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础研究经费“​5%之谜”,抑或中国特色的“规律”? | 附“一网打尽”基础研究专题

2017-10-10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转载自科学学(ID:science-of-science),作者:刘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近一、二十年增长非常迅速,比如从2005年的13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16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但是,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从1990年以来却长期稳定在5%左右,可以说形成了“超稳定结构”,如下表所示。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

1990-2015年;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科学技术指标;WWW.STS.ORG.CN)

与国际比较,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美国为16.5%(2013年),法国为24.4%(2011年),而我国则为5%,只有发达国家的1/3~1/4,如下图所示。

(来源: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data2014/科技统计数据2014.pdf)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5%(简称基础研究5%)这个“实事”,及其国际比较,多年来被科学家拿来“说事”。比如,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出: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例长期过低。《人民日报》发表:基础研究经费,该涨了。《中国科学报》发表:基础研究经费,学界一片“涨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志远教授向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提问:“我国研发投入本来就比较少,2015年大概占GDP不足2.2%;而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投入里只占4.7%,美国是15%以上。”(转引自张晔,2016)

基础研究5%这个实事,也为我国高层领导人关注。比如刘延东副总理指出:201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62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4.7%,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刘延东,2015)

基础研究5%这个实事,也为国际科学共同体所知晓。比如笔者曾被瑞典同行问及,你们基础研究只有5%,为什么这么低?近年来,基础研究5%这个实事,在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SCIENCE上广为传播,如:Van Noorden(2016),Yang(2016),Sun & Cao(2016), Hao(2016).

然而,正是我国这个只有发达国家1/3至1/4的基础研究经费的5%,支撑着我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仅从论文数量上看,我国SCI论文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科学论文在Elsevier's Scopus数据库中的份额从1997年的2.5%上升到2015年的18.9%(Yang);我国已成为全球高质量论文第二大贡献国,而且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万钢,转引自唐婷等)。

从这些“实事“,我们“求是”,可以说:中国基础研究5%,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规律”。

实际上,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政府为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该做的都已做了,包括大量增加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增加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的投入,增加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投入。但是,显而易见的,分母也在同时变大,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长期徘徊在5%,怎么也上不去。跟国际比较,搞得我们“面子”上很过不去。虽然,这5%,已经支撑着我国基础研究“又快又好”的发展。“5%”是一个谜,本人称之为基础研究“5%之谜”。

一些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试图破解这个基础研究“5%之谜”。科技部党组书记、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指出:基础研究4.7%是指用于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的净投入,但是如果把中科院和高校的事业费算进去,就远远不止了。目前,仅中科院每年的事业费就达200多亿,高校则更多。据统计,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约占GDP的4%,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向各个高校。“把这一块算上就不是那个比例了,”王志刚说,“只有统计口径一样才能比较。所以,如果跟美国比基础研究投入,我们就存在一个少算的问题。”(转引自张晔,2016)

孙玉涛和曹聪在NATURE发文指出:中国的R&D统计未把大学教师和博士后的薪水计入在内,而在其他的国家这是R&D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大型科研设施资本投资和它们的运行经费,在许多西方国家,通常被称为固定研发成本,但在我国的R&D统计中则未被计算在内。文章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约为官方统计值4.7%(2013年)的两倍。(Sun & Cao,2016)

张先恩等(2017年)提出一种假设:中国财政基础研究支出在世纪统计过程中被低估,需要回调。

由此看来,我国的R&D(含基础研究)统计虽然努力做到“与国际接轨”,但也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存在着若干“缺失环节”。然而,要改变现有的、持续了很多年的科技(含基础研究)的统计指标,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个人建议,继续保持现有科技统计的“路径依赖”,但可以估算出一个基础研究经费及其比重的“修正值”,作为补充和参考。

总而言之,在中国特色的R&D(含基础研究)统计下,我国基础研究5%已成为中国特色的“规律”。个人预计:如果不对R&D(含基础研究)的统计指标进行重大修正,即使基础研究经费总盘子不断做大,这个“5%规律”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科技政策文件,均未见把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要达到的目标值(比如到2030年达到10%)写进去,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此。


【参考文献略】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nbs 53 32228 53 17234 0 0 5891 0 0:00:05 0:00:02 0:00:03 5889p;|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