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检疫】科普 | 谷物头号杀手——谷斑皮蠹
海·关·科·普
谷
斑
皮
蠹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
维护国门生物安全·筑牢口岸检疫防线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危害粮食的昆虫种类较多,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仓储粮食头号杀手”——谷斑皮蠹。
谷斑皮蠹分类地位
谷斑皮蠹(拉丁学名:Trogoderma granarium)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皮蠹科(Dermestidae)斑皮蠹属(Trogoderma)昆虫,此虫危险性极大,且极难防治,已被全球近50个国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
地理分布
1894年首先发现于印度。1908年,该虫随酿酒用的大麦由印度输入到英国,由此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921年在英国和德国的麦芽作坊区内成为主要的害虫。1923年传入日本。1953 年传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在2年之后扩展到美国的南部、西部及中部一些州。1958年发现于澳大利亚,后又在新西兰发现。该虫在印度及非洲多见,且危害最严重。在我国仅台湾地区有分布。
危害特性
谷斑皮蠹以幼虫取食为害,幼虫十分贪食,除直接取食外,还有粉碎食物的习性。它对豆类、谷类、油料等植物性储藏品及其加工品造成的损失可达储藏总量的20%,甚至有时高达75%。
超生游击队谷斑皮蠹繁殖力强。在东南亚,一年繁殖4至5代或更多,4月至10月为繁殖为害期,11月至翌年3月幼虫在仓库缝隙内越冬。在35℃下完成1个发育周期仅需26天。大量繁殖往往造成储藏谷物发热,酿成更大损失。
抗逆小能手谷斑皮蠹有极强的耐饥力、耐干力和耐药力。
谷斑皮蠹耐干性强:在食物含水量2%的情况下仍能顺利发育和繁殖。
耐冷耐热的能力也十分突出:该虫最高发育温度40~45℃,最适发育温度33~37℃。在10℃时个别成虫仍可交尾;在-10℃下处理25小时,幼虫死亡率25%,在-21℃下仍可经受4小时;一般仓虫最高发育温度为39.5~41℃,而谷斑皮蠹为40~45℃;一般仓虫发育最适温为25~30℃,而谷斑皮蠹为33~37℃。
谷斑皮蠹还有突出的耐饥力:在不适宜的温度、虫口密度太高或营养条件恶化的情况下均可导致幼虫滞育,在完全断绝食物的情况下又可导致饿休眠,休眠和滞育可持续4~8年。谷斑皮蠹还有明显的趋触性,幼虫进入3龄后喜欢钻入缝隙内群居。墙壁、席囤缝隙、地板缝、包装物以及仓内梁柱裂缝均可能成为幼虫的隐匿场所。该虫抗药性十分强,防治十分困难。
主要识别特征
一、成虫
体长1.8~3.0mm,宽0.9~1.7mm,雌虫大于雄虫,头及前胸背板暗褐色至黑色,鞘翅红褐色,上面的淡色花斑不明显;触角11节,雄虫触角棒3~5节,末节长约9、10节的总和,雌虫触角棒3~4节;触角窝宽而深,触角窝的后缘隆线特别退化,雄虫约消失全长的三分之一,雌虫约消失全长的三分之二。颏的前缘中部具有深凹,两侧钝圆,在凹缘深处的高度不及颏最大高度的一半;雌虫交配囊骨片极小,长约0.2mm,宽0.01mm,上面的齿稀少。
二、幼虫
纺锤形、长4.0~6.7mm(平均5.3mm),宽1.4~1.6mm(平均1.5mm),背面乳白色至红褐色;触角1、2节约等长,第1节上的刚毛散生于该节周围,仅外侧四分之一处无刚毛;第1腹节端背片最前端的芒刚毛不超过前脊沟;或仅以间断线形式存在;上内唇具感觉乳突4个。
海关采取了哪些措施
谷斑皮蠹成虫虽有翅,但不能远飞或很少飞翔,它们主要依赖人为力量,以卵、幼虫、蛹或成虫形态随动植物产品及其包装经运输而在国际间远距离传播。海关作为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第一线,定期组织外来生物防控技术培训,提升口岸检疫能力;对进境货物、运输工具、装载容器、包装物以及邮寄物品等实施严格检疫,对发现的疫情及时做好检疫除害处理,尤其是对来自疫区有谷斑皮蠹侵染的农产品进行彻底灭虫处理,并建议进口企业尽量避免过多的分散和久储,阻断谷斑皮蠹从口岸传入并向国内蔓延;对进境口岸周边地区进行谷斑皮蠹虫情调查和监测,及时向地方农业部门通报谷斑皮蠹虫情发生情况,指导农产品进口企业做好防控,切实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
转载请注明来源“12360海关热线”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供稿单位:湛江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