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0 本书,20 个国家的故事,十几个学者,帮我们了解国家的转型:英国篇

2018-03-31 刘金源 好奇心日报

为什么处于西欧边缘的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

为什么要做这个系列

一年以前,我们曾经提出一个问题:“这个社会,对年轻人太好了吗”?

它至少有两个维度值得进一步探究:除了物质主义,未来属于年轻人的这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如何被构建的?如果传承给年轻人的是一个乌七八糟的社会:价值观混乱、缺乏信任和尊重、犬儒主义泛滥、暴戾、愚昧、不知好歹……如果人类积淀的文明被漠视,那么,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对年轻人的好”。

另一个维度是现在看似乎理所当然,但实际上会越来越引起担忧的问题:未来的公正体系如何建立或维持?其实它就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中提出的:人们普遍相信,“政治不平等比经济不平等更可怕”“代际之间的不平等比特定一代人以内的不平等更恶劣”;它也是威尔逊在 100 年前所面对的:如何在治理正在工业化的社会时,找出一个能让社会中所有人都同时受益的办法?

对于年轻一代未来所身处的世界,与工业化社会中利益重新分配、公正平等的社会真正形成相关。


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出发的。

不可避免,它会遭遇转型这个概念。我们探讨的所谓转型,也是探讨我们的未来,如今和未来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在中国的语境中,它可能用另一种语言体系来表达,比如“共同富裕”之路,比如对阶层分化、固化等各种问题的担忧和解决之道。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个所有人,包括主事者, 34 43659 34 14939 0 0 3634 0 0:00:12 0:00:04 0:00:08 3634没打算回避的问题。

《好奇心日报》邀请了十几位学者、用十几篇文章来探讨“转型”这个大话题。我们希望,它们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更为重要的是,每篇文章后都会有一个关于国家转型的推荐书单。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方便你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说:“人类最大的难题,是实现一个能够主持普遍正义的公民社会。”《好奇心日报》一如既往地相信这些报道有助于我们每个关心未来的年轻人进一步的思考。毕竟,我们面临的问题如此之大,它值得我们为此动些脑筋。

康德 图源/维基百科


以下是我们的第八篇,探讨的是英国的转型。作者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金源。他师从著名历史学者钱乘旦,研究领域为英国史、世界近现代史、现代化与全球化研究,著有《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英国近代劳资关系研究》等。

他的这篇文章将从世界现代化史的角度,梳理首个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国家——英国的转型历程。

在他看来,英国现代转型的成功离不开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变革。政治上,英国最早建立了现代政治制度;经济上,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摇篮;社会上,英国较早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英国的社会转型历程,往往被视为现代化成功的典范,因为现代化为英国人缔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日不落帝国’,为英国人在世界上建立起长达一个世纪的单一世界霸权。现代化使得这个小小岛国长期引领世界潮流,而其秘诀在于英国把握住了时代所赋予的机遇,通过制度创新而实现了从强国向霸权国的转变。而一旦其他国家加入到现代化潮流,并在制度创新方面实现超越时,英国霸权的衰落就在所难免。英国社会转型及霸权兴衰历程的规律特点及其经验教训,值得现代化后来者借鉴与深思。”刘金源写道。

为什么处于西欧边缘的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

作为一股历史潮流,现代化自 1500 年左右在欧洲兴起,随后以迅猛之势向全球推进,所有民族国家,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不可避免地加入现代化浪潮之中。尽管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全球约二、三十个国家因完成现代化而进入到后现代社会阶段,但对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而言,现代化依然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孜孜以求的目标。现代化兴起及扩散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羊群效益,而作为现代化领头羊的英国,其现代化及社会转型历程尤其令人关注。

在人类文明史上,处于西欧边缘的英国却首开现代化之先河,将人类从农业文明拉入到工业文明时代:英国被誉为“现代政治制度之父”,在整个世界还处于专制王权统治之下时,英国人却将国王送上断头台,其后又通过“光荣革命”确立起最早的现代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但生而自由的英国人并不满足于此,通过 19 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以及 20 世纪初的两次议会改革,英国最终建立起以人民主权为标志的大众民主政治。

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继承英国王位。来自:维基百科


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摇篮,纺织行业的技术变革,交通运输业的改造与革新,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应用,工厂制的兴起及其推广,改变了人类延续了几千年的生产组织形式与生活方式,工业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整个人类。

在社会现代化方面,作为现代福利制度的发源地之一,早在 17 世纪初,为了解决流民及贫困问题,英国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部法案在 19 世纪工业化时期经过修正后,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进入 20 世纪尤其是二战结束后,英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法案,随着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确立,一个全新的福利国家在英国诞生了。

英国的社会转型历程,往往被视为现代化成功的典范,因为现代化为英国人缔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日不落帝国”,为英国人在世界上建立起长达一个世纪的单一世界霸权。现代化使得这个小小岛国长期引领世界潮流,而其秘诀在于英国把握住了时代所赋予的机遇,通过制度创新而实现了从强国向霸权国的转变。而一旦其他国家加入到现代化潮流,并在制度创新方面实现超越时,英国霸权的衰落就在所难免。英国社会转型及霸权兴衰历程的规律特点及其经验教训,值得现代化后来者借鉴与深思。

英国走上渐进改革式的政治现代化道路,与其保守主义文化传统有关

英国被誉为“现代政治制度之父”,在开创现代政治体制方面,英国人也曾尝试革命手段,但最终走了一条妥协、渐进的改革道路。政治现代化往往是一个从君主专制向寡头制度再向大众民主政治的演进过程。 17 世纪上半叶,当专制王权发展到顶峰、对议会权力大加侵蚀时,议会开始奋起反抗,但议会反抗王权的依据,却是从历史传统中去寻找,这就是四百多年前即 1215 年的《大宪章》。 1649 年,当世界各国的君主专制仍处于顶峰阶段时,英国君主查理一世却被推上了断头台,专制王权首先被推翻。不过,建立新体制的过程漫长而艰难。直到 1688 年“光荣革命”,议会与王权实现妥协,以议会主权为原则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英国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贵族寡头制的转型。

这种以贵族集权为核心的寡头制一直延续到工业化的高潮时期。但进入到工业化时期后,随着中等阶级以及工人阶级的崛起,两大阶级成立了诸多激进主义团体,要求推动议会改革,实现政治权力共享,这成为新的时代诉求。通过议会改革方式,让新兴社会阶级逐步融入政治体制之内,共享政治权力,成为英国从贵族寡头制向大众民主政治过渡的主要形式。改革模式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 19 世纪中后叶的英国,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 1832 年改革使得中等阶级拥有了选举权; 1867 年改革让工人阶级主体拥有了选举权, 1884 年改革让所有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每次改革,都是一个稀释贵族权力、政治权力向下扩散的过程,19世纪末英国通过议会改革完成了成年男子参政的目标。进入 20 世纪后,妇女参政权成为政治民主化的主要任务。 1918 年改革法案赋予 30 岁以上的妇女以选举权;到 1928 年,妇女与男子一样,所有成年人都拥有了选举权,这标志着,通过近一个世纪的五次议会改革,英国终于完成了从贵族寡头制向大众民主政治的转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由此建立起来。

英国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来自:维基百科


在改革过程中,英国的政治构架也逐步发生着转变: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王权、上院、下院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三大支柱。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这三大支柱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但权力重心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虽然高高在上,但不再涉足政治;贵族虽然可以在上院高谈阔论,但对于国家的政治决策几乎无足轻重;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下院以及下院多数党组成的政府,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英国在传统的政治框架即君主立宪制历经几百年风雨而保留下来,但其内容及实质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旧瓶装新酒”成为当今英国政治体制最为形象的诠释。

英国之所以走上渐进改革式政治现代化道路,很大程度上与英国的保守主义文化传统有关。保守主义尊重留下来的历史传统,认为祖先所创建并留存下来的制度经历了历史的检验,是非常完美的,不能轻易加以推翻或者抛弃。保守主义者承认,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制度也必然会出现各种弊病,但根除这些弊病的方式不是革命,而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不断修正和完善。因此,英国的保守主义虽然保守,但不顽固;它反对革命,但并不抵制变革。正是这种温和型的保守主义才经受住了历史的洗礼,到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英国的经历看,通过渐进式改革道路来完成现代化,不仅历时比较漫长,而且守旧的阶级依然留存至今。但另一方面,改革模式使得英国现代化程较为平稳,很少出现反复,避免了流血和暴力冲突,社会转型付出的代价也相对较小。改革模式在英国的成功,一方面有赖于新兴社会阶级持续不断的斗争,由此给统治阶级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于把持政权的贵族阶级审时度势而适时、适度做出的让步,双方由此达成了妥协,从而避免了革命的发生。英国和平、渐进、改革的道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值得现代化后来者去借鉴。

“看不见的手”主导英国的工业化,引领其登上工业霸权顶峰

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因而也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近代欧洲历史上,不少国家在工业化之前都经历了一个以手工业、手工工场为核心的原工业化阶段,原工业化时期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自由劳动力以及管理经验等,为工业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率先突破原工业化而向工业社会迈进,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国家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经济转型创造了一种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第一帝国的建立为英国创造了极其庞大的海外市场,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反作用于生产领域,由此引发新技术的诞生。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为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铁路(包括地铁)建设上,英国开世界之先河,这种全新的交通工具至今仍主导着人类的出行。工业化还是一个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过程,英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家工厂,而工厂制在此后一直成为人类生产的主要形式。到 19 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及“日不落帝国”,共同支撑起了英国的世界霸权。而这种前无古人的世界霸权,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 19 世纪70年代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到来。但美国、德国、日本等主导着这次工业化的潮流。保守主义传统影响下的英国,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却逐渐被后来者所超越。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依靠制度创新而成功崛起;那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当其他国家制度创新能力超过英国时,英国工业霸权的衰落就在所难免了。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制度创新决定着英国霸权的兴衰。

亚当·斯密,来自:维基百科


英国的工业化走了一条自由放任的道路,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在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广为传播,“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主导着英国的工业化,并引领其登上工业霸权的顶峰。尽管英国的工业化被誉为成功的典范,但政府干预的缺失,也使得英国在向工业社会转型时,留下了很多的弊病与社会问题。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及其造成的对于生产力的破坏,成为英国工业化遭遇的最严重挫折,而这一问题到 20 世纪上半叶美国罗斯福新政后才逐步得以缓解。工业化时期社会财富的空前增长及其分配不均,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下层的贫困化成为一种趋势,直到进入 20 世纪后才缓解。工业生产带来的大气污染、河流污染以及噪音污染,同样成为工业化留下的毒瘤,这一毒瘤在 1952 年 12 月的伦敦毒雾事件中得以总发作,促使英国下定决心来治理环境污染。英国在环境问题方面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个需要警惕的误区。工业化时期的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劳资冲突问题等,在相当大程度上都与政府角色的缺失有关,成为英国社会转型留下的深刻教训。

从济贫法到福利国家,解决了社会转型期间爆发的诸多问题

社会转型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贫困、失业、流民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方各国,直到 20 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建立,这些社会问题才从总体上得以化解。

英国在 1946 年建立起“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这标志着现代福利国家的形成。福利国家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但福利国家的渊源,在英国则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济贫传统。早在 16 世纪,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强,流民开始增加,贫困问题日渐突出。 1601 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确立起一套系统的济贫制度。其主要原则是:国家划出贫困救济线,对于线下贫困者,国家有责任去救济;济贫费用由社会集体承担,由教区负责征收强制性的济贫税;教区全权负责济贫事务,老弱病残者在家接受救济,孤儿由教区扶养教习手艺,流浪者送进教养所。济贫制度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为后来通过国家干预来解决社会问题开创了先例。济贫制度一直延续了数百年,到工业化时期,自由主义者攻击济贫制度是对于懒惰者的纵容,要求废除济贫法,但遭到贵族阶级以及工人阶级的反对。作为一种折中, 1834 年,一部新的《济贫法》出台。法案规定,一切领取救济的人都必须进政府创建的贫民院,在贫民院的监管下从事必要的劳动,以改掉懒惰的恶习。虽然济贫院的状况比较糟糕,被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狱”,但传统的济贫制度毕竟得以留存下来。 19 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贫民院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逐渐变为鳏寡孤独的收容所,成为社会的慈善机构。

1834 年《济贫法》,来自:维基百科


进入 20 世纪后,随着自由主义的衰落以及国家干预思潮的兴起,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由政府来承担责任,成为新的社会共识。 20 世纪初自由党当政时期,在劳动就业、养老、疾病与医疗、贫困救济等方面通过了一系列法案,进而揭开了通过社会改革来提高民众福利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布《贝弗里奇报告》,构建了战后福利国家的蓝图。贝弗里奇认为,国家应代表社会全面承担责任,保证社会上每一个人吃好穿好、身体健康、有工作可做、无失业之忧。报告的实质是,要把战后的英国建立成一个由国家向每个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战后初期,英国政府先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健康法、国民救助法,构建起一个涵盖所有人生老病死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这标志着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基本完成。

在创建现代福利国家方面,英国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传统济贫制度的原则与精神在现代福利国家中得以体现,福利国家因此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但值得关注的是,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庞大开支及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福利国家建构中的难题。

传统与现代之间,到底该如何抉择?

伦敦,来自:freegreatpicture


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由此成为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就英国而言,其现代性如同一颗种子,萌生于传统社会之中,随后逐渐破土而出,再到枝繁叶茂,最后脱胎换骨,结出现代化的果实。英国的现代脱胎于传统,与传统之间既有冲突,又有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调适,最终构建起一条“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现代化道路这也成为英国现代化道路的最重要特色。英国的社会转型经历,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展国家,又有何借鉴意义呢?通常认为,打破与瓦解传统、植入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普遍经历,而传统与现代之间也常常被认为势不两立。

但事实上,一方面,传统与现代,只不过是研究者为了更为方便地研究现代化而人为划分出来的,世界上没有绝对传统或绝对现代的东西,今天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放到历史上看就是现代的,而今天我们人为现代的东西在后代人看来就是传统的。这也就意味着,将传统与现代截然二分来推进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很少有国家是在完全割裂甚至抛弃传统的基础上来推进现代化。

但另一方面,对于后发展国家而言,大多是被动卷入现代化潮流之中。现代化对于后发展国家而言是个外来事务,是自身传统中所没有的东西,甚至与自身的传统完全对立。因此在这些国家,传统与现代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产生碰撞,在此过程中,传统经过适度的与时俱进的改造而融入现代,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必然选择。

(注:小标题均为编者所加)

推荐书单

1.《英国革命 1688-1689》


1688 — 1689 年冬天,对于饱受 17 世纪战乱之苦的英国来说,当时正处于詹姆士二世专制王权统治之下,对于所有英国人来说,他们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像近半个世纪前那样再发动一场暴力革命,来推翻乃至处死专制君主呢?还是尽可能避免暴力、用和平方式来限制专制王权?结果众所周知,英国人民的政治天赋促使其成功地避免了又一次内战和暴力,他们用和平的政治妥协方式终结了专制王权,通过对君主权力的限制,英国在人类文明史上开创了一种现代政治制度。

1688 — 1689 年间,英国人推翻专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制的重大举措就是一场特殊的不流血的革命,通常称为光荣革命。从政治层面看,光荣革命被认为是英国乃至整个世界进入现代社会的起点,英国因这场革命而被誉为“现代政治制度之父”,其在 300 多年开创的君主立宪制至今依然在多个国家平稳地运行着。作为辉格派史学家的代表人物,屈威廉对于光荣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推崇备至,认为光荣革命是“历史上最具有英国特色的东西”,是英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在本书中,屈威廉运用“流畅的叙述、生动的摹绘以及深刻的论评”,对于这场改变世界的革命做了精彩阐释。在屈威廉看来,这次革命之所以“光荣”,不仅是为了保证它的成功而使用了最低限度的武力,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与暴力,而且还在于,这种独具特色的“革命解决方法”奠定了现代英国宪政的基础,由此而塑造了以和平、渐进、妥协为特色的英国式政治现代化道路。

2.《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日不落帝国”的缔造者。工业与帝国成为近代英国建立单一世界霸权的两大支柱,同时也是贯穿英国现代化进程的两条主线。英国工业化以及英帝国兴衰的研究,长期以来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不过,享誉全球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则另辟蹊径,他在该书中将工业与帝国二者结合起来,探讨英国两百多年来的现代化历程及霸权的兴衰,进而为我们认识英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霍布斯鲍姆看来,英国的工业与帝国相辅相成:作为工业化领头羊的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以绝对优势树立起起全球工业霸主地位,而为了支撑英国的工业及贸易体系,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新帝国被塑造出来,英国由此完成了一个示范世界的现代创举。不过,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等则迅速崛起,英国则由于创新力的缺乏而从世界领先位置上跌落下来,工业霸权地位的丧失也最终促成了帝国的衰败。

因此,英帝国乃至英国霸权的兴衰,可谓成也工业革命、败也工业革命的过程。英国现代化历程表明,制度创新决定国家的兴衰;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只有按照不断创新的逻辑向前推进,才不会被现代化潮流无情淘汰。该书自 1968 年初版以来在英国持续畅销、反复刊印,直到 20 世纪末推出最新的新世纪定本,中文本首次译出,成为准确把握英国现代化规律特点以及英国霸权兴衰的经典读物。

3.《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


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大众政治参与的呼声与热情会越来越高。如何应对大众政治参与所带来的现代化动荡,实现社会稳定与政治进步,进而完成寡头精英政治向大众民主政治过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难题。作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在 1688 年光荣革命后一个半世纪中,英国虽然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但其实质是作为政治精英的贵族寡头控制了国家政治权力。工业革命后,随着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兴起以及一系列激进主义运动的爆发,打破贵族精英的垄断地位,实现政治权力的再分配,成为新的时代诉求。面对来自社会中下层的挑战,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统治阶级,到底是用武力还是用和平的方式应对,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向民主政治演进的道路。

作为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主席以及十八世纪英国政治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狄金森在本书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释,描绘出了十八世纪传统政治体制之外的英国大众争取政治权力的斗争过程,同时也勾勒出了英国精英政治与大众政治彼此对话、交流互动的独特方式,由此展示出多元政治文化之下英国由寡头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的社会基础。

4.《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


现代化是一个文明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传统社会中对于地方网络和个人信用的依赖所形成的熟人社会,逐渐被一种更广阔地域内的抽象化、规范化的现代陌生人社会所取代,与远方的陌生人共居或交往成为社会的常态。那么,作为现代化先行者,英国是如何创造出第一个陌生人社会而成为现代国家的呢?在《远方的陌生人》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詹姆斯·弗农阐释了 18 世纪以来英国持续增长的人口流动、不断扩张的帝国领土、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组织形成、社交活动的新法则以及更细致的社会分类的成型等因素对于传统社会的冲击以及陌生人社会的生成,进而向读者展现出一幅英国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图景。

作者指出,英国人最早居住于陌生人社会,是因为英国第一个打破马尔萨斯陷阱而实现人口快速增长,第一个建立起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心态,第一个创建起交通与通信系统,由此而实现了社会、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重组,英国人因此成为“第一批现代人”。不过,弗农反对将英国现代性定位在 1688 年光荣革命甚至更早的观点,认为英国社会变革的种子在 17 世纪末才埋下, 18 世纪中叶发芽,并于 19 世纪 30 年代到 80 年代之间开枝散叶,其中一些到 20 世纪初才结出果实。这也表明,现代性在英国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本身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和实验性过程的产物,是对各种复杂问题做出机动应对的结果。

5.《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一个小小的岛国在北海的惊涛骇浪中颠簸漂浮,这个岛国面积狭小,自然资源有限,人口也不算多。从历史上看,这个岛国曾先后遭遇来自欧洲大陆的罗马人、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北欧人、甚至法国人的入侵,内部战乱与外敌入侵长期困扰着这个国家。但在进入 16 世纪后,这个岛国的历史命运开始发生转折:专制王权的确立、宗教改革的推行、殖民扩张的推进,使得这个岛国从一个被欧洲大陆主流文明边缘化的国家,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之一。在随后几百年间,这个岛国更是成为世界潮流的引领者:她率先推翻专制王权,确立起现代政治制度;她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工业社会的门槛;她最早遭遇各种社会问题并开始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由此成为第一批福利国家。这个在地图上很不起眼的小小岛国,就是在近代世界舞台叱咤风云、并由此主导人类社会转型的英国。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如果说每个民族对于文明发展都做出过贡献,那么,英国这个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尤其令人瞩目。英国之所以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得益于她是第一个通过社会转型而进入到现代文明的国家,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由此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英国为何能率先完成现代化?其现代化道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现代化的领头羊为何也难以避免衰落的命运?英国的现代化留下怎样的经验与教训?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身处现代化高潮中的中国人来说,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国内英国史研究领域的领军者,钱乘旦、陈晓律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一书中,从英国历史发展的文化模式出发,对于上述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回应。

这是国家转型系列的第八篇。第一篇请点击下划线阅读《100 本书,20 个国家的故事,十几个学者,帮我们了解国家的转型:东欧篇》

第二篇请点击下划线阅读《100 本书,20 个国家的故事,十几个学者,帮我们了解国家的转型:西班牙篇》

第三篇请点击下划线阅读《100 本书,20 个国家的故事,十几个学者,帮我们了解国家的转型:日本篇》

第四篇请点击下划线阅读《100 本书,20 个国家的故事,十几个学者,帮我们了解国家的转型:南非篇》

第五篇请点击下划线阅读《100 本书,20 个国家的故事,十几个学者,帮我们了解国家的转型:菲律宾篇》

第六篇请点击下划线阅读《100 本书,20 个国家的故事,十几个学者,帮我们了解国家的转型:韩国篇》

第七篇请点击下划线阅读《100 本书,20 个国家的故事,十几个学者,帮我们了解国家的转型:伊朗篇》

banner 图为电影《至暗时刻》剧照,来自:豆瓣

环保推动物价上涨,工厂和非营利组织对越来越严的环保监管是什么想法?


一个上海 24 小时报刊亭的最后一晚


针对教育市场的新 iPad 来了,变化不大,平板电脑诞生 8 年还在找存在理由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