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在线厨艺教学,带你品尝古人的“风味人间”
这个五一Plus版小长假你如何度过的呢?小编也没做啥,就跟着湖南省博学做了几道菜。
啥?博物馆还教上做菜了?没错,今天,小编便向你隆重分享一下湖南省博物馆新上微课程,它既能满足文化需求,又十分对吃货的胃口,它就是《寻味湘博——湘博教育微课程》。
民以食为天,要说中国人会吃、能吃、爱吃,那真是毫无争议。而要说博物馆和吃有什么样的联系,其实也是很多了。如故宫的冰窖餐厅、角楼咖啡,是提供了吃的场所;国博“怡红群芳”糕点、广东省博物馆的“粤光宝盒”,是提供了吃的内容……
那么,湖南省博此次的《寻味湘博》微课程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寻味湘博——湘博教育微课程》是湖南省博物馆教育中心全新推出的美食主题线上教育项目,微课程通过文物解读与美食短视频的方式,带你漫步在多彩而奇妙的博物馆展厅,通过食物这一有趣的主题,见证人类如何从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慢慢学会烤制、蒸煮、煎炸,再到讲究美食配美器、歌舞佐宴饮、茶酒伴诗文,进而追求均衡营养、食补养生的发展变迁过程。
这套微课程是结合湖南省博物馆的两个常设展览(“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与“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而开发的。根据目前已公布出的课表,仅对马王堆展,便已开发了四期课程。
在每期课程中,湖南省博都会选定一款食品,从这种食品出发,讲述与马王堆相关有关的历史文物知识。
比如第一期的课程,便是从主食“五谷杂粮粥”中的“五谷”讲起的。
在中国饮食习惯中,主食看似平凡,却永远是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而中国人的主食,多以谷物为主,以“五谷”概括。以《周礼》和《楚辞》中郑玄与王逸不同的注释,对南北方饮食中的“五谷”做了区别。
而长沙马王堆辛追汉墓出土的主食多达11袋,品种涵盖稻米、大麦、小麦等等等等,由此可见当时轪侯家的主食之丰富和精细。
结合马王堆的出土文物,《寻味湘博》还对轪侯家的饮食习惯做了分析:
瓜果蔬菜多达20余种?看来他们十分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家禽家畜、河鲜野味应有尽有?看来辛追夫人还是更喜欢吃荤菜嘛!
讲完主料,仍旧结合马王堆文物,本期课程又为观众介绍了西汉时期重要的两种调料——盐和梅,以及对古人饮食起着至关重要的调味作用的酱。
在这里,给小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或许你会以为以梅佐餐只是古人所爱,但其实在今天的中餐、日料中,这种做法仍是很常见,比如台湾名菜“甘树子蒸鱼”、日料“梅子茶泡饭”以及广州烧腊配搭梅子酱。不由让人生发出一种,和古人虽相隔千年,却似曾相识之感。
在轻松加愉快的课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西汉轪侯家的饮食特色,还可以欣赏到马王堆的文物,并由这些文物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与故事。
课程最后,湖南省博还通过视频,为大家展示了以轪侯家厨房为灵感来源的“五谷杂粮粥”的制作方法与过程。虽然“五谷杂粮粥”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是在上完课、学到那么多历史文物知识后,连这么简简单单的一碗粥,仿佛都散发出了知识的芬芳呢!
之所以小编如此欣赏《寻味湘博》,首先,它选择了从生活中我们必不可少的“吃”,这个方面入手,很容易便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饮食的角度,来讲述本馆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知识,不仅令人印象深刻,也很容易引发共鸣。
而在外卖充斥着我们生活的现在,《寻味湘博》的微课程教大家制作如五谷杂粮粥、藕片汤之类的食品,似乎也是在鼓励我们要享受动手的乐趣,让我们体味“朴素”与“优雅”的味道。
与此同时,小编还从课程中领悟到,就算是再简单再日常的食品,背后也可能承载着深远而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
目前,《寻味湘博——湘博教育微课程》已更新了两期,趁着小长假,快快和小编一起学起来,做起来,吃起来吧!
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公众号
整编:康忙北鼻#oneman
在媒体平台基础上,弘博网目前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专业咨询机构,并成功为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博协和各级博物馆提供专业的调研、咨询服务,得到业内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为了满足更多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弘博网现推出“博物馆品牌宣传推广”“博物馆定位与发展规划”“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提升”等一系列体系化的咨询业务,助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戳下图了解详情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至,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开始推介啦
口罩、标语、照片都可以!多国博物馆征集疫情藏品“为后世留念”
通知 | 文物赋彩全面小康!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即将启动
点击在看,祝各位博物馆人劳动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