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 基于Kummell病理过程的5个阶梯式手术方案
作者:王强 宜兴市人民医院
编辑:杜长志 南京鼓楼医院
✒️📖
Kummell 病属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特殊类型,该病保守治疗往往无效,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不仅要固定骨折塌陷的椎体,还要恢复塌陷椎体的高度,重建脊柱矢状面的平衡,维持脊柱正常的生物力学状态。
目前,关于Kummell病的手术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究竟哪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更具优势目前仍不清楚。
本视频中,来自江苏大学附属宜兴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的王强教授,提出了基于Kummell病的病理过程的5个不同的阶梯式手术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扫码观看完整视频
▽
如果不方便观看视频
也可以直接阅读下面文字版的重点内容哦
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MRI T2加权相上表现为有限高信号和弥漫性低信号的患者,容易出现骨不连或骨不愈合,因此该类患者需要更积极的治疗。
01.
基于Kummell病的病理分期
提出5级的阶梯式治疗方案
一期:病理为椎体骨折部位缺血性坏死节段,行PVP或PKP治疗;
二期:病理为骨质部位骨质吸收、局部真空征和椎体内假关节形成,行PKP+刮匙技术治疗;
三期:病理为骨折椎体进一步塌陷,椎体内假关节形成伴轻度后凸畸形,行PKP+刮匙技术或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联合PKP治疗;
四期:病理为骨折椎体塌陷后除椎体内假关节形成外,椎体后上缘骨块突入椎管,后凸形成加重继发椎管狭窄、神经功能损害等,行后路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PKP治疗;
五期:病理为椎体前中柱塌陷严重,不允许椎体内穿刺,后凸畸形角度较大,难以复位或短节段后路内固定存在矫形能力不足,行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或四级截骨+长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
基于该治疗原则,5组患者术后均得到有效随访。所有病例术前、术后3天、3个月VAS评分结果显著改善。各组病例术后后凸畸形矫正率、椎体高度纠正率均显著改善。
02.
病例分享
典型病例1:女,72岁,腰背痛反复发作5个月,体格检查示腰背部多个节段棘突叩痛,双下肢肌力正常,骨密度T值为-3.0。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T12椎体压缩性改变,特别是上终板塌陷,终板下出现真空样裂隙,假关节形成,椎体内裂隙边缘骨硬化带。术中精确穿刺、刮匙器切割硬化带,使骨水泥突破硬化带与松质骨充分充盈。术后患者腰背痛缓解、椎体骨水泥位置保持良好,同时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
典型病例2:女,68岁,腰痛反复发作3个月,体格检查示L4、L5棘突叩痛,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骨密度T值为-2.8。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L3椎体下终板塌陷、L4椎体上终板下线状骨折线。L3行单纯PKP治疗,L4行PKP+刮匙技术治疗,精确切割硬化带,使得骨水泥深入切割后的缝隙形成突起,固定牢靠。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同时常规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典型病例3:女,78岁,腰背痛反复发作、活动受限7个月,加重1周。体格检查示腰背部多个节段棘突叩痛,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骨密度T值为-3.2。术前X线片显示胸腰椎多发椎体压缩性改变、局部后凸24°,骨质疏松。CT显示L1压缩性椎体骨折,骨折线张开呈裂隙样改变,椎体内多出骨硬化带。MRI提示T12、L4椎体新鲜骨折,L1、L3骨折不愈合。术中采取C臂透视下硬化骨切割、椎弓根骨水泥锚定技术。术后CT可见骨水泥充盈满意,患者症状缓解。
典型病例4:女,66岁,反复腰背痛5个月伴双下肢乏力,排尿困难。体格检查示L1棘突叩痛明显,腰部活动受限,双下肢肌力减退,病理征阴性,骨密度T值为-3.3。术前X片示L1骨折,CT和MRI可见L1椎体裂隙征,上终板塌陷,椎管受压,节段性后凸畸形。行病椎经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和内固定,椎管有效减压,后凸纠正,骨水泥强化等治疗,术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
03.
Kummell病的PKP手术技巧
(精准PKP)
(1)精准穿刺;
(2)切割裂隙硬化带;
(3)让骨水泥渗入切割处连接分离的骨折块,结束前在椎弓根内留骨水泥柱作为锚定;
(4)术前需要通过影像学分析裂隙的部位和走向,预定准确的穿刺点、穿刺方向和套管的到达部位,确保切割刮匙能够切开硬化带,预判骨水泥的注入量。
总结
Kummell病的治疗应按照其病理过程于其不同阶段采取合理的手术治疗,行PVP或PKP治疗时,应做到精准穿刺,配合刮匙技术,突破椎体内硬化带,辅以椎弓根锚定技术,有助于骨水泥和椎体内骨折端的紧密结合,防止发生不连接,同时术后需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
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宝贵的见解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