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崔灿灿:《父亲》奠定了罗中立一生的现实主义立场

王薇 798艺术
2024-09-02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 1965-2022
2022年6月8日 - 7月18日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由崔灿灿策划的“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以十个单元系统梳理了艺术家五十年来的创作历程,着重强调了其自《父亲》伊始对以“大巴山”为代表的乡土题材的不懈深耕,以及对农民这一群体的持续关注。展览以现实主义及形式主义为线索,试图厘清二者在罗中立创作中的发展路径及相互关系,并通过重返艺术家的实践起点,明确了贯穿其艺术生涯的现实主义立场。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798艺术:此次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是艺术家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次大型回顾展,展出作品200余件。可否首先介绍一下你和罗中立就此次展览的前期准备与沟通情况?

崔灿灿:因为疫情的原因跟罗老师只见了三次面,但差不多开了五六次会。大多时间是我在工作室里面做案头工作。罗老师有一两千件作品,近百篇评论文章,各种资料读下来就需要一两个月时间,做了七稿纸本方案,进展厅后又调了好几稿。因为罗老师没办法来,我和罗老师的儿子罗丹共同布展。这一次空间的改造也很大,算是在唐人做展览空间分得最细的一次。

《巴山的故事》布面油画 250×200cm 2000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策划大型艺术家回顾展,我有一个工作模式,可能是非常强策展的方式。罗老师很信任我,也认同这个工作模式。所有的资料交给我,方案怎么写、单元怎么分、作品怎么阐述,全部由我来决定,这对我来说有了最大的一个自由度。我把罗老师五十年的历程分成十个单元,但最初差不多有十七八个单元,由于空间和各种限制就做了简化。我做方案一开始牵扯复杂,这种大型的展览都是先做近二十个小专题,再从里面挑八九个,然后调整专题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文学这个展厅里面的四个单元就要反复调整,这涉及带入观看的顺序。罗老师对这个方案也非常认可,展览现场效果也很好。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光影系列》布面油画 185×200cm 1995-1999

798艺术:展览共分为十个单元,非常细致地从不同角度对罗中立的实践进行剖析与呈现,可否简要谈谈展览的逻辑结构?

崔灿灿:它是类似于编年史的做法,但不是那种按照年代顺序的罗列方式。第一展厅我们选取了四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以《父亲》和《岁月》这样的经典作品、事件作为案例。

第二个主题我们用了编年史的方法,这个历史时刻表像一个时钟划过一个人50年的历程。我们首先确定了他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两条线索,二者以穿插的方式,每隔几年选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呈现。我们希望在这个时刻表上让大家能看到比较明确的风格转变,所以相似风格的作品我们就砍掉很多。

《在毕加索的明信片上所画手稿》
复制品 纸本马克笔 15×10cm 2007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第三个主题是围绕故事展开,比如说革命现实主义故事、乡土现实故事、文学化故事、充满迷幻色彩的乡村故事、艺术史故事。最后“旅人日记”部分我们呈现的是纸本作品。其中一个线索是地点,讲述罗中立这五十年在不同地点之间的游移,比如说大巴山、重庆、北京,欧洲、美国......另外一个线索是关于材质和媒介,我们选取了水彩、版画、油画、素描等不同媒介作品,同时为了体现罗老师的绘画密度,我们选取了他用来画画的各种纸张,有广告纸、烟盒、文件、信封,这些罗老师随手能拿到的一些材料。

《重读美术史-毕加索·奔跑的女子》
布面油画 200×250cm 2014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第二展厅我们换了一种方法,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故事,因为罗老师的作品里面最重要的是关于人性的解放,它是由不同的乡村场景和生活所构成的,比如“劳动”、“夜灯”、“爱情”、“乡村旧事”。然后,我们又从文学故事的分析变成语法的分析,就是如何从连环画转向组图,它是贯穿罗中立50年的创作语法和核心结构,关于文学叙事手法的描述。

最后,我们选取了罗老师最新的“重返美术史”系列作为整个展览的结尾,呼应了一个艺术家的起点和终点。6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对罗老师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为那个时候相对革命现实主义来说,它有强烈的装饰性、形式意味和故事意味,最后他又回到了西方美术史这样的经典形象,它是一个历史的往复与开合。

《父亲》系列手稿最终定稿 纸本素描 68.5×43.5cm 1980

左:《父亲》系列手稿 纸本素描 43.5×30cm 1979
右:《父亲》系列手稿 纸本素描 39×27.5cm 1980

798艺术:《父亲》这件作品是谈到罗中立时不可能绕开的话题,与《父亲》相关的素描创作也被置于第一空间的中心位置。应当如何看待这件作品在艺术家个人创作历程中的意义及其历史意义?

崔灿灿:有一条非常隐蔽的线索,大家没有关注到,其实《父亲》与大巴山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80年代《父亲》是罗中立的经典代表,90年代“大巴山”系列是经典代表,其实《父亲》是一个虚构的形象,是大巴山的邓开选和重庆一个守粪老人形象的叠加。从罗中立60年代中期第一次去大巴山,他和这里的不解情缘就开始了。我们试图回应一个问题,《父亲》之后罗中立的变化和《父亲》的关系是什么?实际上它是延续了“大巴山”系列,只不过《父亲》是一个更经典的形象。

《父亲》系列手稿 纸本素描 30×43cm 1979

此外,《父亲》奠定了罗中立一生的现实主义立场,就是对农民的关怀和关注,在中国这是尤为重要的一个主题。90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转向城市化的描述,人们更乐意描绘的是城市中人的失落、迷茫与徘徊,讨论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击,这些人的属性都从乡村变成了城市,而乡土在90年代的中国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题材,甚至在当代艺术的表述中逐渐消失。

直到2000年之后,乡土题材以乡村建设的形式出现了,当代艺术涌现了一大批此类作品,所以《父亲》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代表的不是一种艺术语言,而是一种现实立场。换句话说,艺术的形式、语言、潮流总在变化,但是现实没有变。今天的艺术无论多么时髦,无论是声光电还是NFT,农民依旧是真实存在的。艺术不仅是艺术内部的时尚,同时还是现实的代言,它永远是现实的一部分。只要中国存在农民这个群体,那么《父亲》也将永远存在。

《父亲》系列手稿 纸本素描 22×30cm 1979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艺术是应该作为时代的前沿,还是应该深入时代的各个角落?这是一个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过去我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是一个替换式的,89现代艺术大展替换了85美术新潮,90年代的玩世、波普、艳俗又替换了80年代的实践,可是我们没有想过在艺术的更新里面,现实仍然存在着它的各个系统,所以“重返起点”在这个展览里面的意义就是重返中国当代艺术的源头,重返中国改革开放的源头,重新去思考我们五十年的艺术发展真的是一个替换式的么?

《故乡组画系列-毛线》布面油画 160×180cm 1982

798艺术:展览呈现了罗中立不同阶段的艺术创作,从中既可以感受到对现实题材持续而多元的表现,也可以观察到对绘画语言的不断淬炼,是否可以说其对形式主义的探索是在现实主义的范畴内展开的?二者在其实践中的发展路径及关系是怎样的?

崔灿灿:我们过去有一个很经典的命题,这是一个新闻学写作的命题。比如,199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于是一批艺术家描述了什么;200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于是一批艺术家描述了什么......就像我们刚才谈到的科技和艺术的关系,总是科技变革带来了艺术变革,但是当这种我称之为“公转”的东西成为首要问题的时候,艺术家的个性消失了。当我们面对同一个描绘对象时,差别在于我们的语言。这个时候现实不仅是现实,又是个人经验和艺术形式双重角力之下产生的一个结果,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现实不是绝然的客观现实,没有一个艺术家能真的描述客观现实。

《索道系列》布面油画 250×200cm 1994-1996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德拉克罗瓦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大自然中没有笔触,写实主义是在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可是我们描述出来的画也是另外一个真实世界。这个世界存在于艺术家反复的形式探索中,存在于艺术家不停地用形式去改造、抽离现实的过程中。在罗中立的实践中,他一方面不断地强调现实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在现实的基础上去创造全新的形式。在全新的形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又重返现实。他不停地在主题和形式之间来回跳跃。没有形式的主题是不存在的,没有主题的形式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罗中立的绘画发展了五十年没有走向抽象,而仍然围绕着现实主义展开。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激活一段历史、一段现实,这正是形式的价值。

《砍柴》布面油画 150×130cm 1999

798艺术:与大巴山题材有关的作品是罗中立创作中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第二空间中的大部分作品也都与此相关。在你看来,以大巴山系列为代表的乡土题材创作对罗中立而言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在于哪里?

崔灿灿:罗中立跟大巴山的情感开始于1965年他第一次去到那里,那时候他并不清楚这个地方将对他的一生如此重要,甚至推进了《父亲》这件作品的出现。但是回到刚才我们说的话题,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风云变化,很少有艺术家对一件事情反复描绘、反复强调。只有深入到一个地方,才能真正接近它的本质。而且人和一个地方的关系不是稳定不变的。罗中立提供了一个关于地方的想象,这在艺术史上是一个经典课题,比如说柯罗笔下的巴比松,梵高笔下的法国南部,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塞尚笔下的圣维克多山。在中国,陈逸飞和吴冠中推进了我们对江南水乡的想象,陈丹青等人推进了我们对西藏的想象,袁运生推进了我们对傣族和敦煌的想象。艺术之所以需要这些地方是因为它激活了我们乏味单一的想象力。此外,正如毕加索受非洲木雕的影响,高更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梵高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拓展了现代主义的形式语言,大巴山也拓展了罗中立的形式语言。所以,大巴山一方面为罗中立贡献了故事,另一方面也为他的形式语言贡献了梦幻的场景,让人分不清楚是艺术的梦幻,还是大巴山的梦幻。

《打豹子》布面油画 200×180cm 1998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1965-2022”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798艺术:有的时候,同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或路径在不同层面上会存在某些共性,这种共性有些可能是受到社会历史环境所影响的,你如何看待罗中立的实践与其所经历的包括社会、艺术在内的时代语境的关系及其自身探索的独特价值?

崔灿灿:艺术家的历程就像坐火车一样,总要在一站下车,有些人选择在90年代下车,有些人选择在80年代在下车,罗老师是在80年代下车的,他一直热爱着他的乡土。有一种类型的艺术家一生都在变化,还有一种是选择持续深耕。我们一方面向往能随时代而变化,但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是随时代而变化,而是反思时代的进步。因为一个时代会塑造你的价值观和认识。艺术家有两个工作,一个是呼应这种塑造,一个是反抗这种塑造。一个好的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反抗别人对他的塑造,这也是罗中立老师非常有特点的地方。在“重返美术史”系列之前,他一直在乡土现实主义这个范围里面深耕了四十多年,恰恰也是这种深耕,让我们看到了大巴山的变化,看到了他个人的变化,而且我也相信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只有重复强调一件事情,才能更接近它的本质,而不是一个表象。

采访:王薇
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798艺术要闻

聚落的形成——香港艺术地标盘点

“剧透”画廊周北京2022,八大亮点不能错过

東京画廊+BTAP画廊主田畑幸人:我一眼就相中了798的包豪斯建筑

疫情后重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2022

现场直击,疫情下的香港巴塞尔

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得主西蒙妮·利:致敬非裔女性

红门画廊创始人布朗·华莱士:“倒计时”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春拍进行时,“亿”级艺术品的天价有何玄机?

中国当代艺术藏家的选择

这十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馆
王友身:穿透时间与空间
奥斯汀·李:突破次元壁
森山大道:日本街拍之神的欲望与失焦美学


温馨提示

特殊时期,大家外出,

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哦~


798艺术区内每日保证消杀工作

为您提供安全园区环境,

请大家配合测温和信息登记服务!


798艺术区开放大门入口设置检查点,采取佩戴口罩+“健康宝”信息确认+体温测试+核查证件(信息登记)等方式,符合标准进入。进园区后,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避免聚集,做好个人防护,室内看展要听从工作人员防疫措施安排。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798艺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