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明:我印象中的王小波丨廿年不忘

2017-04-10 新三届

        老编注:4月11日,是思想家、作家王小波去世20周年。本号征得李银河许可,陆续选发王小波的几篇旧文;同时将推出王小波的同学、亲友的一组文章,以纪念这位新三届学子中的杰出一员。


        本期作者:

        钟明,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毕业数年后移居加拿大、美国。目前在美东地区从事留学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小留学生们在美国就学、升学指导和监护管理。


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全集。


        作者的话:

        1997年4月11日,是个非常残酷的日子。这一天,一位杰出的中年作家悴然离世,他就是王小波。 当人大同学李悦来电话告知我小波去世消息后,心中非常震惊,绝对不敢相信,这怎么会呢?小波还不到45岁呢!我又给其他同学打电话确证此事,他真的就这样悄然离去,成为我们班同学中第一个走的人……


        那几天,我的心情十分压抑。应加拿大《中华导报》主编亦夫之邀,我写了一篇文章,悼念我的四年同窗王小波。


        王小波的追悼会我未能前往,当时小儿子才出生四个月,也就没有回国。所有在京的同学们都去了追悼会,还给我寄来了照片。


        13年前,王小波夫人李银河来耶鲁大学做有关中国同性恋的讲座,我去了,还与李银河合影留念……


        时隔20年,往事如烟,小波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为纪念王小波20周年祭日,在此重登旧文,悼念我们班的同学王小波。


本文作者与李银河在耶鲁大学。


我印象中的王小波

 

        惊悉作家王小波在京猝然去世,不禁使我为这位才华横溢,壮志未酬的老同学深感遗憾与悲哀!


        十几年未见,不知人到中年的王小波是什么样子?我问在美国的老同学,回答是“唉,大学时他是什么样儿,现在还是那老样子,一点儿没变!”回忆一下子拉回到了18年前。


        我们都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入学的78级大学生。当时,商品学专业首次招生,是中国人民大学这所培养干部的“大熔炉”里仅有的两个理科班之一,入学分数极高。班上30名同学,多是我们这样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三分之一是“老三届”(指1966、1967、1968届中学毕业生)返城老知青,经历复杂,阅历丰富,最大的比我大了一轮还多。


英语班结业照,后排右2王小波。


        王小波就属于大龄同学之一。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是高大憨厚,不修边幅。黑黑的长脸有着宽宽的前额,高高的发际。皮肤粗糙,八成是云南插队造成的。一双不大且无神的眼睛从不正眼盯着别人,让人觉得高深莫测,猜不透。


        最明显的是他那张嘴,厚厚的微发紫的大嘴唇向外翻着,平时极少当众讲话,开会时也是找个角落一坐,默默无语。一下课马上叼一支烟。冬天里,他总是裹着一件退色的军大衣,本来就不红润的大嘴唇更冻得发紫了。夏天,他也挺邋遢的,二十七八岁的人啦,总是赤着脚穿着大凉鞋,走起路来拖拖拉拉的。


        不过,听说他看过的书比谁都多。时间一久,班上的男生都挺服他的。他们自己凑钱买了满满三大架的书,包罗万象,除了高等数、理、化及商品学专业课外,他们还贪婪地如饥似渴地阅读、探讨、丰富自己的知识,一个个都变得深刻起来……


王小波(后排中)与大学同学。


        王小波与我们班的班长老郑以及刘晓阳都是合得来的“铁哥们儿”。我们读大三时,都一起选了食品商品学专业,30人的班缩成了17人的食品专业班。记得当时学酒类商品学时,有好几节品酒课。王小波和刘晓阳都好烟酒,我却是酒精过敏者,一沾酒就脸红,可考试时,每个人都得抿一口酒,说出八大名酒的类别、酒名来。我每一杯都几乎没动,他们却高兴地跟在我后面,等着一饮而尽我的杯中物。


  毕业实习时,我们班去天津住了一个月,先去新港,参观海关、商检局、粮油进出口公司等。记得我们一大帮一起去渤海湾踏浪、拣小贝壳、捞大螃蟹,晚上回招待所,全班一起架火煮大螃蟹吃,那份鲜美把一天的疲劳早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精彩的是饭后“侃大山”,听王小波讲故事。那时候武侠小说是禁书,没多少人看过。大家都挤在男生宿舍里,围着王小波。此时他与平时判若两人,像说书人一样,先慢条斯理地拉开序幕,然后绘声绘色、口若悬河地讲起来。

大学时期的王小波。


        没想到这位貌不惊人,老蔫似的老兄,竟是出口成章,倒背如流。说得口干舌燥时,就咽一口递过来的茶水,又吞云吐雾地大讲起来,嘴角上的吐沫都变得小白圈一层,不过伶牙俐齿、引人入胜,不少同学忙着递烟递水的,尽管烟雾熏得人直咳嗽,大家也坚持到夜深人静,一直到王小波说“且听下回分解”,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实习二十多天,天天晚上如此,王小波真成了班上最受欢迎的人。我那时才懂得什么叫“大智若愚”、“怀才不露”。毕业后,王小波和老班长都留校任教。直到两年前从老班长的来信中得知,他已辞去了“铁饭碗”,做了自由撰稿人,用自编的电脑软件“爬格子”,与其说是弃理从文,不如说他文理兼通更贴切。


        他终于做了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写了别人不敢写也不会写的东西,我行我素,没有媚骨,从不阿谀奉承,乃当今文坛奇才也,可说是我们大学同学的骄傲!


        可惜,他平时太不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了。一定是写作起来不管不顾的那种人。他的英年早逝的确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大损失!



        (原载1997年4月加拿大《中华导报》,被收录《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一书。本号获许可推送,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廿年不忘:纪念王小波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上篇)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下篇)

刘继杰:留得文字在人间

王小平:王小波结婚记

李大兴:回忆早年的王小波

王小波:撒癔症比过正常生活快乐一些

王小波: 当我打破沉默,有如丧失童贞

王小波: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

王小波:一只猪的生活主题就是长肉


一九五七祭

尹俊骅:父亲的右派档案

张海惠:花溪水赤城山——怀念父亲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邓晓芒:这就是我的母亲

张辑哲:堂吉诃德式的青年

潘虹:父亲的自杀让我超越痛苦


最新阅读:

龚湘伟:留学的孩子你好吗?

蒋国辉:我的导师李锡胤先生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邓天雄:我们寝室的大哥周大汉

浙君子:八达岭看不到的长城大片

杨劲桦:拜谒瞿秋白墓的神思

袁晞:从失去的生命看一个国家的尊严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周其仁:香港土地暗税举世无双

周其仁:垄断性国企的高利润

影响我国经济竞争力

魏杰:2017年中国经济主要思路

侯杰:邻居老顾与邻里左右纷争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陈原:从热播电视剧看社会风向标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高初建:美丽的乌兰巴托之夜

何砚平:走马观花说西藏

陈小鹰:瘸腿走马代

李培禹:胡同没了人还在

刘建生:沙特国王走了

以色列总理老内又来了

刘建生:五套《毛选》打江山的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

王宝泰:我和阿根廷小姐的近距离接触

姚恒瓈:鼓浪屿,真不知该如何认识你

惊人发现:四环素美女颜值担当?

何裕民大夫:五个生与死的故事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新三届公众号推广交流

微信号:james_gz7

合作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