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钢:艺术家独裁不了艺术
“穿越无限 ♾️ 无限穿越。其实无限是无法被穿越的,最终穿越的都是自己的内心。无限空间在内心。”
—— 宁文 “消失的展览”策展人
2022年10月,知美术馆常新展“消失的展览”开启了第三幕,邀请艺术家卜云军、李钢、杨淞三位当代艺术家携作品与知美术馆空间展开对话。在这座温和“消失”于自然中的建筑,流水、瓦片、光影共同构筑出空灵澄澈的空间。
艺术家李钢在此次展览中呈现了《公寓-C》和《元音-B》两件作品。
左:《元音-B》;右:《公寓-C》
知美术馆展出中
①
在作品《公寓-C》中,为什么会想到在装置中间加泡酒?创作期间是否有考虑其它的填充物质?
“公寓”一词的出现取代了传统“家园”的概念,量化了我们的归属感。泡酒里面泡的都是一些滋补身体的药材,它给人一种安慰、一种滋养身心的安全感,这一点与“家”给人的需要一致。
《公寓– C》,李钢,2018
石膏、稻草、泡酒、钢铁
雕塑:85 × 62 × 22 cm;地毯:110 ×66 cm
知美术馆展出中
《公寓-C》作品局部
②
被使用过、留下记忆的《元音》,透过糖镜片来观看、记录世界的《蜜蜂》等,这些作品在强调物体自身“物质性”的同时,也勾起人们视觉、听觉甚至味觉上的多维度感知。你如何看待从“物”本身到人“以物思悟”的这一过程?
艺术是非物质的,但艺术的实现必然是物质的,当人介入“物”的场域时,物在人内心感受中会所产生某种投射反映,是人通过物的存在状态从而产生的一种对生命情感的感知和领悟,这种感知与领悟我习惯叫它“物觉”。
《元音-B》,李钢,2018
旧陶器、钢铁,90 × 90 × 45 cm
《蜜蜂》,李钢,2020
糖块
③
在《底色》《紫》《饥饿》等作品中,你将注意力放到了颜色上面。能简单分享你对颜色的见解吗?目前有计划进行下一种颜色的实验性创作吗?
颜色是无法把握的,能把握的是颜料,颜料是颜色的替身,是对色彩的模仿。现代颜料的标准化生产使得绘画变得便捷,但同时也稀释了画家情感传达时的纯度,丢失了颜料的合法性,使颜料变成了对颜色模仿的工具和手段。
《底色》,李钢,2021
泥土,颜料制作工艺
《紫》,李钢,2018至今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6‘27“
文献装置,尺寸可变
《饥饿》,李钢,2020
香皂 6 × 2.5 cm
展台 40 × 78 × 112 cm
④
你的作品形式特别特别丰富,那不同系列的作品背后是否存在一个共有的“哲学”?
如果把艺术家当作职业来经营,那么统一的“风格化”其实就是一种职场的“人设”。
⑤
你喜欢的美术馆有哪些?
展示过我作品的美术馆我都特别喜欢。
⑥
你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
工作室和家。
李钢的工作室一隅
⑦
你曾说过“艺术先于艺术家存在,艺术家只是个打印机”。你为什么选择成为艺术家?如果你不是艺术家,现在会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
是的,艺术先于艺术家存在,艺术家独裁不了艺术。我也不一定非得是个艺术家,如果我现在不是艺术家,那么我可能会特别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
⑧
今年有哪些工作计划?
不期待那些让期待最终“落空”的东西。
关于艺术家
李钢,1986 年生于中国云南,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近期个展包括:“物觉”,Rolando Anselmi,意大利罗马 (2022) ;“裸色”,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中国北京 (2020);“元音”,Galerie Rolando Anselmi,德国柏林 (2019);“虚构与象征”, Galerie Forsblom,芬兰赫尔辛基 (2017);“Li Gang”,麦勒画廊北京-卢森,瑞士卢森 (2017);“肤色”,Galerie Rolando Anselmi,意大利罗马 (2017)。
李钢将艺术创作视为情感储存及精神容器的建造,试图在事物自身的语言里,来解析与传译事物发展中的本源信息及其自我表达,并将其转化为充满诗意的特别之物。李钢通过对材料上的直觉,强调出了事物自身物质性的内在精神及张力,构建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拓展了作品的感知域界。李钢的工作实践可以概括为是一种以“物质精神”的理念,来讨论艺术在人的生存情感中所产生的物觉过程。
关于展览
“消失的展览”策展人文章
2022.04 消失的展览|第一幕
2022.05 消失的展览|第二幕
2022.10 消失的展览|第三幕
⬆️ 点击海报,获取更多艺术家专访
如无特殊标注,文中图片由艺术家和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提供,特此致谢。
封面|李钢作品《紫》
采访&排版|Kasey
审核|王从卉、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