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孩子学得痛苦?因为他们觉得什么也改变不了

2017-10-09 JAN HOFFMAN等 把科学带回家

本文由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 提供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编译 七君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在学校里他们感受到的最大压力就是来自同龄人的竞争。课业难度会逐年增加,而人际交往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复杂,因此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就会愈发显著。


一些孩子成功地顶住了来自同龄人的竞争,学会了一些缓解压力的技巧,并让自己在班集体里有人气。但是,一些孩子不能应对挫折和失败,常常感到孤立无援,甚至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根据2015年发布的美国国家共病研究报告(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1万多名13到18岁的美国青少年中,曾患有抑郁障碍(长期抑郁情绪)的比率高达11%,而曾患有严重抑郁障碍(临床抑郁症)的比率则高达3%;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一,男生的抑郁障碍发生率增长至2倍,而女生则会增长至3倍。大量研究显示,虽然孩子们感到压力山大,但是他们缺乏应对压力的技巧。





在最近发表在顶级心理学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项研究中,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 David S. Yeager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减压技巧。


这个技巧听起来非常简单,它的主旨就是向孩子们有技巧地灌输这样的信念:人是可以改变的


在学年开始的时候,一些学生们被要求阅读和写作和“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章。


具体来说,他们阅读了一些脑科学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里介绍了通过后天的努力改造性格和能力的一些研究,然后又阅读了一篇以过来人语气写的短文。短文中,学长回忆了以前在学校被同学看不起的主观感受,然后介绍了自己变得更强、交到了许多朋友,并解开了心结的过程。最后,学生们被要求为学弟学妹们写一篇有关如何应对学校压力和冲突的文章。


这样的练习效果立竿见影——从心率和皮质醇(压力激素)看,学生们的压力水平降低,而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自信也稍有提升。


接着 Yeager 对另外205个学生进行了类似的训练。他发现,接受了这种训练的孩子在学年末的成绩比那些没有接受训练的孩子好。


而在另一项对300多名高中生进行的研究中,接受了这种训练的高中生在9个月后的抑郁水平比那些没有接受训练的同龄人低40%。


这种减压方法的好处在于,家长和老师并不需要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减压的技巧是孩子通过阅读和写作自己领悟的。


Yeager 认为,科普文章和同龄人的劝慰比长辈的教条更有用,“成年人越是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社会是如何如何,孩子就愈发听不进去。我们的策略是用局外人——科学家和年龄接近的过来人——学长来引导孩子。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最后通过让孩子们为更小的孩子介绍经验的方式,他们会开始反思自己的经历,并把刚学到的压力应对技巧应用到自己身上。”


通过这种训练,孩子们会明白,目前的压力和痛苦是暂时的,而通过努力,自己的能力也会在未来变好,性格也会变得更受人欢迎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John R. Weisz 也非常赞同这种方法,“如果你处在青春期,而且感受到了来自同龄人的社会压力,你需要意识到你不会总是排在别人后头,你是可以改变的。随着时间推移,别人也会发生变化。那些咄咄逼人、不太友善的同学或许会变得更加温和。孩子们要明白这一点,这是很有用的心理策略。”


美国天普大学的青少年心理学教授 Laurence Steinberg 也同意这一点。他表示,有许多研究证明“如果孩子认为智力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什么都不能改变。如果你告诉孩子,智力是有弹性的,通过努力会逐渐增长,他们的成绩才会变好。”


Yeager 认为,对个性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相信人的个性会慢慢发生变化,自己不会总是不受欢迎,那么他们就愿意积极地去改善性格中不足的地方。





当然了,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帮助孩子破解“我这个人就这样了改不了了”的思维定势



强调努力和过程,而不是天赋和结果



许多研究都号召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成绩。强调成就,并把成就和天赋挂钩是最危险的教育,它会让孩子认为智力是一生不变的,没有必要去努力改变什么。成年人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聪明”或“不聪明”的标签。给孩子贴标签就等于告诉孩子,你就一辈子这样了,什么也改变不了。


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明白,挑战是有趣的,而且对大脑有益;相反简单的任务很无聊,对大脑没有什么好处。另外,要鼓励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深入地理解问题,而不要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求甚解。




让孩子去发现学习的目的、知识的应用


2009年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科学》(Science)上的一项发现,对于那些认为学习没什么用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在学完科学知识后写一篇关于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而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总结复述,那么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用处的评价就会变高,并且那个学期的理科成绩就会比那些仅仅进行了简单的总结的孩子好。


可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但要他们知道“什么是什么”,还要他们明白“这有什么用”,让他们明白知识的目的可以让他们看到更大的格局,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不过瘾,请戳

公主文化除了让女孩子患上“公主病”,还做了什么?

你以为不阅读数学成绩就会好吗?太天真

王立铭:如果非黑即白地看世界,你还不如一个7岁的儿童

杀死孩子天性的一句话:“男孩就该有男孩的样子”

为什么洗澡水砸不死蚊子?

鼻毛怎么知道自己不能和头发长得一样长?

如果宇宙的历史压缩到一年,人类出现在哪个月?

运动后腿酸是因为乳酸吗?可恶,又被骗了

猫和狗为什么喜欢被摸头?

压力大的时候为什么会拉肚子

为什么很多事情,睡一觉就感觉好多了?

外科医生的衣服为什么不是蓝的就是绿的

为什么说筷子让我们长出了龅牙

为什么歪果仁不会亚洲蹲?可能是因为这根筋不对

为什么你脸大、鼻塌、咪咪眼、小短腿?

圆滚滚的河鲀一生只能生气7次?

一只蚂蚁走丢后的8种可能结局

狗狗歪着脑袋是为了卖萌吗?

为什么影子能比光速跑得快?

为什么猫踮着脚走路,人却用后跟走路?

为什么猴子的脸很皱,但是人的脸却很光滑?



把科学带回家ID:bringsciencehome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the teachers digest, momjunction, families for life, LMHC, huffington

参考资料:

Hulleman, Chris S., and Judith M. Harackiewicz. "Promoting interest and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es." science326.5958 (2009): 1410-1412.

Yeager, David S., Hae Yeon Lee, and Jeremy P. Jamieson. "How to improve adolescent stress responses: Insights from integrating implicit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and biopsychosocial models."Psychological science 27.8 (2016): 1078-1091.

https://www.nytimes.com/2016/09/30/health/teenagers-stress-coping-skills.html?mcubz=0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36502.pdf

http://mindsetscholarsnetwork.org/learning-mindsets/purpose-relevanc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4082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