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18特辑 | 中国航海博物馆:满足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打破社会偏见

国旻 弘博网 2023-10-07

大海上飘荡着一只孤舟,一位踌躇的父亲带着有天生缺陷的儿子,孤独地坐在船上,无望地看着辽阔的大海......


2010年经典电影《海洋天堂》,讲述了一个守护自闭症孩子感人故事的同时,也把很多人都不了解的自闭症展示给观众,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与思考。


在2020年4月2日第十三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之际,为呼吁更多公众关注和接纳自闭症儿童,理解和支持自闭症群体及其家庭,作为临港新片区两大以“海”为特色的蓝色文化场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携手上海海昌海洋公园面向自闭症儿童免费开放。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在基于专业工作下所提供社会文化服务需要对观众“一视同仁”。为此,弘博网专访到中国航海博物馆运营开发部主任沈伟强,深入了解中海博此次活动背后的实践,以及在关注特殊群体方面开展的工作,并共同探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下,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满足文化需求并打破偏见

此次面向自闭症儿童的活动,对中海博来说并非首次。自2016年开始,每年中海博均会举行关爱自闭症儿童的蓝丝带活动。沈伟强表示,之所以关注到这样一个群体,与博物馆本身的公益性的价值基础密不可分。多年来中海博始终以公益场馆为立足点,举办各类公益性活动,已于2017年正式成为上海市第48家公益基地。此外,博物馆所独有的文化氛围以及社会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弱势群体的自尊、自信与创造力,这与自闭症儿童的需求十分契合。


今年疫情期间的蓝丝带活动推出面向自闭症儿童的免费开放,4月2日至6月30日期间,观众可凭自闭症诊断证明或其他相关材料,在博物馆售票口处进行登记。每位星星儿童,可由两位成年家属免费陪同参观。


除突出博物馆公益场馆属性,中海博更希望通过自身力量,呼吁更多公众关注和接纳星星儿童,理解和支持自闭症群体及其家庭,让这些需要爱的人群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度和力量。


为此,中海博也十分注重营造博物馆对于自闭者文化权利平等性、包容性的氛围,不仅针对馆内员工开展自闭症的知识宣传工作,提高博物馆内部对于自闭症的正确认识,还会利用展区大屏幕播放蓝丝带宣传片等进行宣传,对观众意识进行一定的引导。

 


据沈伟强介绍,每年4月份正是春游的高峰期,这样的公益宣传有助于吸引学生群体关注自闭症人群,从身边做起,在与自闭症儿童接触相处时,将自身行为“去标签化”。


如今年4月10日,虽受疫情影响部分展区暂不开放,但中海博依托线上开展了“为爱打call”蓝丝带关爱行动。馆内工作人员以统一的手势舞和“关爱孤独症,支持蓝丝带”的口号,录制视频并发布线上,为孤独症患者加油打call,用爱的接力,让孤独症这个特殊群体感受到温暖。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据介绍,此次合作的开展是基于双方年度整体合作。中海博与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在地里位置上都属于临港新片区,疫情期间为了加强区域联动,区域内的各个场馆机构在宣传、票务、区域化旅游、公益活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沟通与协作。


长期以来,中国航海博物馆一直关注自闭症儿童,并开展相关公益活动,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也一直开展关注自闭症儿童公益活动,此次疫情闭馆可以说是为双方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社会合作下,多方面的资源支持,能够鼓励更多自闭症群体参与活动,提升群体社交能力,同时也能通过合力宣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自闭症群体。


在今年“世界自闭症关注日”,自闭症儿童家庭可凭借诊断书办理上海海昌公园“孤独症公益季卡”,持卡观众在免费参观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同时,还可以凭该公益季卡可免费进入中国航海博物馆参观。前期,馆方通过官方微信微博,人民网、新民晚报、文汇报、央广网、中国报道网等主流媒体对外发布免费开放信息,使活动获得较好的知晓率。免费开放期间,有很多自闭症群体前来参观,达到了预期效果。



沈伟强表示,此次活动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是基于中海博一直以来都在公益性活动中与社会力量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据他介绍,为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为高校在校外开展教育活动做好补充,中海博将教师节与国际大学生节定为特定人群免费参观日。此外,中海博积极与各大高校开展合作,提供门票价格优惠,以期成为更多高校的学生入学教育基地。


而在为青少年服务方面,中海博积极支持科普、教育等职能部门主办的各类青少年活动,对沪台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等公益活动予以免票优惠,激发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筑模型锦标赛


同时,中海博还打破地域限制,让展览走进学校、社区、虹桥枢纽、地铁站、浦东国际机场等,走进金茂大厦、城市规划馆等上海地标建筑,走进环球港等知名商业中心,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航海文化大餐。


博物馆活动进社区


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还在继续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强调博物馆要怀有更加包容的态度,主动发现每一位公众的需求,并对每一位公众的需求有所回应。而这其中,特殊群体文化权利的平等性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近几年,中海博在不断满足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打消特殊群体的顾虑,吸引更多的特殊群体来馆参观中,做出了较多实践。


“感恩季”是中海博推出的“四季活动”之一,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文化惠民,感恩回馈。每年“感恩季”,馆内都会发起相关公益性活动,联合市内其他机构共同发起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该活动面向全体上海市民,多年来先后在上海图书馆等场馆、地铁上海体育场站等4个地铁站设立“图书漂流站”,向社会公众征集爱心书籍,形成“四馆四站”品牌。有意愿的组织和个人,都能参与图书的捐赠活动。自2012以来年来,该活动已经开展了8年,成功为云南、河南、湖南、安徽、新疆、山东等6所山区学校建立了小型图书馆,累积捐赠爱心书籍15000册。

 

地铁16号线龙阳路站“图书漂流站”



此外,中海博还和上海司法部门合作,关注保释在外由当地的司法所进行监管的服刑人员,包括未成年群体、成年人群体。馆方针对这一群体开展了线下馆内参观、讲座活动的开展。希望能够借此类活动提升该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快融入社会,树立人生新的目标。


沈伟强在采访中提到,中海博目前也在积极的联系相关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希望能有更多组织和个人加入,进一步扩大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开展这项工作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让更多的人通过类似的活动,关注到社会特殊群体。博物馆作为传播反应和形塑社会文化观念与知识的场所,关注社会特殊群体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之一。我们希望能够发挥博物馆自身的平台优势和影响力,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在享受国家支持的同时履行一家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图片来源于中国航海博物馆

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编辑:国旻

弘博咨询

在媒体平台基础上,弘博网目前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专业咨询机构,并成功为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博协和各级博物馆提供专业的调研、咨询服务,得到业内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为了满足更多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弘博网现推出“博物馆品牌宣传推广”“博物馆定位与发展规划”“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提升”等一系列体系化的咨询业务,助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戳下图了解详情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

“丝路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展

2020年活字印刷术学术研讨会在线召开

74项“518”相关展览和活动,南京将迎来一场文化饕餮盛宴

国际博物馆日特辑之千年丝路:寻找交流互鉴的印记

北京“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正式拉开帷幕

“‘疫’路逆行——抗击新冠肺炎医护特展”开幕

扬州:国际博物馆日将至 "夜游"+"云游"共度"奇妙夜"

国家文物局关于修改《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等三部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2020年全年免费!上海100家博物馆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

“致敬最美逆行者”公益活动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

迎来国际护士节,南丁格尔博物馆却难以“续命”

长春博物馆于5月8日起暂停开放

明日,故宫每日预约上限增至8千人

回顾往期精彩

518特辑 | 重视研究、深化交流,博物馆如何助力“海丝”文化的传播?

有奖竞答倒计时!快来测试一下你对中原文化了解多少

518特辑 | 世博会博物馆:满足特殊群体参观游览常态化

安来顺:COVID-19的记忆工程,应非常审慎地处理社会心理敏感和博物馆专业伦理问题

12位顶级考古学家,带你解读【真实】的中国历史

518特辑 | 入围“十大精品”的纪念类、行业发展类、出入境展览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如何用展览打造景德镇陶瓷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国名片?

英国一项调查发现:超半数游客对重返博物馆参观持观望态度

518特辑 | 入围“十大精品”的艺术、民族、自然科技类展览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10场线上跨界对谈,“奇域博物馆十日谈”正在进行时

疫情“新常态”下的思考:公平和包容绝不容许“滑坡”

518特辑 |  入围“十大精品”的历史类展览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故宫上调参观人数、清华艺博仅对校内师生开放......多家博物馆恢复开放

如何定义高水平“云博物馆”

点击在看,关注博物馆的多元与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