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化、驱动型和创新性竞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霍 楷,张立志 计算机教育 2019-04-26

1 竞赛育人模式的研究背景

1.1 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建立高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要求以创新为核心,使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教育习惯。《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竞赛育人教育模式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开展特色化教学。

1.2 高校设计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设计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全国几大艺术类院校的基础上纷纷成立、遍地开花;但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艺术类专业中,由于师资队伍来源与结构的限制,大多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趋同,特色尚不明显。竞赛育人模式就是通过设计竞赛驱动教学,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科学化、驱动型、创新性和危机感在教学过程中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和教学实效,充分挖掘综合性大学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类专业丰富的艺术气息,研究科艺结合的特色化设计教育模式。


2 竞赛育人模式简述——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

2.1 计算机设计大赛历程及状况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始创于2008年,已经成功举办10届。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个教指委主办,每年举办一次。决赛时间在当年7月20日前后开始,直至8月下旬结束,其组织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参与程度深、受益学生数多、地位及重要性显著。2017年(第10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报名作品总数约13 000件,参与学生达数万人,985高校和211高校参与学生数过半,超过500所高校参赛,决赛分为10类、9场次、8院校、7地区,入围全国总决赛作品2 870件,成为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界极具声誉的顶级赛事。

2.2 以竞赛为载体的育人模式

以竞赛为载体的科学化、驱动型、创新性和危机感设计教育模式,重点围绕竞赛育人的科学化、驱动型、创新性3个关键词展开。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竞赛为例,重点展开创作指导,以推动设计教学和提高育人水平为主要内容。以国内外各类竞赛为载体,以参加国内外各类设计竞赛与赛后总结经验循环增效为驱动,以设计创新为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以危机感教育为驱动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人才为目标,以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指导作品创作和论文撰写为实践教学内容,以国内外各类大赛获奖数量和获奖质量为检验标准和学生的成果幸福指数,探索竞赛科学化、驱动型、创新性设计竞赛育人模式,建立以竞赛为载体的品牌化、特色化创新设计平台,如图1所示[1]

3 学校竞赛育人的保障政策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设计竞赛,并给于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2010年出台《东北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学科竞赛是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优秀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学校专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和服务。由此可见,学校对各类竞赛的组织是非常深入化和系统化的。其中,《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学校对获奖学生给予奖金和政策奖励,明细见表1。

另外,《办法》规定了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政策,指导教师需制订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团队开展日常竞赛培训和竞赛现场指导工作;同时对教师指导竞赛给予认可和奖励,按国家级竞赛8学时/天认定,认定标准为20元/学时。教师指导学生获国家一等奖及以上转化为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国家二等奖转化为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对教师指导学生获奖成果给予学校教学成果奖的认定。学校年终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指导教师给予学时奖励及配套奖金,见表2。

学校规定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名称与级别,对在国际、国内、业内有权威影响力的竞赛,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奖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即为学校认定的国家级竞赛,在参赛组织、指导、协调等工作中给予优先支持和奖励。多年来,在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形成了良好的竞赛组织与指导氛围,形成一整套完善竞赛的系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受益人数多。几年来,东北大学竞赛工作室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22项、二等奖23余项,获奖学生超过百余人,获奖学生撰写和发表竞赛相关论文数十篇;基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而保研的学生数十人,分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大学等攻读硕士研究生,另有多位获得一等奖的学生赴韩国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


4 竞赛育人模式流程

4.1 赛前准备

学校在组织和参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组织体系,成立了创意设计创新团队,专门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每年的11月开展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东北大学宣讲会。首先,组织获奖学生将东北大学本年度一等奖作品按照国赛答辩流程在宣讲会上重新展示一次,为下一年度学生组队创作参赛树立标杆;其次,讲解校赛、省赛、国赛各阶段的创作流程;第三,剖析大赛主题,讲授参赛规则;最后,重点讲授国赛答辩技巧和一等奖作品质量标准。要求学生科学化分组,实现竞赛育人的科学化,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学科和专业交叉,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往届获奖学生组队带领低年级学生参赛,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传承下来;鼓励学生组内做好分工,发挥成员优势;鼓励学生广泛调研做好铺垫和计划,将作品做实做细。在宣讲会期间,会吸引沈阳高校众多师生前来聆听和分享参赛经验,将东北大学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方面的成果惠及兄弟院校广大师生[2]

4.2 竞赛指导

自2011年开始,创意设计创新团队陆续组建了竞赛团队QQ和微信大群,每组学生又分别建立QQ和微信小组群,将竞赛的共性问题、通知通告和组织工作在大群里发布,对各组具体问题分别在每组小群里具体分析和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秒回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将解决问题和创作效率提升到最大化。除了线上指导外,指导教师在工作室进行现场指导、沟通和修改,将线上线下指导方式结合起来,灵活开展竞赛指导工作。

4.3 答辩演练

省赛与国赛答辩前,指导教师分别按照国赛要求,组织学生严格、正规地开展答辩演练,模拟评委提出各类问题,锻炼学生做充分、完整、深入和精准的回答,以便在答辩现场让学生充分发挥最佳状态。通过省赛和国赛前的多次答辩演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的艺术性把握能力以及锻炼优雅大方的行为举止,以最佳的答辩状态展示东北大学学子的精神风貌。

4.4 带队参赛

国赛期间,学校要求指导教师或专门带队教师带领学生赴国赛现场,以便应对答辩前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要求每组学生务必参加大赛的全部流程,包括与评委的见面会、开幕式、在等候区候场做答辩准备、参加优秀作品点评、闭幕式等所有环节;尤其要求学生参加优秀作品点评,把握难得的交流与学习机会,让学生开阔视野和增长知识,这也是大赛的初衷。

4.5 赛后经验总结

赛后,更需要凝练特色、总结经验、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竞赛育人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不断沉淀和吸收竞赛优秀经验,再形成实践教学的理论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环增效、持久发挥影响力的竞赛育人模式。首先,不断完善鼓励型的实践教学制度、措施和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参与竞赛育人的团队中,让更多学生受益,让竞赛成果更加饱满和充实;其次,赛后立即开展研讨会和论坛会,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更多优秀的竞赛指导经验、创作体会和心得、参赛流程经验形成理论总结,撰写更多的论文并发表;第三,在指导竞赛实践教学和专门开设“设计创新与竞赛”课程的基础上,梳理竞赛经验、整理获奖作品、分析竞赛特征,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性和实际价值的高标准质量教材出版,一方面保障竞赛教学的规范化,另一方面让经验和成果得到延续和推广,使竞赛经验推广和传播最大化,使受益人群最大化;最后,组织教师申报相关教学改革立项和教学成果奖,将教学成果最大化地应用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近几年,团队指导学生获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4项,二等奖23项;“基于竞赛创新驱动型的国际化、竞争式和危机感设计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基于创新平台竞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全国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并结题。


5 竞赛育人模式展望

5.1 高质量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

在竞赛指导中,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决定着学生作品的质量和竞赛的成果。竞赛育人模式需要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扩充和吸收有实力的优势教师资源,定期邀请专家讲学,要求教师定期参加业内讲座、颁奖会、论坛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增长阅历和视野,提升教师水平和能力,将指导能力提升至新高度,保障竞赛驱动的设计实践教学高标准和高水平;加强和扩大指导教师队伍,组建导师组,做好导师之间的传帮带工作;扩大学生参赛规模,加强各类设计竞赛的宣传、推广、组织、指导和投递工作,在学生和指导教师精力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参与业内的每一项比赛,持久推动竞赛育人效果的循环增效,促使竞赛育人效果最大化、竞赛成果最大化。

5.2 树立创新驱动的竞赛育人品牌

目前,学校创意设计创新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权威设计赛事,在作品创作、过程指导、质量把控、答辩技巧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通过竞赛育人模式每年指导学生获国内外各类设计奖项超过200项,近几年指导学生获奖超过1 000项;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指导学生获东北大学史上首个一等奖,指导大学生获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的数量为全国之首;指导数百学生作品入选韩国国际数码展、纽约国际设计展、秘鲁国际海报展、厄瓜多尔国际海报展、乌克兰国际生态海报3年展、斯洛伐克户外海报展、意大利A’设计奖、中韩国际大学生设计作品交流展、中国&秘鲁国际设计专题展、A9亚洲国际海报设计展、中国台湾城市海报展、美国WLU国际设计展、亚洲平面设计3年展、日本东京周、北京国际设计周、墨西哥国际海报展等,获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中国设计年鉴、中国高校设计艺术大赛、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在业内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以竞赛为驱动的创新实践教学的开展,激励教学成果、扩充教改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树立了东北大学竞赛育人实践教学品牌。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交流的平台、互动的平台、分享的平台,更是学习的平台。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优秀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对提升学生专业和就业服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服务和学校人才培养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一流大学’设计竞赛创新示范中心育人模式研究”(JG18DB158);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竞赛育人模式的拔尖卓越创新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8-AFCEC-206);2018年东北大学本科实验、实践教改项目“基于竞赛育人模式的拔尖卓越创新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01250021301012*019)。

第一作者简介

霍楷,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创新人才培养, 283030868@qq.com。


参考文献:

[1] 霍楷. 创新平台设计与育人模式改革[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6(1): 26-30.

[2] 贾品第. 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参赛流程及启示[J]. 包装世界, 2017(11): 60-61.



(完)


更多精彩:

CNNIC最新报告数据出炉:逾8亿网民受益互联网高速发展

改变世界的十位算法大师

看完这8本算法好书,才算真正懂了 AI

注意!这些专业可能要被高校撤销了!

翻转课堂随堂评测新方法探索与实践

立意正、内容顺、质量精、心理硬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有感

2015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开发与设计类决赛获奖情况分析

精彩的赛事,成功的实践——写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十年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8期

哈佛计算机系学生的一天!

“新工科+人工智能时代”专业导论课怎么开?

高校科研人员注意!国务院这个文件要给你扩自主权、提经费、减审批!

中美高校本科计算机教育的差异与思考

【言十系列】新工科建设与系统能力培养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7期

张钹院士:走向真正的人工智能

关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建议与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言十系列】论新工科建设及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科的作用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6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5期

喜讯:《计算机教育》跃居《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版》Q1区!

《计算机教育》荣获“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