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2016-07-21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转自:发展改革信息(ID:sh_fgw),文章来源:全球科技经济瞭望,作者:红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杜)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当前全面推动以北京和上海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硅谷为分析对象,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定量地揭示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口与教育、经济与创新、社会与环境方面的突出特征,继而从战略制定的角度指出其对中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意义。

1 硅谷的人口与教育文化特征

多元的人口与种族分布、优质的基础和高等教育、普遍的高学历和双语优势,为硅谷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创新思想交流、创新火花迸发和创新成果落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1 很高的人口流动性

在1996—2015年期间,硅谷每年移入的外国移民人数在绝大多数年份为1万~2万人,同时在多数年份自硅谷向美国国内其他地区移出人口约1万人左右、少数年份超过4万人,也就是说,硅谷常年移入移出人口数之和占硅谷人口总数的1%左右。长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硅谷的外国移民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人口组成部分之一,以2013年为例,硅谷当年外国出生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6.8%,而同期加州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只有26.9%和13.1%,远低于硅谷的水平。

1.2 多元化的种族分布

外来人口的大量移入已经显著改变了硅谷的种族分布。在1995年,硅谷的白人人口占总人口的54%,但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1999年白人人口与非白人人口已经平分秋色,而到2013年,白人则只占36%,亚裔、西裔分别占31%和26.5%,自此,在硅谷以三大种族为主、种族分布多元化的格局完全确立。

1.3 优质的基础教育质量

重视基础教育是硅谷能够持续获得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优质的基础教育质量也成为吸引和留住外来移民的一个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2013年硅谷的高中生毕业率为84%,高于加州的80%,其中达到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要求的毕业生比例达52%,高于加州的39%;在数学和科学成绩高于加州标准测试八级的学生比例上,硅谷一直高于加州平均值:2013年硅谷和加州在数学上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5%和50%;2014年在科学上的这一比例分别为75%和65%。同样地,学前教育在硅谷受重视程度更高,2005—2013年间硅谷3~4岁儿童入园率在55%~62%之间波动,而加州和美国在45%~51%之间波动。

1.4 普遍的高学历和双语能力

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是多数人有能力开展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硅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很高,且持续增长,从1999年的37%增长到2014年的47%,而2014年加州和美国的水平分别仅为32%和29%。同时,与世界各国广泛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对于创新也是极其重要的,其中多语言能力的掌握程度较为关键。硅谷有50%以上的人口还掌握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加州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只有44%和21%);其中会说西班牙语的占39%,会说中文、印欧语、越南语、其他亚洲语言和太平洋语言、菲律宾语的分别占16%、11%、10%、8%、8%、8%,构成硅谷很强的双语优势。

1.5 高度密集的著名大学群

硅谷是美国著名高校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整个湾区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加州大学奥克兰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东湾州立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内的60多所各具特色的大学,为硅谷的创新创业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思想、新创意、新技术和大量的人才,成为硅谷的成功之源。  

2 硅谷的经济与创新特征

不断塑造优势突出的技术与产业创新能力、高度活跃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数量众多的企业家群体、紧跟全球低碳化发展趋势是硅谷能够成功且持续保持成功的关键所在。

2.1 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体系

作为以“硅”享誉全球的地区,硅谷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信息、通信和技术(ICT)产业及其延伸产业全球领先。从就业结构看,计算机硬件设计与制造,半导体与相关设备制造,网络和信息服务,软件,通信制造与服务,导航、测量与电子医疗设备制造,IT维修服务等ICT从业人口占20%,若加上相关的服务业,则其比例更大。从专利构成看,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存储及通信行业的专利一直是硅谷之最,尽管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但2013年仍占到65%左右。从风投结构看,软件、网络与设备、通信、IT服务、半导体、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等领域的风投比例长年占到硅谷50%以上,而且硅谷前十大风投企业中有8家所处领域是软件和计算机及周边设备。

2.2 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硅谷一直是加州和美国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从硅谷的授权专利占加州和美国的比例看,其从1990年的25%和4%分别增长到2013年的47%和13%,是加州和美国专利授权量最多的地区。从人均授予专利数看,2013年硅谷达581件/10万人,而旧金山和加州该数字分别只有237和95。这其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与波士顿、大华盛顿特区、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园区、圣地亚哥相比,硅谷中小企业投资创新和技术研究的积极性更高,从每百万美元GDP获得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STTR)资助数看,1990—2010年间硅谷在500项左右,而其他4地仅50~200项。

2.3 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投资

2000—2014年间,硅谷和旧金山的风投合计占加州和美国的比例稳步增加,分别从68%和28%增至74%和43%,其中硅谷的风投规模一直远大于旧金山。硅谷和旧金山是加州天使投资和并购最活跃的地区,2011—2014年间其规模从15亿美元增至28亿美元,占加州的比例从50%增至93%;同期,两地每年的并购规模分别在500~700件、350~400件左右,年均并购总规模占加州和美国的比例分别达40%和10%左右。硅谷从股市获得资金的能力也非常突出,2014年硅谷企业在美国公开募股定价的数量达23次,占美国的8.4%和加州的39.7%。此外,硅谷中小企业的贷款笔数快速增长,2011年硅谷的贷款笔数是1996年的约3.4倍,而美国只增长了约1.1倍。

2.4 数量众多的企业家群体

加州大学对全美15大都市圈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硅谷所在的旧金山-奥克兰-弗里蒙特地区的20~46岁人口中,目前未拥有企业但将创办企业的比例达0.57%,每10万人口中企业家人数达570人,两项数据均居15个都市圈之首。同时,庞大的企业家群体使每年新创企业数量众多,1995—2011年间硅谷每年新创企业数在1万~2万家之间,其中,2010—2011年度甚至达4.7万家,每年倒闭的企业数则不足1万家,使硅谷的总企业数持续快速增加。

2.5 低碳化的发展模式

尽管硅谷因“硅”而名扬天下,但其紧跟全球创新和发展的最新趋势,不断扩大和优化硅谷的优势领域,对于保持硅谷的长期发展优势非常关键。鉴于低碳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硅谷对这个领域的关注也不断增强,主要体现为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和扩大清洁能源投资两方面。在提升现有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硅谷的重点是提升单位用电的产出,例如,在2013年,硅谷和旧金山每兆瓦的GDP产出分别超过1万美元和1.6万美元,高于加州的不足0.8万美元。同时,硅谷投资清洁技术的积极性非常高,2002—2014年间硅谷和旧金山的清洁技术风投占加州和美国的比例从49%和13%左右增至80%和53%左右,其中硅谷所占比例在绝大多数年份又远高于旧金山。

3 硅谷的社会与环境特征

为创新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收入、生活娱乐保障,并开展高效率的政府治理,是硅谷留住全球顶级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基础。

3.1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就业结构

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机会一直是硅谷的重要工作。在2007—2014年就业构成变化中,硅谷的传统制造业就业人口比例从5%降至3%,而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创新和信息产品与服务、商业基础设施与服务及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中的知识密集类服务的就业人口比例则合占2/3;同时,2001—2014年间高收入、高技能的第一阶层就业人口比例在24%左右波动,中等收入、中等技能的第二阶层在47%~35%之间波动,表明硅谷长期保持着第一阶层和第二阶层为主的就业结构。

3.2 极高的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

提供比其他地区更有竞争力的高额薪水是吸引人才最直接的方式。从家庭年收入分布看,低于3.5万美元、3.5万~14.9万美元、大于15万美元的家庭比例,硅谷分别为20%、54%、26%,而加州和美国低于3.5万美元的都超过30%,大于15万美元的仅分别为14%和10%左右,显然,硅谷家庭普遍更加富裕。

3.3 充分体现个人知识与技能的收入分配方式

收入水平与人才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紧密相关,是对创新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与创造力的最好激励手段,这在硅谷地区体现得非常充分。按不同行业看,硅谷的管理、商业、科学和艺术行业的年人均收入中位数高达10万美元,其他行业则不足6万美元。按不同阶层看,硅谷第一阶层的年人均收入中位数达11.9万美元,而第二阶层和第三阶层分别只有5.5万和2.5万美元。按不同学历看,硅谷拥有高中以下学历、高中学历、大专学历、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者的年人均收入中位数分别为2.2万、3.2万、4.2万、7.4万、10.5万美元左右。

3.4 较高的文化艺术生活消费

在参与艺术和文化活动、购买大众媒体产品方面,2011—2013年间旧金山及硅谷地区的圣玛特奥县和圣塔克拉拉县的成年人口参与率分别达35%(全美第1位)、30%(第5位)、26%(第14位),均处在美国前15位;从消费金额看,旧金山、圣玛特奥县和圣塔克拉拉县分别居美国第1位、第3位和第6位,年人均消费金额在420~470美元之间。上述结果表明,创新创业人才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

3.5 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

以社会治安为代表的公共安全状况对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硅谷地区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在2003—2013年之间,硅谷每10万人暴力犯罪人数从300人降至250人以下,加州则从590人降至400人左右。同时,在2007—2013年间,硅谷每10万成年人重罪人数从1100人降至900人左右,加州则从1700人降至1 400人左右。这表明,硅谷的整体治安状况明显优于加州的平均水平,而且呈现出持续改进的良好局面。

3.6 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政府治理模式

在创新高度发达的硅谷,创新活动对政府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政府部门的主要努力方向,这里可以政府收入来源作为一个侧面反映政府的职能构成的指标。具体分别以税收和有偿服务代表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为例,2014年硅谷政府的有偿服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8%,而收取财产税和销售税获得的税收收入则只占29%,这表明硅谷政府行使的服务职能明显多于管理职能。

4 启示

上述定量化分析表明,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不仅广泛涉及科技领域,还大量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人口等多个层面,硅谷的成功胜在综合优势,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些方面。当然,由于《硅谷指数》报告分析内容的局限,有些方面(比如:传统的综合经济实力、立体交通和区位、国际贸易、创新理念与冒险精神等)并没有在这里通过定量数据的分析而加以体现,但不代表这些对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没有影响。以创新理念为例,创新已经嵌入到硅谷几乎所有的企业之中,成为硅谷企业的核心发展理念,90%的硅谷企业通过创新战略来强化商业战略,而全球只有20%的企业有此意向。

尽管不可能通过复制硅谷的做法和经验建成更多新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化走向与区域专业化结合的新阶段尤其如此,但其中还是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值得中国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借鉴。从战略制定的角度,笔者认为其启示意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1)长远战略制定与分阶段实施相结合

硅谷的成功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中国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要有长远打算,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演变规律和发展重点,进行战略谋划。同时,要根据科技创新中心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阶段性的发展策略,逐步推动其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2)依靠开放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循环流动

创新的关键在于不同的文化、思想、模式、成果等的碰撞交流,为创新火花的诞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中国应以集聚和扩散人才、资本、企业、技术成果等为重点,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开放,不仅要向周边开放,更要向国际开放。同时,要发挥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辐射和跨区域合作职能,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融合。

(3)大力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软环境

创新的种子要生根发芽,必须有适宜的创新环境。中国当前在创新软环境上的不足远较硬环境为甚,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将重点从打造硬环境转向营造软环境,从培养适宜创新的文化、打造优质的教育医疗等民生供给能力和高品质的娱乐休闲生活、打造法治化政府和竞争有序的市场规则入手,持续而系统地推进软环境建设,力图尽快根除全国特别是建设中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软环境上的?颈制约。

(4)有针对性地完善硬件设施

创新之花要盛开,良好的硬件设施始终是前提条件。正在建设中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以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中心,持续扩大风险投资等创新投入,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力培育企业家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机构,全面提升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加快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和城市生活娱乐休闲设施建设。


关于“硅谷”的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查阅:

破除对硅谷创新的盲目崇拜

【防务观察】美国防部长四访硅谷,AI超级武器将助美国继续称霸25年?

【科技展望】硅谷预测:计算产业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专题报告】硅谷银行:前沿科技五大产业 2015-2020市场空间预测

【特别推荐】美国开启硅谷创新新模式

【特别推荐】李开复:硅谷最前沿科技趋势及对中国创业者的建议

【精彩书摘】《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中国创新为什么不能学硅谷

【防务资讯】加速创新,美国防部开启在硅谷的创新试点

2016创业五大风向标:看十大硅谷前沿公司都在做什么?

【特别推荐】硅谷创新背后的秘密——人文精神和信仰

【特别推荐】硅谷为什么只能产生在美国?

【特别推荐】读懂硅谷的科技史、文化史和金融史

【特别推荐】勇攀高峰的美国硅谷

【科技评论】戳穿硅谷的七个谎言

【科技资讯】硅谷新军备竞赛:人工智能

【科技评论】硅谷创新创业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特别推荐】硅谷顶级风投的29张PPT报告:移动互联网正在颠覆整个世界

【科技评论】硅谷深处的忧虑:时间筛选了谁

【科技专论】贝尔实验室兴衰对科研体制改革的启示

【科技资讯】硅谷见证摩尔定律的50年

【特别推荐】硅谷深处的忧虑:谁唤醒了恶魔?

【科技资讯】美媒:五角大楼深入硅谷寻"颠覆者"

【特别推荐】俄罗斯版“硅谷”的生与死

【科技评论】硅谷归来:中国在“互联网夹”,美国已进入“新硬件时代”

【科技评论】硅谷归来续:“新硬件时代”或将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

【特别推荐】对硅谷和硅谷科技公司的十四问,全程干货

【热点推荐】美国科学家如何用政府科研经费创业

【科技评论】硅谷深处的忧虑:未知的自由 - Google X

【特别推荐】硅谷在中国的一百种死法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卡特硅谷之行的目的何在

【热点话题】创新桎梏:我们与硅谷到底差在哪里

【科技评论】硅谷亲历: 哪些前沿科技在改变未来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协同创新 | 产学研 | 预见2016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中国武器 | 电磁炮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装备采办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轰炸机 | 预警机 | 战斗机 | 运输机 | 六代机 | 能源 | 电池 | 云计算 | 大学排名 | 博士 | 导师 | 凯文凯利 | 钱学森 | 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马斯克 | 纳米 | 基金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无人机 | 俄罗斯 | 日本 | 英国 | 印度 | 以色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谷歌 | 工业4.0 | 颠覆性技术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硅谷 | 石墨烯 | 北斗 | 通信 | 智能制造 | 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激光 | 智库 | 商业航天 | 量子 | 基因 | 基因编辑 | 未来战争 | 网络空间战 | 网络武器 | 成果转化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MIT技术评论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