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头衔
策展,为了让展览更具有艺术价值和欣赏魅力。策展人,用自己的灵感让原本独处的空间和展品相融相舞。
策展,应该是展陈的核心,处于重中之重,但实际在博物馆展陈方面,策展的概念还相对肤浅和模糊。大纲主笔认为是自己是策展人,设计师觉得自己是策展人,项目负责人以策展人自居。但从工作定位来对照,他们只是策展工作中的一部分,在专项工作范围内起到了策划和创意的作用,与真正的策展人还相距甚远。
源于“curare”的策展人
“策展人”一词在14世纪中叶被首次使用,当时的定义为监督者、管理者以及守护人。这一词源于拉丁文中的动词“curare“,意为“照看”,它最初是用来形容那些负责看护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患者的人的。富人们以收藏各种物品为闲暇时的消遣,而“策展人”这一角色目前的形式及其最初的发展,和这种消遣活动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联系。
17世纪时,富翁们会在家中留出几间房间用于存放和展示藏品。这些房间被冠以“奇珍阁”之名并为人所熟悉。藏品的主人选择哪些藏品需要补充,并根据已有的藏品列出一份收藏清单,或者将这些任务委托给某一位家佣。而负责看护那些艺术作品、收藏的物件或古玩的人则被称为“管理员“(keeper)这个称谓在某些欧洲博物馆沿用至今,有时甚至代表着高级策展职位,或时其代表的策展角色还肩负额外的研究、写作与鉴赏等职责。
纵观18世纪和19世纪,大型的收藏在各个发达国家中已经形成,其中许多藏品后来作为遗赠捐给了国家。在这一时期,博物馆馆长、看守者以及策展人这三个角色常常模糊而交错,但是只有“策展人”这一称谓与管理一间博物馆或其他藏品的实践联系日渐紧密,无论这些藏品是否和艺术相关。一个策展人的职责可能包括决定将什么物件添加进收藏里(通过购买、委托或赠予的方式获得);针对某一物件或一系列物件开展独创而深入的研究;对作品进行维护并存档;通过学术发表和展出的方式将所知分享给公众或同行们。
到了20世纪90年代,策展实践在英语国家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尽管如此,关于策展的历史资料仍十分稀缺,就是可以公布于众的成功策展案例很难寻觅到。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扮演了更为传统的角色还是承担了当代新形态赋予的职责,在我们理解过去以及当下艺术与文化的过程中,策展人始终是重要且必要的一部分。策展人与艺术家同生共栖,不断挑战着人们的观念,并探索着未来文化的走向及面貌。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策展的历史也很短。而对于博物馆体制僵硬的中国来说,不管是内部动力和外部需求,策展还处在萌芽初级阶段。
成为一名“策展人”的底气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国家软实力要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既担负着讲述国家悠久历史的重任,又肩负着满足大众求知文化精神内涵的义务,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最大程度发挥馆藏资源优势,策划丰富而有社会影响力的展览。相信策展人,会是核心灵魂。
抓住社会发展需求的敏锐嗅觉。任何一个展览,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知识或者艺术的需求。展览是为了更好促进社会的发展,提升国家的形象,激发国内外民众对国家赞赏或者爱国的情怀。
这就要求策展人必须有先知先觉性,敏锐觉察到国家政策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前进行相关展览主题策划和准备,通过展览引领大众及时了解国家发展和时代特征,发挥博物馆主力媒体平台的功效。策展人需要时刻关注政策的发布和变化,捕捉到核心和内涵,结合藏品特点,转化成展览语言。
想法和灵感是优秀策展的关键。但它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内涵、大量的知识积累、习惯性的奇思妙想,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不断跳出重复概念的陷阱,才能迸发出不同寻常的好创意。好的创意出现后,会分发给大纲主笔、形式设计师、内容创作者,再激发他们的专项灵感,使整个展览项目大放异彩。
正如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馆长佩妮洛普·柯蒂斯所说的那样,“策展是敏锐应答的”。一个策展人不应把展览视为“想法在展墙上的简单展示”,或阐释某个概念的一系例作品。因此,当为一个策展项目寻找灵感时,应该尽可能融合众多不同的想法,大量阅读艺术理论、哲学和批判文本,以及无关紧要的小说、杂志、报纸、自媒体、移动互联网等,组织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人员召开创意会,或许不经意的某一句话就能引发精彩创意出现。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
综合能力和管控协调不可或缺。任何一个展览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文字创作、内容设计、工程施工、装置制作、多媒体编辑、宣传推广、教育活动、灯光、印刷、安防等等,策展人不一定每个专业都精通,但必须有足够的了解,当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他可以及时找到解决办法,保证展览按期顺利开展。
同时,策展人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包括对外协调展期、场馆、展品、媒体、嘉宾、资金等,对内协调各专业之间的配合、领导不同的意见整合、人员的变动、资金分配、进场时间等,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工作进度表和忍耐限度,以最大程度实现展览原本创意,在妥协与不妥协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当然,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策展人,写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硬件”,可以精准地呈现创意和构思,以及让别人清晰地看到你完整的策展体系。自己写媒体通稿会让记者精准地报道展览的核心主题,宣传推广上有的放矢,作为策展人,所有这些只有自己才是最洞悉的。
在当下,策展人要想得到各方的认可,自身必须练好内功,而且是十八般武艺都要练的内功,没有现成的技巧秘诀,也没有可以借鉴学习的经验,需要自己去领悟和总结。
对策展人的“有色眼镜”
现在博物馆对策展还存在很大的误解和轻视,认为写大纲、做设计就是策展,并没有太多的含金量,进而不重视策展人的价值,不给策展人机会或者策展完了不付任何费用,导致策展人自尊受到伤害,策展激情受到打击。博物馆不重视策展,就不会出现优秀的展览,陷入重复展览的尴尬境地,形成恶性循环,对双方其实都是极大的损失。
我国的博物馆因为体制的原因,运营模式上还有诸多的限制,这也是导致博物馆不重视策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创新时代,一切都在跨界和变化,博物馆也应该思考做供给侧改革,从下自上推动运营模式的改革,逐步蜕变。在这个过程中,策展人可以起到关键推手的作用。
策展人在策展过程中,可以融合多方资源,比如隐形赞助商,特别赞助人,他们提供的资金或资源可以用在展览的外围,增加展览的社会影响度。
策展人有能力将旧的元素重新组合,以不同视角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比如,同样一件青铜鼎,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历史的记录者。对于学者来说,是朝代更迭的信息载体。对于艺术家来说,从中汲取历史美感。对于工艺者来说,了解到工艺技术的演变。等等。不同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主题,同样的展品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历史价值。
策展人是个多面手和资源整合者,而不是仅站在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社会效应是策展人关注的至高要素,更希望展览得到更多的交流。因此,策展人是灵活体,可以长期合作,也可以单个展览合作。
当然,策展人自身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博物馆展陈事业的热爱,思维不断自动更新的内在程序,极强的承压能力等。否则,自诩为策展人,只是徒有虚名。
国家现在鼓励展览创新和展览交流,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藏品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增加人们走进博物馆的兴趣。而策展人,就是调动兴趣的神来之手。
作者:宋沛然 天禹文化集团董事长
房军 天禹文化集团策展人
原标题:《策展人,博物馆蜕变的推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Mark仔#Mark仔
相关链接:
百年天博 | 从官营陈列所到现代博物馆,一部近代中国博物馆的浓缩史
确认过眼神,你就是那个获奖的人——河南博物院“第六届中原文物网上有奖竞答”获奖公告
精彩纷呈,乐满京城:看北京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你送上哪些活动?
专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设计师严迅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香港现代都市融合
2017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新鲜出炉,你喜欢的那本有没有上榜呢?
专访 | 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鼓励公众参与到美术馆的公共空间中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