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丨秋子:我看《风筝》
原题
我看《风筝》
听说网络上有《风筝》51集完整版,但没有找到,只看到了46集审查通过版。不清楚被删减的是一些什么不适合普通民众观看和了解的内容。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觉得这46集也已经能够让人感慨万千了。
关于军统和中统的一些史实,网络上有人撰文指出,军统、中统并非电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喧哗招摇,嚣张血腥,动辄在大街上当众杀人,好像土匪打劫一般,闹得尽人皆知。军统、中统都是秘密工作,要求低调行事、隐蔽身份,工作内容只有上线、下线和自己知道,上不告知父母、下不告知妻子儿女,等等。
这其实和共产党的隐蔽战线是一回事,应该说,对于一切从事秘密工作的“地下”人员和打入敌方内部的谍报人员,低调隐秘守口如瓶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军统、中统的历史,不甚了解,这里还是谈谈观看电视剧的一点感悟吧。
一、关于信仰
《风筝》作为一部和政治(政党政权之争)紧密相关的电视剧,没有特别地进行政治倾向引导,突破了许多禁区,做到了努力还原历史真实,以影视剧特有的连续画面和人物对白提供情节、细节,向观众叙述故事,为观众的感受和想象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所以对电视剧的评价也出现了尖锐的对立。
这部电视剧,抛开播出后的产生的反响和达到的真实效果,仅从编导的初衷来看,毋庸置疑是为了讴歌战斗在隐蔽战线为信仰献身的共产党人,这一点编导还在电视剧的结尾处作了特别突出的处理,片中展示了那些罹难于各种情况的中共著名谍报人员照片。属于中共隐蔽战线的特工,有许多著名人士,比如进入“后30年”慢慢为公众所知的阎宝航、潘汉年、陈修良、沙文汉、张露萍、关露,等等;此外还有千千万万不为人知的“地下工作者”,以各种方式在敌人心脏里开展斗争,为中共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披露他们那段特殊经历以及那段特殊经历带给他们的不幸后半生的文章或影视作品,已经不少,而且,公众通过各种渠道对这些人物的生平,经历和遭遇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很多以往被封锁的秘密通过网络流传公开,民众渐渐知晓,那些侥幸活下来的隐蔽战线的共产党人,有的在刚刚建政不久就被关进了他们自己出生入死换来的那个理想社会的专政机构;有的在一次次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中,按照毛泽东关于处理南京地下党的十六字方针:“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被一步步消化淘汰了。
有资料披露:1949年,四川有中共地下党员一万八千人,到1968年文革期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县团级地下党员被打成右派和反党分子,沦落为贱民,被送往劳改劳教的十之七八被整死饿死或病死,差不多被消化淘汰殆尽。1949年以后,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知识分子出身的地下党员,均未能逃脱“十六字方针”圈定的命运(只有个别幸运者例外),他们只拥有了通过自己浴血奋战换来的血泪人生。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作过这样的美好预期:“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赢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可是,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奋战于隐蔽战线这一部分视死如归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打碎了旧社会的锁链,而他们赢得的非但不是整个世界,就连他们用生命坚守的那个信仰——为了建立一个平等自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国家——所包含的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也和他们没有一星半点的关系。他们赢得的是一条更牢固更沉重的新锁链,这条锁链把他们后半生锁在了无边的屈辱里。他们一个跟头跌入曾经被他们打到的那个阶级队伍中,从此深陷于贱民群体,这个事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嘲讽和黑色幽默。
电视剧的结尾,主角郑耀先终于实现了他唯一的愿望:满含热泪向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神圣旗帜致敬。联想到在这面旗帜下饱尝各种苦难的千千万万郑耀先们,不知道他们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个画面,会不会热泪盈眶回眸一笑同时认定青春无悔呢?
全剧剧终字幕
说到信仰,不能不提提剧中另一主角韩冰。按照传统的定位,她是一个反派人物,而韩冰却走出了意识形态框架下反派人物特有的阴影,给观众带来了颠覆性的感受。
如果说信仰坚定是和道德高尚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电视剧让我们看到的,是国民党的特工们更胜共产党人一筹。他们不但致死不放弃自己的信仰,还在具有坚定信仰的同时保持了人性中最能催人泪下的仁义和善良。
国民党潜伏特务“影子”韩冰,在几十年的潜伏生涯中,不论是叱咤风云的年代,还是沦为囚徒的岁月,她都矢志不移坚守了自己的信仰。如果用坚定忠贞来定义他们的政治品格,韩冰远胜于郑耀先。从时间上来看,郑耀先在军统内部的潜伏期限远远比不上韩冰在中共内部的潜伏期限;从手段上来看,军统只用对同志的审讯和执行死刑来检验郑耀先的真伪,中共自延安整风以来却是长期对治下的所有人洗脑;从组织联系来看,韩冰被收监以后就基本成了一颗无人过问的死子,郑耀先虽然未被公开认可,却时不时可以受到组织的召唤和启用。
1949以后,尽管郑耀先的身份没有(或没有公开)被承认,但他自己内心十分清楚,他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信仰的主义和外部意识形态环境没有冲突,不需要依靠内力抵御来自外部的洗脑。
韩冰不一样,她长达几十年以一个中共党员的身份活着,一段时期内还身居共产党的重要岗位,她不但必须接受来自组织的各种政治思想教育(意识形态,思想控制特色),还必须让自己一言一行完全符合她的共产党员干部身份,否则即使上级没有追究,她也难逃群众雪亮的眼睛(群众专政,人身控制特色)。然而,她却成功抵御了几十年的外部教育的洗脑和内心认同的洗脑,至始至终是一个坚定地忠诚于党国和三民主义的国民党人,虽然她一度因为成为死子想放弃——选择过普通人的生活,但那也只是放弃身份而非放弃信仰,否则,后来对她的唤醒也不能成为事实。
寒冰和郑耀先一起经历了收监、劳改、大饥荒、批斗,遭受各种形式的人格侮辱,风风雨雨十数年后,她对自己的疑似对手“风筝”产生了感情,再之后,他们几乎同时破解了对方的真实身份。面对这个困局,韩冰既不能接受对方是共产党,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信仰,所以冷静沉着地选择了死亡,了断了她的爱情和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当然,从剧情的演绎来看,韩冰的自杀似乎是郑耀先放了她一马,但剧情也同样显示,事实上韩冰已经知道自己暴露了,她完全可以选择在郑耀先到来之前自杀,但她没有这样做。她在坚守自己信仰的同时,也坚守了情和义。
韩冰潜伏几十年,从吃尽苦头到从容赴死,就算以共产党人的标准来衡量,除了信仰的内容不同,还有什么别的不同吗。
二、关于人性
不论编导的初心指向是什么,电视剧里让人泪目乃至泪涌如泉的,并非共产党特工为了信仰英勇就义;亦非郑耀先为了坚守信仰历经苦难痴心不改,和他的高风亮节——走到生命尽头的最后愿望不是要求组织照顾儿孙,而是只想看一看他为之奋斗终生那面旗帜冉冉上升。虽然,剧中也极尽渲染,共产党人的牺牲也的确壮烈(比如老陆),但是,这些渲染,这些表现手段,均没有跳出(至少目前还无法跳出)几十年意识形态宣传的框架,不过是增加了一些更加血腥的场景。
可如今的观众不再是几十年前只为信仰狂热的观众。这就使得共产党人献身的方式和当下普通民众的情感方式距离过于遥远,远到犹如神一样的高而空,特别是郑耀先为了信仰而完全放弃对至亲骨肉最起码的关爱和照顾,这些行为举措对于依旧是人的共产党员来说,就失去了血和肉,致使他们的形象太为单薄,观众无法为之动容。
这部电视剧没有丑化国民党和国民党的特工,很多还原历史真实的细节,成了这部电视剧带给观众最多感动的部分(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人都表示:哭得不能自已)。以前,关于国共之争这段历史的各种作品,国民党特务——无论军统还是中统——基本都会被描绘成嗜血魔鬼,而在《风筝》中,除了残酷斗争的一面,还有另一面直接击了中观众内心深处对人性善良的那一份期待。
剧中令人潸然泪下的几个情节,是林桃、赵简之、宋孝安和宫庶之死,他们死亡的环境和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对死亡坚定不移的选择,无一例外都属义薄云天,充分地展现了人性之中最美丽的那一片底色。
林桃的自杀动因剧中并未作更多详细交代,感觉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她发现了郑耀先共产党的真实身份,自觉不能够继续和一个共党分子在一起生活,她选择了了断生命来坚守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是在当时那种抓捕特务极其紧张的氛围中,郑耀先作为军统特务的身份疑似暴露,她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已掩藏不住,她不能让所爱之人——一个假国民党特务,和一个真国民党特务继续在一起而受到自己的牵连,这是为了爱情。在林桃这里,信仰是具有人性的信仰,情感是包含信仰的情感,极其饱满。
赵简之是军统中对六哥郑耀先最忠心耿耿的手下之一。剧中有一个情节特别凸显赵简之对六哥的忠诚。郑耀先被中统设计利用中共地下党行动队打伤,出于愤怒,赵简之大肆屠杀中共地下党员。党派之争血染沙场,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本属常态,但赵简之屠杀中共地下党对中共来说便是血债累累,而对军统六哥来说却是有情有义有担当。当他发现徐百川叛变出卖六哥,在监狱里大骂徐百川。网络上显示播出的电视剧有一个被删掉的情节,赵简之在狱中大骂徐百川之后,高唱军统歌曲,听者为之动容。赵简之撞墙自尽,他毅然决然自杀身亡,为的是保护六哥和坚守自己的信仰。
宋孝安是在出逃过程中发现郑耀先的。作为诱饵的郑耀先因为两个孩子的缠绕,恰恰没有发现宋孝安。此时,宋孝安出现并不是要杀人放火或以别的什么方式破坏中共的新生政权,他不过是选择了放弃潜伏回台湾为老母亲养老送终,践行中华民族这个最基本的美德。偏偏,他发现了六哥,且以为六哥身陷险境,为掩护六哥,他毅然放弃了已经基本成功的全身而退。当他为六哥舍生取义死不足惜的时候,却不知道这个局恰恰是六哥布下的,而且六哥所以出现,就是亲自担任抓捕他的诱饵。
在得到关于宋孝安出逃的情报后,郑耀先详细跟关门弟子马小五分析了情报,并以他对宋孝安秉性的了解制定了抓捕计划。他告知马小五“以我为目标,攻其必救”,充分说明郑耀先对宋孝安人品的了解,知道宋孝安会将他的生死安危置于自身之上,他要充分利用宋孝安这份高义薄云的情谊。宋孝安到死也不知真情,他还满怀感激:“上天待我不薄,让我在临死之前见了六哥一眼”。网络上说,但凡看到这个场面的朋友们,无不感动落泪。
在这里,应该感谢编导,他们冲破了意识形态的框架束缚,让无数观众看到了他们以前基本见不到的真实感人的国民党特工。
宫庶是编导着墨较多的人物,也是一个极其丰满的人物。他聪明睿智,有勇有谋,如果不是郑耀先再次亲自出马诱捕,宫庶基本不可能落网。其实,郑耀先之所以能够成功诱捕宫庶,也不过是利用了宫庶对他的忠诚。宫庶完全熟悉郑耀先的套路,在被郑耀先抓捕的时候,以他的身手,即便不能逃出生天,也完全可以拼个鱼死网破、打个两败俱伤,就算死也拉上郑耀先做垫背的。可是宫庶选择了放下武器束手就擒。
就在他放下武器的那一刻,我相信,观众所有的情感都指向了失声痛哭,所有的泪水都流成了潺潺小溪!是何等的兄弟之情才可能让他放弃抵抗,轻而易举地让曾经最敬仰的那个人把自己变成手下败将和囚徒;是怎样的袍泽之谊才可能让一个人在死亡来临的时候放弃自卫,成全已经是对手的那个曾经的兄弟。
他在狱中一言不发,没有只言片语的招供,对自己的信仰矢志不移;他忠实于感情,对延娥情深义重;他不滥杀无辜,在举报他们的村子里并没大开杀戒,劫持公交车逃亡时也放走了所有乘客,只留下司机、售票员和一名军人。抛开意识形态的桎梏,宫庶如云中白鹤,是一个高情远致有血性也有仁义的男儿。
几个军统特务的死亡,是这部电视剧最大的亮点和观众的泪点,如果不是编导有意所为,也是编导实事求是地展开历史画卷的必然结果。就像一个网络帖子所说,如果拍的不真,没人看;如果拍的太真,通不过审查。还好,作为观众,我看到了从严格的审查中漏出的这部分让人泪如雨下的“真”。郑耀先的手下全都是如此忠心耿耿,他们不知道,他们舍命保护的六哥是真正的和他们势不两立的中共党员。
在宮庶无比惊讶地得知六哥的真实身份时,以他的身手和郑耀先身体因长期监禁折磨大不如从前的现状,是有机会作其它选择的,他放弃了。他的眼神从惊讶到失望再到绝望,他不敢相信六哥不是他们的六哥,也不愿相信六哥不是他们的六哥,而他却又不能不相信眼前的六哥确实是他们以前的那位六哥,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忍拉六哥做自己的陪葬。
如此的纠结和撕裂,恐怕是宮庶最后的心态。从这个角度看,赵简之和崔孝安还算幸运,他们至死忠于的是他们心目中那位六哥。善良仁义和袍泽情谊,把他们送上了黄泉不归路。
三、关于心理
郑耀先是这部电视剧讴歌颂扬的主角,他一生历经苦难痴心不改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他慷慨陈辞“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义不能绝。这个义,就是信仰”。按他自己的阐释,他的一生是为信念而奋斗的一生,是为“组织”而活着的一生。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郑耀先呢?反观郑耀先的一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其实是一个在心理上有大疾患的人。一直到他临终躺在医院之前,他都生活在假面人生之中,在国民党内潜伏是这样,建政后为了破获国民党潜伏组织,还是这样。
如果说他潜伏军统,是为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必须;如果说建政后一段时期内他继续潜伏,是为了破获国民党的潜伏特务组织和巩固政权的必须,那么,在影子的替身江某暴露被抓捕并自杀后,即便真正的影子没有抓到,郑耀先的继续“潜伏”也意义不大了。这时候,“影子”已经不能对新生政权构成什么更大威胁,剧中,她唯一的一次破坏,就是传递了马小五香港之行的情报,杀死了重要的归国科学家,还险些使马小五毙命于香港。之后,她长期身陷牢狱或劳改农场,窃取情报没有了任何可能性,她也成了一只断线的风筝。
特别是,宫庶死后,就算他带来的还有一个任务没被破获,但宫庶和与宫庶接头的潜伏国民党特工被一网打尽了,另一个任务也丧失了完成的可能性。虽然电视剧最后让韩冰和高君宝接上了头,完成了宫庶带来的第二个任务,还查出了风筝真相。但这个情节显然有些牵强附会。对于国民党来说,查出风筝真相也不过是隔年皇历,过期失效了。
在这种情况下,郑耀先完全没有必要继续假扮被劳教人员,在一个小镇上延展他的悲情苦难。可是,郑耀先依然拒绝了组织给他安排的正常生活,一意孤行要做另一种人,继续生活在假面人生里。长期监禁和劳动改造,他任人践踏,没有尊严,卑微如尘埃,在文革中几乎被折磨致死(姑且不论文革中他流落到青海的经历传奇到基本不具可信度的问题——因为文革成为禁区,很多涉及文革的作品就有了神话和传奇的空间)。
他为什么如此坚持自觉自愿戴着假面具生活一辈子?作为一个人,郑耀先没有亲人:他的妻子几乎没有真正得到过他的关爱和呵护,他的女儿也因他坚持为信仰牺牲个人的一切被弃之不顾,他唯一付出过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给予了亲人一样关怀的是韩冰,大饥荒时期他忍饥挨饿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救了奄奄一息的她,韩冰却是他的敌人。
郑耀先没有朋友:最可信任的单线联系人牺牲了,在军统中,他为了信仰不得不杀害自己的同志,招致自己同志的憎恨;建政后,他为了信仰一次次诱捕自己生死之交的兄弟,他周围能够让他的情感和精神有所寄托的人都远远地离去了,作为一个人,他活下去的理由丧失殆尽,他只能选择为信仰而活。
而为信仰活着,他就只能生活于假面具之下。因为,只有在假面人生中,信仰的力量才会非常强大,成为他活着的最有力支撑。倘若跨入普通人的生活,原先被分裂的两个他——肉体的和灵魂的——就会合二为一,而回复原状的他只能和普罗大众一样每天上班下班油盐柴米平淡度日,从此不能感受内心信仰的强大力量。
这种失去内心支撑的漫漫岁月,形单影只的他不但不能接受,还可能会陷入崩溃。假面人生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和唯一支撑。因此,郑耀先宁可选择或者说是只能选择假面人生,无论奢华,无论苦难。对于他来说,在那些生活里面活着的都不是真实的他,真实的他是在假面具之下与假面具有着云泥之别的为信仰奋斗着的特殊人物。
事实上,那个让郑耀先“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豪气冲天的信仰,最初之所以成为他的信仰,应该和所有选择这个信仰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一样,相信这个信仰是对人民的承诺——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富裕幸福的美好社会。可是,他分明看到,建政之后承诺并未兑现,相反,在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中,人民的苦难接踵而至,从大跃进到文革,人民的生活是每况愈下
郑耀先本人因收监劳改,长期过着炼狱般生活,他和广大民众一起历经了所有不该历经的苦难,像他这样一个有过人智慧,有超强记忆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人,莫非看不到他流血流汗为之奋斗几乎付出生命代价的信仰,此时此刻几乎没有剩下什么可以骄傲地向人民展示的内容了?此时此刻,郑耀先依然坚守的信仰,其实只剩下了把对手赶尽杀绝这个唯一且无比苍白的内容。他的坚守,和“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已经扯不上关系了,不过是他活下去寻求的一个支撑而已。
比较起来,郑耀先这个人物还不如柳云龙在暗算中塑造的那个中共特工。那个特工在看起来几乎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运用智慧和牺牲自己生命的方式把情报传递出去了。没有口号没有誓言,只是默默地完成了一个特工应该完成的任务,这比把信仰当成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变成口号挂在嘴上,要感人得多。
因此,尽管电视剧把郑耀先这个共产党员作为具有坚定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的英雄来讴歌颂扬,我们得到的结论却只能是,作为一名特工,郑耀先或许具有可圈可点的潜质和能力;作为一个坚守信仰死而后已的楷模,在那些耀眼的光芒之下,郑耀先其实是一个有重大心理疾患的典型人物。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剧照选自网络
芳华岁月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