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学校:来一起“求同存异”

2017-06-10 宋娴 弘博网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天生就存在差异,学校教育制度性、系统性的特征更加明显,而博物馆教育是以扩展知识、启迪兴趣为基础的。众所周知,最佳的探索和学习是从兴趣开始,而博物馆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从兴趣出发、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学习来了解大千世界的场所。


如何更好引导孩子们的好奇心?

如何将博物馆的藏品“激活”?

如何让博物馆与学校在良好的配合中发挥“1+1>2”的作用?


这些都是博物馆教育领域近来不断探讨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史家小学、天津新蕾出版社合作开发的“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丛书,充分体现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求同存异”中的充分合作。基于此,我将从一个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来谈谈对该书的感受。




做好奇心的

“引导者”


博物馆的受众,尤其是小学生群体,通常富于好奇心,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感兴趣,那么作为博物馆中的教育者,首要考虑的是:


他们是否被认为是博物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他们的想法得到重视和尊重了吗?

在博物馆中鼓励他们创造和发挥想象力了吗?


与学校教育不同,孩子们在进入博物馆这一教育场所后通常会在一开始表现得非常兴奋,因为这里有宽敞的公共活动空间,有各式各样的藏品,还有自由地与周围同学交流的机会这时,所有的学生们正处于“体验式学习”的中心,而博物馆的教育者们需要以特殊的方式为孩子们建立起与博物馆藏品之间的联系。


例  如他们可以要求学生们以自己的感官来讲解释或讲述所看到的,学生们并不是简单听讲解员去讲述某个藏品或者欣赏某个藏品,而是通过本能的多感官体验来学习。有关某一件藏品的信息可能会通过自由讨论的方式来获得,而这不同于在学校教室里由教师主导的一节历史课。


想象一下,当孩子们按照“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中的要求,在看到书中的乐器图片骨笛时,实地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围绕这件藏品仔细打量,然后在地板上坐下来。博物馆的教育人员问这些学生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他们思考。这件展品你观察到什么?对你而言什么是有趣的?如果你是音乐家,你会作不同处理吗?也许我们能得到令人惊讶的回答,因为他们在评论的时候常常会注意到成人们忽略的地方。


做博物馆藏品的

“激活者”


1773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具有教育功能的公共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对于一个博物馆,尤其是文物博物馆来说,“内容为王”即“藏品为王”,一个博物馆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藏品决定的。然而,仅仅强调“内容为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博物馆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那么让这些不会讲话的藏品怎样更有效的传递内涵,是博物馆的工作与职责。我们必须用周全的方式,将观众与无与伦比的藏品连接起来,成为博物馆藏品的“激活者”。


“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这套丛书就是将教育内容与藏品自身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的一次尝试,它以博物馆中的藏品为依托,围绕“创造、生命、尊重、规则、责任”这些关键词,渐次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优美画卷。在每章的开头,藏品本身的知识都仅仅作为一个引子,更多的是藏品背后蕴含的历史背景、科学内容、人文精神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来说,这种循循善诱的传播方式更容易满足他们的求知扩大知识获得渠道,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做馆校结合中的

“探路者”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但博物馆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实践表达方式之一,所以,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宏观性的要求并不是博物馆也必须遵守的。但是要做到两者之间的默契衔接,博物馆教育就一定要主动关注学校教育的知识脉络和学科设计。在了解这个纲要脉络的基础上,博物馆可以把自身藏品的相关知识与之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与学校教育形成相得益彰的反馈。


然而,馆校结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例  如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学校历史课程相结合就是一种探索,它以课本为起点,以博物馆藏品为依托,学生们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了解相关内容。此时,无论是学生、学校老师、家长还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都亟待这样一本指导手册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一条主线。


而我所要推荐的“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这套丛书,就具备了这种功能,它让馆与校的结合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家长与老师的引导也变得更加有的放矢,传播的效果自然就大大增强。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比起填鸭式的灌输,学生们总是会更加喜欢博物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它让文化变得更亲切,让知识变得更鲜活,让学生们在课堂之外找到一片能够激发灵感的美丽新世界。


作为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到,博物馆与学校在“求同存异”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亟待提升和改进的地方,但是双方也都正在试图为改变现状而做着自己的努力。愿这套丛书能够成为许多小学生开启博物馆之旅的起点,尽情遨游在灿烂的中华文明海洋之中。

作者:宋娴,上海市科技馆展示教育处副处长

来源:天津新蕾出版社

编辑:大萌萌


相关链接:

国博联合史家小学推出《“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博物馆教育丛书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帮互助还是另起炉灶?

博物馆牵手学校 探索教育合作新领域

文物和教育部门联合组建的博物馆教育联盟 靠谱

打造“无边界课堂”,博物馆如何开展青少年教育?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