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华故事集丨青春正当时


《光华故事集》珍藏一届届光华学子的故事。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光华尊重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人生规划,鼓励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回馈社会、造福社会。他们的故事诠释了“因思想 而光华”,他们的故事传递着“少年心 燕园情”,他们的故事讲述了“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01

曹光宇: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曹光宇自2011年来到光华,如今已是第10个年头。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执着的进取精神,怀有对学术的忠诚与热爱,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燕园负笈十载,求学不改初心。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相信他会一如既往地秉持唯真、唯实的探索精神,在学术舞台上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曹白橙: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

“从进入北大第一天起,‘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的家国情怀就熏陶着我。如今学有所获又生逢其时,带着北大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到家乡、扎根基层,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就成了当然之选择。”


“我来自光华管理学院,‘推动社会进步’是学院的使命之一。刘俏院长在今年毕业致辞中,寄语我们直面真实的社会,呼吁我们关注隐藏在‘朋友圈’背后沉默的劳动人民,聚焦于做那些必需但又难以改进的事。”


#03
王至纯:“渴望”在心,勇敢向前

从光华的课程学习、助研经历开始,走过哈佛一年的交换生活,2020届本科毕业生王至纯对经济学学术研究的兴趣渐渐萌芽、成长,最终她圆梦耶鲁,选择去往大洋彼岸开启博士阶段学习和研究的生涯。


“能够在光华支持性的学术环境中得到研究兴趣的启蒙、收获研究能力的成长,我感到非常幸运。感谢光华的老师们给予我的鼓励、帮助和指引;他们以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和科学理性的研究方法,做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也勉励着我在此路途中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04
辛星:一位很北大的北大人

九年北大,辛星一直秉持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理想,在校园里学习本领、苦练内功,在实践中格物致知、不断思考。从他的正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济学人、科研工作者、学生干部,而他的侧面,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书痴、一个诗人、一个爱国者。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多元和包容,入木三分地诠释了情怀与敢当。“这个人,真的很北大”。


#05
曾敬诚:感恩自己真正的热爱

“同学们,一路前行,征途漫漫,本领和知识是我们最扎实的步伐。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多年来,学院对我们的期待未曾改变: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扎实的本领,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06
刘婉荟:生于盛夏八月,但求此生长安

“后来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理想和兴趣成为我最大的驱动力和生活乐趣,不再被虚荣心所绑架。我没有成为一个典型的优秀的商学院毕业生,但光华的四年是指南针一般的存在,不管未来我想要去哪里,都会先冷静地看一看方向,寻找路径。”


“但同时,光华赋予我一种骄傲感——人生有起有伏,即使处于人生的低谷,心里始终保持着向上走的一股张力。在这个向上的环境中共同前进的同学们,也成为我日后的宝贵财富。感谢光华让我“见过最好的人和事”。如果时光回到从前,我依然会选择光华。”


#07
刘海洋: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在由光华管理学院张志学教授主编的《博雅光华——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一书中,刘海洋曾提到:“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自己作为还未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说对学术还知之甚少。但是,这两年来在光华的学习生活正印证了坚持初心,但行好事,总会有结果这样的过程”。


#08
柏媛:一朝得入光华门,谊切苔岑半生暖

每一位光华校友的心中亦有这么一颗种子:一入光华门,一生光华人。柏媛说:“这是一种天然血脉的维系。当我们往上看时,对校友有着天然的信任感;当我们往下看时,与校友有着兄弟姐妹般的亲切。在光华,校友是强大的后援团;而传承,是刻在骨子里的。”


#09
杨欣翰:多思多想,先知先觉

“我喜欢全面地收集、考虑信息,同时保留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东西,想清楚要做怎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人生,要从事什么样的事业,尽量不要随波逐流。”


更多地去充实和丰富自己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最好还是先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去平衡大学生活中的各方面。所谓君子不器,与其不断地去把一些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可能不如去做一个独特的自己。


#10
刘正琛:上善若水,仁者爱人

“如果我能使一只知更鸟免于忧伤,我就不虚度此生。”


对想参与公益的青年学子,刘正琛说:“希望大家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美好的事情是有代价的。拯救一个生命,需要很多很多人的努力,要想改善一个系统、拯救很多生命,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和更大的代价。做公益,需要我们有更高超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还要持续地去学习,不仅要学习一个领域,而且要学习多个领域。”


#11
林心悦:从光华到哈佛,我的学术之路

周黎安老师告诉她,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一时的学校排名上的微殊,终归还要看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去哈佛念博士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心悦不希望自己被以前的研究经历所束缚。她说,希望以更开放的心态了解各个领域的研究,在深入广泛了解后探索出自己未来的方向。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12
陈一丹:初心为帆,数据为桨,永不停航

在数据科学尚未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职业时,在校学生们很难找到系统化的学习路径。对陈一丹来说,积累知识的过程仿佛在黑暗中摸索,而照亮前行的路的烛火,是她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和热爱。即使未来的路尚不光明,她也愿意为此付出青春与努力,相信自己的付出终将开花结果。


回望走过的路,有初入行业的迷惘,有遭遇挫折的心酸,更多的是不断成长的充实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陈一丹知道,在数据科学这条路上,她还是一个年轻的探索者,未来她的路还有很长,但是她也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就永远走在迈向更好自己的路上。


#13
任天媛:最是青春奋斗时

“在光华的六年一路走来,我非常感恩学校和学院对我的培养和托举,也渐渐对个人成长有了一些感悟。”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一是探索兴趣和发现优势,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找到一份“有所爱”又“有所长”的工作,不断获得正向反馈来增强信心和实力。二是做好多个维度的平衡与选择,比如健康和收入、幸福感和财富等等,二者并非此消彼长完全对立的关系,关键是有所取舍。三是永葆持续进步的心态并付诸努力,短期看对starting job的满意很重要,而长期能在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卓越更为可贵,重要的是能脚踏实地、实学实干,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很多事情知易行难,所以我也需要不断修炼提高自己,在实践中调整丰富认知、不断进步”。


#14
关嘉昊:无畏山云做幕,依旧攀岩观火

“六年时光,畅如一梦。光华给我留下最深的烙印是‘勇气’——永怀年少的志向,以不息的灯火,去享受前路的所有未知,去迎接命运的所有馈赠。”


“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人生是一个攀岩且观火的旅程:在攀登中拥抱坎坷,超越自身,才能看到无限的风景。”离开燕园,关嘉昊将带着北大与光华的印记,在他攀岩观火的前路上继续勇毅前行。


#15
韩雪: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我觉得经济学就像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我也想做摘星星的人。但处在专业分流的路口,我的内心也并非清晰而坚定。怀着对经济学——于我而言尚且未知的领域的憧憬和内心的迷茫与纠结,我找到了应用经济学系的周黎安老师诉说我的困惑。因为前期的交换面试有过一些交流,周老师肯定了我对于经济学的一些理解,耐心地向我介绍了经济学研究的路径,并鼓励我坚定地走下去。”


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会有得有失,韩雪发现自己不再会为得到或是失去什么而感到非常激动或失落。“我想是我已经拨开了自己心上的迷雾,我要做的是在这条路上坚定认真地走下去,快或慢、平坦或曲折可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就像《小王子》中的那句话:“It is the time you have wasted for your rose that makes your rose so important.”。


#16
周榕涵:当燕园红遇上橄榄绿

困难面前,周榕涵并没有畏缩。得益于临行前学长学姐分享的参军经验,他很快端正了心态。“学长学姐曾经送我一句寄语,我觉得非常受用:到了军营之后要做到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忘掉你是一个北大人,第二件事是时刻记住你是一个北大人。”在部队的两年里,周榕涵常常品味这句话,越品越觉得受益无穷。


在部队,他的家国情怀凝结成了坚定的政治信仰。


在部队,他从一个“拖延患者”蜕变成一个雷厉风行的“落实达人”。


在部队,他脱掉了“天之骄子”的光环,培育了泥土般真诚踏实的基层情怀。


#17
吴蝶:成为一个具有正外部性的人

“我还参与组织了走进光华项目(gsminspire.com),先是在母校人大附中引进了线下选修课,又把课程连同其他关于光华的信息都放到了网上。假期还会组织一些教授的讲座,希望把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带给高中生,更希望减少招生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让更多的人做出well-informed的选择。目前项目还在起步阶段,我也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虽然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多回了几次母校,与高中同学和老师多了些交流,但更多的希望能真的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发现自我”。人生的路径就是这么有趣且难以预测,这四年的经历让我常深刻的感受到,种种随机与偶然才让未来富有乐趣。


“临近毕业,回首过去的四年我真的无比留恋。尤其是在未名湖旁散步思考的日子,与一众好友聊天解放自我的时光。在海淀黄庄附近读书十年,如今就要离家求学,前方的旅途仍旧充满未知与惊喜。我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而在光华,我也学会了用乐观与勇气面对未知与不确定性,在持续的探索中寻求属于自己的不稳定最优解”。


#18
林颖倩:越努力,越幸运

“有一个人为我打开了科研这扇门,我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全新的路,好奇心推动我往前走,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地方。”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着眼当下,不断充实自己,一步一步踏实往前走,那么今天的自己都是比昨天更加进步的。”


“聆听不同的学术声音,我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


“天上不会掉馅饼,科研也没有捷径。只有时刻准备着,你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它。”


回顾整个博士生涯,颖倩认为自己遇到了很好的导师、朋友。即将离开北大,开始新的征程,虽有不安,但是因为有导师同门的支持,所以能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学术道路。


#19
徐明港: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加入光华后,他依然坚持自己所热爱的方向:学业方面,他结合商业分析项目的特点,选修了大量和量化金融相关的数学和编程课程,如量化投资策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并投入大量的时间提升专业素养。课外时间里他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尝试使用量化工具挖掘金融数据中的规律及背后价值,加深对市场的理解。


#20
何炜佳:光华是我最想留住的永续

“光华引领我们去探求更多未知,也让我们明白当前所知甚浅。在浩瀚的知识宇宙面前,光华学子自信且谦卑。”正如何炜佳在毕业论文致谢中所写道:“光华既给予我们更高平台去仰望星空,又教会我们放低姿态以脚踏实地。”


#21
刘浩宇:在尝试后取舍,在探索中选择

刘浩宇渐渐认识到,大学课程的意义并不在于培养同学们会做多少题,而是在于掌握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帮助大家提供知识储备。相比会做题,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相比记下答案,更重要的记住课上都学过哪些方面的内容,将来如果有需要可以在哪里找到。


“未来的路还很长,当下的选择并不能够决定将来的全部,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我们选择了哪条道路。”


#22
王慧男:行走本身是最优的解

“作为内蒙人,我深刻体会到家乡发展对于人才的强烈渴求,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也是心之所向。因此,毕业后我选择告别求学多年的北京,作为一名光荣的选调生回到祖国北疆工作。”


“在光华的学习生活经历,特别是学术型项目的培养,让我更加相信时间的力量,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刘俏院长也告诉我们,答案永远不在任何一条路上,只有行走本身才是答案。我很庆幸自己的最优选择是“行走”,尤其是在广袤的基层土地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此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表彰,荣誉属于过去,更多的意义在于时代赋予我们青年人沉甸甸的使命。脱贫攻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减贫奇迹,在这样的伟大历程中,无数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的北大人参与其中。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也感到无上光荣。未来的征程中,我将继续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23
宋嘉贝: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作为北京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支教,担任初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老师。今年,她也将回归光华,开启为期两年的金融硕士求学生活。


宋嘉贝说,自己非常喜欢刘俏院长每年的新生讲话与毕业致辞,总能从中汲取到成长所需要的勇气与力量。刘俏院长说,要去做“那些必需但又难以改进的事情“,要重视“行走的力量”,支教这一年所经历的改变与体验,可以让她问心无愧地说出自己是践行者。


#24
燕国智:一年支教行,一生支教情

他曾赴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贫困县巴林右旗支教,担任两个初中毕业班数学教师。毕业后,他将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怀揣着这样的初心,燕国智和支教团成员们一道,踏上了去往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征程。他坦言道:“这一年来毫无准备,却别样精彩”。


谈及支教的心路历程和切身感受,燕国智说,“人生的空白方格如何填充,画笔掌握在自己手中,机会成本不可避免,但遵从内心一定是最大的收益。”


#25
马霄楠:点滴星光,终汇璀璨 

2018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后,马霄楠和19名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友们怀着热情奔赴祖国基层——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云南,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而这时距离1998年北京大学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刚好过去20年,传承的接力棒从过去20年313名研支团成员递到了马霄楠他们手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