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被美军举枪瞄准,他抢拍萨达姆几百张照片——战地记者顾正龙

2017-08-05 操风琴 新三届
作者简介

        操风琴,出生于安徽安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供职新华社,曾任新华社驻中东记者。


顾正龙与萨达姆儿子乌代的办公室主任。


海湾战争之后,伊拉克一直是全球关注的超级“火药桶”。有一年,中央电视台派去了一位著名主持人,前往伊拉克进行实时实况报道。他奔赴伊拉克后,每天定时定点出现在央视的画面上,对着亿万观众侃侃而谈伊拉克当天的最新时事、最新消息,风头一时无二。


这位主持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男子汉气概迷倒了国内无数粉丝!太了不起了!太厉害了,初来乍到就能搞到这么多的一手新闻,威武!不愧是万人迷!


但新闻是有竞争的。


新华社小施手脚,把驻伊拉克首席记者顾正龙写的新闻稍微晚一点播发,稍晚于央视这位主持人每天在电视中定时出现的那个时候。这主持人一下子就傻眼了!


为何?因为他每天对着镜头说的新闻,全靠新华社提供!顾正龙身在伊拉克写完稿,传到总社,总社编发上天,中央电视台接收,再赶快传给在伊拉克的这主持人,他再对着稿子念。从伊拉克发的新闻绕着地球一圈,又回到伊拉克!


顾正龙(右一)与水均益在伊拉克参加记者招待会。


所以,在伊拉克做新闻,光靠一张嘴皮子就能搞到新闻?在伊拉克出名,光靠脑袋别在裤带上、蜻蜓点水来一趟就能成名?世上若有这等好事,还要顾正龙在伊拉克出生入死整整七年干什么?还要他在伊拉克艰苦卓绝整整七年干什么?


正是顾正龙在伊拉克出生入死七年,在伊拉克艰苦卓绝七年,才有了今天他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权威地位,才赢来他在中国新闻界的赫赫名声。


顾正龙,1942年出生于上海市,196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在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任新华社首席记者近20年。


顾正龙在巴格达街头采访。


顾正龙作为新华社记者,经历和参与报道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他是全程见证萨达姆政权的崛起和毁灭的唯一中国记者,也是迄今为止在伊拉克任期最长的中国记者。


顾正龙是我的同事,我与他在埃及和约旦有过两段共事经历,虽然时间均不长,但合作相当愉快。他为人沉稳,话不多,不事张扬,是上海老派绅士的风格,按现在的话说:是个靠谱先生。


但我最初对他的印象,并不好。伊拉克战争前,我一再主动要求去伊拉克“参战”,但都被有关方面“残忍地拒绝”。我心想,一定是这家伙想独霸着那地方,排斥别的同事,只想自己出名。


后来我才知道:那确实是个不欢迎女性的地方。


战争结束后,我们都回到了北京,顾正龙对我说:你觉得在伊拉克当记者很刺激、很“酷”吧?我告诉你吧:光是停电,就让人心烦意乱。每天停电至少四五个小时,有时会12小时,甚至连续停电数天。你想想,没有电,生活上的艰苦倒是可以咬牙齿忍受,天气热,大不了我和助理记者两个大男人衣服脱光走来走去,用蜡烛照明,“不食人间烟火”就行了。


可没有电,电脑没法用,稿子没法写,真是急得跳脚!要么就是啪地突然断电,写好的稿子来不及储存,全部没了!你说:要是横插进来一个女的,分社里方便不方便?我们还干不干活?后来分社买了大型发电机,维修这类体力活,也全得我们男人干!


是呀,外人看来,战地记者戴着头盔,穿着防弹背心,拿着相机,出现在镜头里,很拉风。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顾正龙与萨达姆政权二号人物易卜拉欣。


绝大部分时间里,处在风暴眼中的驻巴格达记者必须24小时全天候跟踪形势,不但要收看伊拉克国家电视台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阿文新闻节目,还要查看伊拉克官方通讯社的电讯稿。一旦有大事,就要迅速用阿、中、英三种文字同时向北京总社和开罗总分社发稿,能抢一分是一分,能抢一秒是一秒!


在国外当记者,与国内当记者完全不同!在国内,宣传部为你把新闻准备齐全,甚至“主题思想”都替你想好了。你只管码字、只管把文字排列组合就行,可在国外做新闻记者,没有任何组织、任何人“喂”给你吃。全靠自己。


举一例: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之前那段时间,顾正龙根据多年经验推测:对伊动武可能会在巴格达时间午夜时分,所以直到半夜他都要查看伊拉克通讯社的电讯,收听和收看各类电视和广播新闻,捕捉可能遗漏的新闻线索。那种如临大敌、担心吊胆的状态,非亲历者不知。


一天如此,一个月如此,半年一年如此,时间长了,正常人也会被折磨出强迫症这些心理疾病。


顾正龙夫妇在巴格达萨达姆雕像前(雕像后被美军推倒)


当记者难,当驻外记者更难,在巴格达当记者难上加难!顾正龙说:在这里当记者,除了要具备“狗一样的嗅觉”,还需要学会“脸皮厚”和上窜下跳的本领。


甚至干脆,他把办公场所搬到了伊拉克新闻部!


因为光依靠伊拉克官方消息不行,光依靠其他媒体发布的新闻做二传手也不行,“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顾正龙赴巴格达工作之前,伊拉克新闻部为外国各新闻机构均配备了专用工作间,西方各大媒体均乐于入驻,既方便获知伊官方消息,又能同行之间交换信息、收获朋友。而顾正龙任巴格达分社首席记者之前,中国新闻机构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从未启动这专用工作间,“一人向隅”,只待在分社里。


顾正龙上任后,伊新闻部通知新华社巴格达分行:再不来人,我们就要取消给你们的工作间啦!


必须去!从此顾正龙每天早出晚归,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这里。这里是不管饭的,更不能洗澡,而分社条件再差,毕竟有厨房有卫生间。每天中午,顾正龙或者助手只能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到外头随便买点阿拉伯大饼充饥。至于午间休息,想都别想。


顾正龙在萨达姆大阅兵现场。


对于记者招待会,顾正龙是尽可能地多参加,尽量提问。有一次CNN电视台现场直播: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在巴格达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顾正龙用流利的阿拉伯语提问,新华社总社负责人在北京总部也同步收看,不无感慨地说:像顾正龙这样的新华社记者,越多越好,可惜太少了!


除了参加记者招待会,顾正龙也尽量在各国同行之间“打探”“干货”。这看着是条捷径,实际也不易。这种搞“料”方式的前提是,自己也得有实力,有好“料”喂给别人,互利共赢,否则只收”货”不出“货”,时间一长,别人不干的!


在伊拉克,顾正龙多年来与俄罗斯、法国、土耳其等国家的新闻记者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互通有无,互相交换,隔三岔五碰个头,喝个茶,各自满意而归。


有些“料”,能马上用到新闻稿中,有些可能暂时用不上,但对于写内参、长期跟踪调研,“非常非常有用”,顾正龙说。


尤其是在伊拉克这个神秘的、封闭的、万人瞩目的国度。


顾正龙在萨达姆最后一次生日宴会上。


一次工作之余,我问顾正龙:您在伊拉克这神秘的国家待了这么多年,见了几次“伟大领袖”萨达姆啊?


他就对我说了一桩趣事:


海湾战争结束以来,萨达姆一直深居简出,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在巴格达的外国人几乎没有可能见到他。甚至连许多外国驻伊拉克的大使直至离任时,都没有机会见到萨达姆的真身。


当时中国驻伊拉克大使来赴任也有两三年了,可也没见过萨达姆,比较郁闷。终于有一天传来好消息:2000年12月31日,伊拉克要举行盛大阅兵式,萨达姆将亲自检阅部队!


这下子可以亲见“龙颜”了。但是,各国大使在内的贵宾们均被安排在检阅台两侧的观礼台上,根本看不到高高检阅台上的萨达姆本人!大使很着急,难道今天又是一场空?


他灵机一动:检阅部队前前后后要好几个小时,萨达姆总得要上厕所吧?于是他干脆起身离开观礼台,专门守在厕所门前。功夫不负有心人,萨达姆终于来“方便”了,大使做了自我介绍,萨达姆倒是挺客气,愉快寒喧,并合影留念。


而当天的顾正龙,一大早就带着数码相机等长枪短炮,赶到伊拉克新闻部,全身上下被检查个遍,来到阅兵广场,一直等到下午3点——

这时,高大雄伟的主席台上,突然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总统府礼宾官大叫一声:总统驾到!顾正龙隔着广场上荷枪实弹的共和国卫队士兵向主席台望去,萨达姆身着便装,头戴黑色礼帽出现在了主席台上!


阅兵式上鸣枪的萨达姆。顾正龙 摄


他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近距离拍摄了萨达姆和阅兵部队的几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弥足珍贵,被国内多家媒体采用,记录了萨达姆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刻。


顾正龙说:


也许我与萨达姆有缘分,作为新华社记者曾在伊拉克常驻近8年,也是萨达姆统治的最后8年。2003年12月13日,萨达姆在其家乡提克里特被美军抓获的当天,我正好也在巴格达进行采访,并报道了萨达姆被抓的重要新闻。可以说,我见证了在萨达姆政治生涯中多次重要时刻。


大事发生时,我在现场——战地记者顾正龙做到了。


而危险,也多次与他擦身而过。他说,至少有两次他险些命丧伊拉克。


第一次,我到饭店外的网吧上网发邮件,出来时想搭车回去,由于天太黑又没有路灯,我看到远处开来一辆车就不停挥手示意其停车。突然,我看到好几支架着的冲锋枪离我越来越近,快到跟前才看清,这居然是辆美军装甲车!


我吓得动弹不得。如果稍微再乱动一下,也许美军就把我当成伊拉克反美人员乱枪射死了!后来直到美军确认我是中国人而且并无恶意后我才得以脱险。


第二次,我开着车路过总统府,就在我正要到达“绿区”入口处时,一名年轻的美国士兵突然举起枪瞄准我,从远处几步飞奔过来,那架势好像要把我立即消灭掉!


我赶紧急刹车,迅速打开车窗,用英文大声跟他说“我是中国记者”,他才放慢脚步走到我跟前,仔细检查完我的证件后再放我进去。这时的我早已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要是再迟一秒钟把车停下来的话,就会被美军误认为是自杀袭击者打死了!


伊拉克官方邀请记者参观萨达姆总统府(左一为顾正龙)。


“在巴格达,天天都是血腥的新闻,有时觉得世界上就是生生死死,很残酷。”顾正龙不紧不慢地描述,是曾经沧海之后的平静。


在中国,很多记者小有成就后早早就改做编辑,或者改行做行政工作,而顾正龙直到退休,依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记者。但是,他是个真正的记者——在中国,这样的记者,并不多,这样的战地记者,更是少。


撑起战地记者这个头衔的,不是有钱付得起去战地的机票,不是雇得起保镖,不是买得起防弹衣,不是付得起直播频道的巨额卫星收费,甚至不仅仅是勇气。


撑起它的,是20世纪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原载微信公众号有风来无声


本号获作者许可转载



操风琴读本

新华社记者撞见军装小贩,

一纸内参还真管用

新华社内参让副总理公开做检讨,

中央由此取消副总理级专机

阿拉曼:未曾忘却的纪念

严凤英含冤枉离去49年,凶手在哪里?

秋瑾轶事:请珍惜身边肯包容你的亲人

你只看到中国人质遇害,

却不知道营救人质背后的惊心动魄

加油吧,少年!——写在高考之际

先生之风——记梁衡

伍继红事件反省:

让每一位失败者都不被时代抛弃


人民大学文革片章

陈原:祖母,你因何受难

尚晓援:母亲阮季,

永远活在我的生命延续中

陆伟国:我的俄语老师阚玉瑶之死

陆伟国:四位同班同学的文革遭遇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孟小灯:追忆父亲,

我能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孟小灯:关于秋晓

甘惜分先生抗战年间的一次人生劫难

丁东:被诬要杀党人的

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