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必考理论知识精讲 | 控制研究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摘要
如果把考研比作盖大厦,那理论知识绝对是地基——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你的初试复试成绩。之前有很多同学来找胡师姐诉苦说理论太艰深、看不懂,新年伊始,胡师姐公号特地为大家推出“新传必考理论知识精讲”栏目,带着大家把基础理论一个一个地梳理清楚、消化到位。
本栏目最先推出的几篇文章,将按照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的顺序,将每个模块的重点理论作横向比较、内容扩充,也会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新发展进行思辨,并适当的添加关于传播学史和学者的趣闻,希望小伙伴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加深记忆。
控制研究总的来说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展开,具体情况如下:
● 微观层面:把关
● 中观层面:潜网、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职业伦理(议程设置、框架、启动、产权、受众调查、媒介的集团化、媒介融合)
● 宏观层面:经验学派控制观(宏观控制、传播制度、媒介规范、媒介公信力、媒介伦理、舆论监督、媒介批评);批判学派控制观(意识形态控制、政治经济控制、文化控制、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上一节我们阐释了控制研究的微观层面:把关,本节我们将阐释控制研究的中观层面:
潜网理论:
(1)代表人物:布里德,控制问题研究专家,其《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研究了传播学控制分析。
(2)背景:编辑部里新来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朝气蓬勃,但不久就会感到似乎被一张无形而有力的潜网所束缚,难以随意施展,个性受到打压。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安分守己,逐渐融入所谓的体制。这张无形而有力的潜网,便是布里德探究的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
(3)分析:布里德指出,任何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护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与完整。由此说来,媒介组织的潜网实际上乃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4)结论:任何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这类控制往往是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
(5)参考:爱泼斯坦《来自乌有之乡的新闻》,塔奇曼《做新闻》,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费什曼《生产新闻》
(6)芝加哥大学赵鼎新关于西方媒体以及公共舆论保守性的认识:
①西方媒体(大财团控制)及从业人员(社会中上层)的阶级地位和性质,决定了他们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观点。
②功利主义——出于利润考虑。
③传媒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下运作。
新闻专业主义:
一. 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源头
新闻专业主义是在西方大众传媒漫长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19 世纪30 年代,美国便士报兴起,新闻业开始产生新的新闻观念,报纸开始记录新闻。当时便士报是个人新闻业,一人身兼数职,整体规模小。出于对便士报煽情报道的反思,知识水准较高的人开始专门从事报纸的采写编工作,自《纽约先驱报》开始,个人新闻业走向衰落,美国组织化的独立报业逐渐形成。到了19 世纪末,美国新闻业才确立了自己的专业理念和理想。1947 年,哈钦斯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标志着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和理念正式成型,自此成为新闻界恪守的职业准则。
作为近现代新闻机构遵循的从业规则和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涵盖价值观引导的理念层面和工具性的可操作化的专业运作层面。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独立于政府、公众和利益集团,服务公众,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专业准则。
二.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
(一)新闻生产场域重组致新闻生产逻辑链聚变
首先明晰两个概念:新闻生产是指把新变动的事实加工为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常见的是三组博弈关系在不断地运动演化。首先是政府、媒体和公众,主要表现为媒体如何平衡国家一元意志和公众多元诉求。另一个是记者编辑、编辑部和政府,三方都各有自身意志,不断较量,其中记者编辑承受多方压力。最后一个是利益、媒体和受众,这是伴随传媒“二次售卖”的商业模式而生,主要表现为媒体如何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在新媒体时代,“用户”作为新的力量元加入到这三组博弈关系中。受众是传播学范畴的,用户是营销学范畴的,两者的转化折射的正是新闻生产逻辑链条的变化。大众从单一被动地接收信息变为主动搜索、转发分享,互动性大为增强。
此外,大众运用新媒体手段打破了传媒机构对新闻的垄断权力,积极参与新闻生产。新媒体时代,政府、资本、媒体、用户多元力量的运动演化构成了新闻场域的复杂多变,也产生了更加多元的新闻产品。
(二)多元新闻产品挑战传统新闻专业主义
1. “众包”新闻,现场被网络取代,表层化、定格化、零散化信息无法满足新闻价值
众包(Crowdsourcing)指的是互联网带来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企业利用互联网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众包新闻是一些媒体采用众包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UGC 模式进行新闻生产。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赋予普通民众公民记者的身份,由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产消合一者”,打破了传统新闻机构对新闻的垄断,新闻生产由层级的组织化生产变为扁平的社会化生产,众包新闻成为可能。
其一、新闻质量无法保证。公民记者缺乏专业训练,贡献内容良莠不齐,信息零散碎片,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缺乏。其二,新闻现场被网络取代。通过众包,记者远离现场,通过网络炮制而来的新闻,其真实和深度无法保证,与新闻的本质相去甚远。其三、新闻的意义和功能无法实现。公民记者贡献的表层化、定格化、零散化信息无法对生活变动进行合理解释,无法满足公众对新闻的需求。
2. 众筹新闻,在新闻价值和商业利益夹缝中生存,客观性难以保证
新闻众筹是指个人或机构向公众募集资金,以实现特定的新闻报道计划。随着众筹热的兴起,众筹新闻一度是众筹领域的焦点,但最近却呈现颓势。众筹新闻的兴与落正侧面反映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存在价值。
正是数字化时代启发了人们用社会化的思维去做新闻,鉴于传统新闻专业主义定义下的新闻生产受到各种力量制约,无法充分满足记者的表达诉求和公众的知情诉求。由此人们试图挣脱新闻专业主义的束缚,尝试用发达的社会化媒体打破僵局。首先就是新闻价值问题。众筹新闻缺乏必要的程序约束,缺乏专业团队合作,单枪匹马生产的新闻价值未必大于体制内组织生产的新闻价值。其次,新闻付费按需生产。众筹新闻方式下的新闻制作是依据大众需求和大众付费。大众需求什么,相应地为新闻买单,新闻如商品一般被交易。新闻的度量由新闻价值变为按需付费,完全偏离新闻本质。再次,不独立难客观。在出资人的资助下,新闻生产者缺乏独立地位,难免受到出资人价值观、利益因素干扰,新闻客观性难以保障。
三. 新闻专业主义何去何从
(一)新闻生产用户导向与社会化传播方式并重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更为深刻的是带来了技术使用者的思维改变。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要重视用户。新媒体时代,大众由受众换变为用户,随时随地可以生产、发布新闻,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用户不仅影响着新闻生产,还掌握着新闻价值的裁判权。所以媒体要考虑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维护好与用户的关系。另一方面,要重视传播。新媒体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已经过时了。媒体要强化平台思维,即构建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做到一次生产、社会化传播,最大范围地覆盖受众,扩大影响力。
(二)重建新闻伦理道德防火墙,《新闻法》保驾护航
新闻伦理和新闻职业道德一般不加以明确区分,都是媒体专业人员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例如客观、中立、真实、公正、避免伤害等。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伦理道德失范情况愈加严重,主要表现为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敲诈、新闻侵权、新闻炒作和虚假广告等形式。
新闻立法,将解决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思维下的网络媒体制作新闻的沟壑、制度上的制约等问题,能使媒体获得自主权,媒体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网络新闻和传统媒体将接受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法则,网络新闻将改变无法可依的传播乱象,也将在新闻法的法制规范内生存。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指的是媒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决定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具体说来,所谓议程设置,是说媒介可以引导公众对特定社会问题予以关注。媒介报道什么,公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公众也就越关心什么。
产权: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意为知识产权,指的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与游戏等的素材版权。譬如三国故事,西游记,金庸小说等,这些原始内容和概念素材可以作为 IP 被授权给影视或者游戏公司等开发商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框架:
随着对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科恩所提出媒介在决定受众如何想
使并不成功,但告诉他的受众想什么时却是惊人成功的经典论断受到了挑战。麦科姆斯和肖
在1997年提出了“两级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议程设置的第一级决定受众议程的内容,
即想什么。而议程设置的第二级则是关乎于受众如何想。第二级议程设置功能主要是通过媒
介对其报道议题的“框架”实现的。通过重点突出事件的某些方面,同时尽量弱化对另外一
些方面的报道,通过标题、篇幅长短、版面位置等手段结构某一事件,从而影响受众对这一
事件的理解方向或角度。
受众调查:由研究机构或媒体实施的、了解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和态度的调查。是了解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状态反应及其基本状况、观点,征询受众意见的活动。受众调查是为了媒体,也是为了受众。
媒介的集团化:媒介集团化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Pool)教授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主要指的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以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