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丨加油吧,少年!——写在高考之际
我少年时,最爱看《中国少年报》,印象最深的是:每期都有个固定的文配图栏目:《社会主义好 资本主义糟》,专门对比中国的幸福天堂和西方的水深火热。其中一期是美国总统里根的儿子毕业后自己排队面试找工作,照片的说明大意是:看!万恶的资本主义,人民生活多么悲惨,连总统的儿子都不能幸免,大学毕业就是失业!
2017年6月5日,安徽六安金安区毛坦厂镇,素有“亚洲最大高考工厂”之称的毛坦厂中学再度迎来传统的“送考节”。警车开道,万人空巷,多少草根家庭的未来与前程,寄希望于学子的高考一搏。以下图片同一主题,不另说明。
看完报,我幼小的小心脏着实被吓住了:资本主义太可怕了!考上大学竟然不分配工作?那岂不是要饿死?然后庆幸自己生在中国,每个人都不会失业,每个人都有单位,就像每个小伙伴都有家一样正常。连农民伯伯都有生产队、都有一块地啊。
庆幸自己的同时,我也深深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小伙伴们“蓝瘦、香菇”,忧伤得吃不下饭。
而我那时根本无从知道:比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更可怕的是:阶层被钉死、职业被固化,人的一生,在他出生时基本就已被定型。
农民的孩子,永远只是能是农民,捆绑在一亩三分地上,最理想的是:能学一门手艺,做个匠人。工人老大哥的子女们好一些,可以顶替父母的工作(顶职),或者招工,虽无法进入上升的通道,但铁饭碗还是杠杠的,再不济,还有知青商店门市部、三产公司可以安排就业。更往上的,可以提干、入党、上大学,可以出国洋插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乡的小镇上有个三流的国营造纸厂,那是全镇少年和青年们最羡慕的地方——
被招工进厂的人,每天昂首挺胸穿着工作服上下班,发的副食品吃不完,工厂还有食堂,有开水房,有篮球场,有看电视的娱乐厅(我少年时N多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就是蹭在那里看完的),公共澡堂也不用花钱,每周都要放映露天电影,财大气粗,向全镇人民施恩开放,我们欢欣雀跃,早早拿上小板凳去占位子。
这么个三流国营小厂,当时在我们心中,其高大上的地位,绝对不亚于现在的中移动、中石油、中海油!它应该就是当时很多小伙伴们奋斗的终极目标了。
初中时有位比我高一级的李姓女生,学习很差,没关系,因为在这家纸厂当工人的父亲早早许诺让她接自己的班,于是她进了这家厂的食堂当炊事员,还找了个税务局的男朋友,回学校时那个骄傲!——可前提是:你得有个当工人的爹。
我工作后,听单位一退休的冯姓老记者侃大山,他多年前是专跑山西大寨这条线的,向我们聊起他亲历的一件轶事——
大寨原党支部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中国代表团访问美国,回国后开大会做报告,向大家谈访美感想,陈永贵说:美国那国家,真是奇怪得很!州长,这么大的干部,竟然没把自己的婆姨安排个工作!(作者注:山西话婆姨即老婆。)
老记者聊起这事,大家都哄堂大笑。可是,陈副总理执政的年代,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个笑话。很正常呀:血统论世袭制一统天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直到今天,这个概念依然顽强在存在于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地方,2014年大庆油田职工还集体抗议油田不再对子女包工作包分配。
N年前,万千青年最想上的大学,别说停止招生近十年,仅是严格的政审,就让无数青年才俊的人生之梦破碎。
而现在,高考,给予了每位少年的人生最大的一次不看爹、不看脸的公平竞争机会。
不止一次听人说起过原北大校长丁石孙的一件往事:1988年高考前,开国最大的V的儿媳找到丁校长,说:我家两代人都在北大工作或学习过(第一代当过北大图书管理员),希望第三代也能继续到北大读书。丁校长回答:我们非常欢迎这位同学报考北大——丁校长的重点是“报考”两字。这位同学最终因分数相差较大而未被北大录取。(老编注:后来走后门成了人大校友,现在已经官拜少将。)
学子们的圈子里多年流传着这个故事,让人们长久地感动:在人们感叹世道的不公之时,依然还有很多像丁石孙先生这样的有良知者,努力为中国的少年们创造一片公平公正的天空。
所以,奔跑吧,少年!加油吧,少年!借用网络上的一句话:高考不是人生必过的桥,却省了你赤足过河的苦。
走过了桥、趟过了河,即便人生路上再次掉了队,还有人大校友们这样有温暖、有担当、神一般的存在。当你一无所有,至少还有人大校友。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风来无声号”,本号获许推送。图片来自网络)
聚焦伍继红
人大新三届故事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