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安防规范和高科技安保系统,博物馆为何还不安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艺术怎样管 Author 夏公小正
案件回顾
当地时间2019年11月25日凌晨,德国德累斯顿绿穹博物馆(Dresden Green Vault Museum)发生重大案件,价值10亿欧元的珍贵珠宝遭窃。根据外媒披露的信息,案发经过大致如下:
外媒整理的犯罪过程还原@www.thesun.ie
据信,这是二战以后最大的博物馆盗窃案。震惊之余,一个巨大的问号浮现:
用来保存人类最宝贵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到底安不安全?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免受灾害,博物馆当然在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风险。
一方面,博物馆在硬件设施上做了大量投入。监控设备、报警系统、楼宇改造、物理隔离,还配有激光墙、振动探测器、压力探测器、RFID标签等等高科技产品。
另一方面,博物馆在管理上也会根据每件文物特点、摆放位置、可触达性、开闭馆时间等要素,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措施。他们还会考虑最近趋势或有关情报,如果有证据表明一个项目更有可能被破坏,被盗,或被攻击,就会有针对性的加强防范,动态管理。
在推广和普及安保管理方面,指导纲要和规范标准是有效的工具。在博物馆安全领域,常用的规范包括如下几个:
《Protection guidelines for museums and other cultural institutions: Security, fire, safety. 1992》
(博物馆及其他文化机构安保指导纲要:安保、防火和安全)
《Suggested Practices For Museum Security,2006》
(博物馆安保推荐做法)
《Security guidelines for museums and showrooms,2012》
(博物馆和展厅安保指导纲要)
《A Practical Guide, Security in museums and galleries: advice for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2013》
(博物馆及画廊安保实用指南,2013)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GB_T 16571-201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 27-2002》
这些文件和标准的核心框架差别不大,均围绕博物馆的风险类型(比如盗窃、抢劫、蓄意破坏、火灾、生物灾害、不当操作等)、防范措施(物防、人防、技防等)和资源配备(组织结构、责任机制、日常管理、应急处理、资金保障等)三方面来展开陈述,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篇幅所限,本文就不一一解读了。
根据有关原则、纲要、规范、标准及建议等建立安保管理体系,充分落实,并根据定期风险评估持续改进的博物馆,可以说是有安全保障的。做不到这些,其安全性就可能会受到影响。保险公司可能拒保,高规格的借展也可能不被许可。
根据全球博物馆安保管理最佳实践,博物馆在隔离盗贼方面至少会安排三道防线:电子防线、机械防线及组织防线。绿穹博物馆是有这三道防线的,但都被一一突破。
博物馆纵深防御原则@CFPA-E指导纲要
电子防线(Electronic Protection)主要指各类监测和警报系统,遍布博物馆内外。电子防线的失效,是公众质疑最多的话题。据初步认定,案发前附近的配电箱着火是犯罪分子的同伙蓄意而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整个片区的供电被迫中断,报警系统因此失灵。但情况本不应如此。
原则上,警报系统是独立系统,并配有备用能源,能够在意外发生时正常运行。美国博物馆联盟《博物馆安保推荐做法》的6.20款明确要求:在能源系统失效时,警报系统应该能够依靠电池、发电机或其他方式,正常工作至少24小时以上。
美国博物馆协会规定@AAM
欧盟CFPA-E规范5.2.2 款也要求:推荐使用备用电源,避免犯罪分子以破坏能源系统的方式为自己打掩护。
CFPA-E 5.2.2
不知什么原因,绿穹博物馆的警报系统并没有在断电时延续工作,这使贼人能够穿过围栏,靠近建筑体而不被发现。这层电子屏障就这样被突破了。
机械防线(Mechanical Protection)主要指各种实体的屏障,比如围栏、隔离带、墙体、门窗、防火门、展柜等。其中,窗户一直是机械防线中最薄弱的环节,很多窃贼都是破窗而入实施犯罪的。
在加强博物馆窗户的安全性能方面,通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比如使用防爆玻璃、钢材质的窗框、采用窗体开口较小的窄窗户(英国艺术咨询委员会建议窗宽不超过18厘米)等
指在本体之外增加其他防御装置,比如加装一层窗户、配防盗网、钢卷帘等。这种情况在由古建筑改造的博物馆中比较常见,因为古建筑要求尽量保护原来的构件不能更换,那就只能加装新的
当检测到有人从窗口入侵时,会发出警报
二层窗体加固示例@CFPA-E
绿穹博物馆的窗外是加了防盗网的,但不知道犯罪分子用了什么工具能把铁栏杆迅速破坏,防盗网的品质性能值得进一步调查。不管什么方法,破坏防盗网肯定需要一些时间,也可能会发出声音,但仍然没有人发现。这层屏障也被突破了。
组织防线(Organisational Protection),主要是指各级维持及处理安保有关事务的人员的设置,包括安保负责人、警卫、现场保安、导览人员、志愿者等等。这类人员需要接受足够的培训和考核,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各种情况。
根据报道,博物馆当晚配有两名武装保安。在监控室CCTV中看到犯罪分子后,一名保安在留在监控室报警,一名则直接去了博物馆大门(不知道有没有看到窃贼逃跑)。两位都没有去现场。
保安的到场干预,是中止犯罪的最有效方式,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犯罪过程,为进一步救援赢得间。目前并不知道为什么执勤保安做出了不赶赴现场的决定,但如果他们能在1分钟内出现(警察5分钟才到),结局可能会不一样。再一次,组织屏障也没有发挥作用。
万幸的是,这次的保安还是发现了窃贼,而2010年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盗窃案就没那么走运。一个小偷潜入博物馆,盗走了几副马蒂斯、毕加索和莫迪利亚尼的画。他逃跑以后喝酒,巡逻的警卫才注意到窗户破了。遗憾的是,实时监控录像拍到了窃贼,但是监控中心没有人值守。而警报系统已经故障一个多月了还没修好,也就没有响。
2010年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窃案勘察现场@nytime
目前,案件还在侦破当中,各种细节也将会逐渐明朗,疑团也会慢慢解开。但博物馆精心设计的三道防线就这样被突破了,不免让人联想起“马奇诺防线”,对博物馆的安保水平捏了一把汗。
博物馆安保体系有三道防线,但有时会失效。所以......
这类案件已不是第一次发生。2000年12月2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有两辆汽车突然起火。由于担心遭到恐怖袭击,警方蜂拥而去。但与此同时,三名持枪劫匪(其中一人携带冲锋枪)闯入瑞典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weden),抢走了三幅画,其中一幅是伦勃朗的。警方发现中了调虎离山之计,连忙赶回救援,但行车途中车胎被盗匪事先洒落钉子扎破没法追赶,只能任由对方乘坐事先准备好的快艇逃之夭夭。
近20年来,这种原以为在电影中才存在的“惊天盗魔团”式的闪电战,在现实中时有发生,而且呈增加趋势。
2000年失窃的伦勃朗自画像,价值3600万美元@网络图
人们开始意识到,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的重要原因,是对技术和警报的过度依赖。警报是会响(大多数时候会),但只要犯罪分子在被抓住之前逃脱,警报响了也等于没响。艺术犯罪专家、ARCA(反艺术犯罪研究协会)的创始人NOAH CHARNEY教授在一份报告中说:面对有组织有预谋的“入室砸抢“(Smash and Grab Break-ins),博物馆界不应再过分迷信高科技,高科技和土办法的结合才是保护艺术品的最佳方式。
在英国泰特美术馆,馆方使用一些既简单又便宜的方法来强化艺术品防盗性能。他们用高强度的钢鱼线将作品固定到底座上,用需要特殊工具才能打开的锁扣来挂画等。这类做法的关键意图,是让物体移动的过程变得缓慢和复杂,而且具有隐蔽性。这样,犯罪分子一旦发现不易得手,就有可能心虚逃跑,从而达到减少损失、拖延时间的目的。
在本案现场清点中警方发现,有不少藏品完好如初,并没有被拿走。经馆方透露,其原因正是由于“许多藏品是被一件件单独缝在展柜里的展布上的,无法被轻易取走。”这道机械防线上加装的土办法,挽救了大部分藏品。中国的博物馆常用这类方法,为博物馆点赞。
以此推想,如果博物馆不是只配了电子警报,而是养了条狗看家护院,那窃贼会作何打算,会否知难而退呢?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只期待早日破案,国宝安然。
前人之鉴,后人之师。要认识到高科技是有可能失效的,实践中要多配备一些土办法。用这种实用、朴素的思想审视当前的博物馆安保系统,有助于我们在安保实效、观众体验及预算控制三方面找到平衡,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希望本文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也希望这类案件再也不要发生。
土耳其向中国返还非法流失文物,中土两国开启流失文物返还实务合作
萧山联手故宫博物院在湘湖打造世界旅游博物馆,预计明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月刊 | 五十人论坛、核心价值观主题展、马首亮相国博……一览11月文博大事件
观展 | 同样是讲述新疆故事,这两个人气展览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处?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