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说 | 谢忠平:三门课程,破英语阅读教学三大难题
谢
忠
平
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专家库成员、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中英语教研员、高中英语学科组组长、浦东新区英语教师培训基地主持人。
明师说
他是英语教研员、基地主持人、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各类专栏作者、学术专著和论文百篇计……这长长的一串头衔的背后,不是想象中的“高高在上”,而是一份异于常人的勤奋和谦逊。那一天,谢忠平老师在讲课间隙接受明师说记者采访,拿出熬夜准备的稿纸,足足有七八页!而就在头一天,谢老师的飞机晚点,凌晨才赶到天津。
在谢老师眼里,“事情但凡答应了,就不分大小,一定得做到。不过就是多花一点功夫罢了。”就是“多的这一点功夫”日日累积,谢老师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一直走在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创新道路的最前沿,推陈出新、成果引领。
2017年,谢忠平老师的最新力作《中学英语阅读课程与教学》出版。“缺少个性化和序列化篇章阅读设计、缺少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缺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谢老师在书中一针见血指出当下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三大顽疾。
功利主义盛行让英语阅读走入误区
曾经有年轻教师向谢忠平“吐槽”,如果不盯着学生手把手教授考试的知识点,考试成绩怎么出得来?考不出分来怎么跟学生、家长和学校交待?
谢老师非常理解一线老师们的“分数压力”。但这种功利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教师对课堂缺乏正确定位。聚焦到阅读教学,则体现为没有篇章意识、割裂式教授语言知识点,而不重视学生阅读技能、策略和习惯的培养。”其实,“一堂全面的、好的阅读课,更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除了功利主义,英语老师本身的素质、能力、对英语语言的理解等都对阅读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新书编撰时,谢老师心里有一份长长的“问题清单”清单:
缺少语篇和文本分析的意识。文本解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未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整体结构进行理解和学习,更不用说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迁移和提取了;
对阅读词汇缺少应有认知,导致在选词和授词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偏差,极大影响了学生对产出性词汇的掌握;
缺乏人文性的教学策略,未意识到学生的情感需求,未意识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未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忽视工具性学科所需的本土知识和跨学科知识;
未培养学生提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一味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自然难以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谢老师最终将这些问题归类成了三大核心问题:缺少个性化和序列化篇章阅读设计、缺少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缺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门课程
“破”英语阅读教学三大难题
“阅读教学是整体的阅读、是以产出性词汇学习为主的深层次阅读、是满含思想启迪(thought enlightenment)、情感传递(emotional transmission)等人文元素的阅读。”——谢忠平老师为“阅读教学”立下一个明晰的定位。
针对题中之意所指向的三大问题:篇章意识、词汇教学、人文策略,谢老师结合自身教研员和基地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和基地学员、基层优秀教师在课题引领下,先后打造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和序列化”、“阅读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这三门课程。经过浦东新区教师培养平台的不断打磨,三门课程均被评为“浦东新区精品课程”。这三门与阅读教学相关的课程暗含内在逻辑,形成一个阅读课程系列,直面阅读教学难题并一一破解。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和序列化”课程——根据文章体裁、写作背景、文本结构等特性挖掘文章深度,进行归类和重新排序,“要通过‘文章分析法’、‘概念图’和‘特殊文类的阅读分析’这些实操方法,辅助课堂。”该课程被上海市第一届高中英语论坛作为蓝本示范。
“阅读教学中的词汇教学”课程——科学地检测“产出性词汇”的掌握情况,并分析造成缺失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谢老师和同事们探索出了一套关于词汇教学的方法,核心是辨别和区分词汇的性质,是接受性的还是产出性的。是输入过程中使用的产出性词汇,还是输出过程中使用的接受性词汇。
如果是接受性的,那就需要通过话题文本的阅读,通过词汇复现即可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而带有写作意图、行文风格、思想启迪、情感传递等人文元素的产出性词汇教学,是实现深层次阅读的有效途径。该课程获浦东新区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成果《高中生必须掌握的2000英语词汇》。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中学英语教学充当技能培训和应试工具的角色严重,需要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实施的重要途径便是阅读教学。”谢老师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应通过多种途径渗透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一堂好课是怎么炼成的?
“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谢忠平老师在常年听课、评课、培训、交流中,深深体会到了一线老师们困惑的源头在于“标准”。
谢老师总结了“七个性”来评价一堂好课,即课堂教学的思想性;教学理念的时代性;学习内容的有效性;知识构建的正确性;师生关系的互动性;依据学生的层次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英语课堂的评价体系:
教学目标清晰、弹性,具有操作性;
学习材料适中、贴切,具有层次性;
学习主体明确、主动,具有探究性;
教学内容得当、拓展,具有逻辑性;
教学方法正确、合理,具有有效性;
教学过程推进、落实,具有驱动性;
教学整体有序、衔接,具有系统性;
教学评价多元、人文,具有发展性。
谢老师认为,在这些评价标准中,主动性与有效性应该成为衡量一堂好课的两个最重要指标。“主动性是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态度。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思维就兴奋不起来,就不会有学习效果。”而对于有效性,谢老师则认为:“关于有效性的测量,量的方面可以从观察课堂里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来统计,质的方面则可从课后的即时检查与一段时间后的长效测验结果来评价。”
就阅读而言,一堂好课还涉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课内外阅读的衔接”问题。教师要遵循三大阅读选材原则:一是重点原则,选材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话题内容;二是系统原则,选材要覆盖课程标准中的话题范围;三是内容的适中性和完整性原则,注意生词不超过3%,句型的复杂度适中,篇章完整。
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将“学习”和“习得”相结合。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语言语法规则的过程;习得,指的是在任何场合下,学习者都能够迅速、流利、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则进行交流。谢老师强调:“课外阅读必须保持一定的阅读量,按照定时定量和循序渐进到原则,帮助学生养成主题式、捆绑式阅读的习惯。”
阅读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于近几年大热的学科核心素养,谢忠平老师认为:“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内容的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都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通过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获得、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评价和汲取文化精华;同时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一线教师最关心的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途径,谢老师重点强调,要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和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自学的“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去创造。
谢老师举例,比如指导学生预习,可以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关于“气氛”的创设,谢老师也有“妙招”:首先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其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再者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阅读课堂还要为学生提供语言操练的机会。“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练,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扛起研究的大旗
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
回忆起对“产出性词汇”进行理论研究的那些日子,谢忠平老师坦言“耗时耗力,如大海捞针”。
“大家都知道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对学生词汇的测量是英语教学研究的突破口,相关检测工作也在国内早已启动。然而,过去的研究大多针对接受性词汇,产出性词汇方面的检测研究少之甚少,若要寻求上升至系统理论的研究,更是难上加难。”
在词汇研究领域,国内高等院校虽注重研究,但研究范围基本锁定在高级阶段,很少涉足基础教育;而国内一线教师在研究方面的差强人意也导致词汇研究的鲜活资料大量流失。因此,国内鲜有关于词汇频率、产出性词汇检测和相关教学策略的材料。
在大量的实验中,谢老师和同事们通过检测学生作文,得出学生实际的产出性词汇量。通过对照国内外词汇量表,结合国际标准和本土实情,编制出合理的常用产出性词汇表,“提供了宝贵的产出性词汇教学的参考依据”。
这一研究成果形成了新的产出性词汇教学模式。老师们可以根据产出性词汇的检测结果,通过直接教学法教授产出性词汇,也可设计出师生、生生交互式的词汇学习模型。
除教学模式之外,产出性词汇的检测结果还能让教师有所依据地实践相关策略,比如,重点教授或补充学生所缺失的产出性词汇,在词汇教授中凸显常用的产出性词汇,对于不同词汇量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或通过泛读任务来增加产出性词汇的复现率,等等。
同时,这一检测结果也让大家重新审视词汇的选择和词汇表的编排顺序,参考国外对高频词汇教学的研究成果,调整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排方式,为新编教材提供有力依据,也为《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的修订提供实践依据。
回过头看,这样的“大海捞针”,无疑“意义非凡”。这只是谢老师和他的团队众多的研究成果之一,“只有前瞻性的全局性的理论才可能对实践产生真正的正面的意义。” 谢老师坚信,“理论研究是一种研究的意识,一种科学求索的心态,不只针对教研人员,一线教师也应‘抬头看路’。”
教师比学生更需要“学习和培训”
“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素养往往最直接地影响到学生。”谢忠平老师的工作室,不仅出成果,更出人才,以高强度、高效率的培训和教研手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英语老师。
谢老师眼中的“好老师”可没那么好当!“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当具有英语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能与学生期待的理想中的学科教师能保持一致,具有很强的学科功底、研究能力、教育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师生沟通能力和反思能力、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这些都是很高的要求,也是我们培训老师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工作室采取了分层培训的模式。鉴于学员彼此存在明显差异,除了通识培训外,其它所有培训内容均通过分层方式进行:先根据学科功底和教育素养进行分层,再根据学员各自需求,对号入座。“既要做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不挫伤学员的积极性。”
此外,谢老师的工作室和研究基地充分发挥“研究平台”的功能,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主题,每一轮研究都会重点聚焦,经过理论学习、专家指导、课堂实践、反思提升,形成一系列专栏文章。同时,基地以课程实践为驱动,打造了系列精品课程。这些实践和研究经历,让很多年轻教师们迅速成长、受益匪浅。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英语教学的探讨永远行在路上,没有尽头。我们的目标永远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培养方式。”谢老师说。
明师说
在明师俱乐部的英语老师社群里,谢老师的“忠实读者”非常多,其中有一位一线教师认真研读后发出感慨:“每一个问题都无比犀利。但更让人受益的是,97个课例片段加点评,从源头上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在丰富的实例中领悟,比长篇大论的说教实在好太多了。”
对此,谢老师“始终奉行实践出真知”,并坚信“课程”是解决问题的抓手。数年来,他和他的同仁们以“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和序列化”、“阅读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这三门浦东新区精品课程为“实践基地”,探索出了一套阅读课程体系。这也是《中学英语阅读课程与教学》大量课例和经验的来源。
*本文由明师俱乐部撰稿,转载需注明出处
明师说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