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文学奖;拉场戏《生财有道》获吉林省政府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二人转《挂风铃》、《盘丝洞》、《矬乡长》、拉场戏《二姑爷拜寿》、《济公新传》、《上班》、《珍珠翡翠白玉汤》、小品《杠杆》、《谁帮谁》等分别获国家和省级会演一、二等奖。另外除此之外,还在各种期刊上发表戏剧论文、散文等各种文字数百篇,共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万字。《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吉林日报》、《新文化报》、《城市晚报》、《戏剧文学》等多家媒体曾多次撰文刊载介绍、评论他的创作成就。国内50多家出版社编撰的各类人物辞典登载过他的词条。
马金萍往期文章点击欣赏
(点名字阅读编委作品)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子(枫叶丹)
作家诗人:《作家诗人名录》第八版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投稿须知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一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第五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图为马金萍原创授权刊发,版权为马金萍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版权问题请咨询张立山律师,微信:15352400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