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党百年、具身传播、音乐传播、涉“性”隐私…热点与小众话题齐聚新传四大刊第七期|新传论文速递07


◎加入胡师姐新传考研22级QQ群:413227846,进群可领取福利和获得免费答疑

◎ 小编 | 小朋

新传四大刊第七期驾到~


这一期为大家挑选的文章依然保存且延续了前几期的固有话题,比如建党百年、具身传播等,也同时增加了一些小众话题即音乐传播、涉性隐私等,所以收看本期栏目的同学有福了,既可以补充语料,又可以拓宽知识面~


还不知道一篇论文要如何读,如何解读,如何深读的同学们,来这里集合补课🚩


才5月份考研人就开始读论文了?他们知道怎么读吗?


我们每一期都为大家提取高质量论文,致力于帮大家养成阅读论文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或者看到了其他高质量好论文,欢迎在评论区向我们提问留言~


该有的福利自然少不了,别着急,看到文末,你想要的新传四大刊第七期完整版论文包在静候你的到来~


➤ 本期精选速览目录:(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郑保卫 王 青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中国好故事指数研究/陈先红 李颖异


 音乐传播的艺术抽象性及其逆转: 音乐社交化的视角/王亦高


 身体、媒介及图像叙事: “ 带 ID”式远程合影的技术现象学分析/刘国强 蒋效妹


❺ 私力救济中的涉“ 性” 隐私网络公开:法律抑或伦理问题/陈堂发


❻ 探索中文新闻纸的路子:北华捷报馆下的《上海新报》/李小青


❼ 生造字广告传播效果研究/林升栋 斯 柯 赵广平


❽ 微博空间中的意见典范用户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徐 翔 刘佳琪 靳 菁


 情感共同体之想象:中国留学生报道中情感建构与民族认同研究/丁洪梅  陈绚


 英尼斯传播偏向理论的拓展:基于对媒介哲学本质的思考/孟林山 赵永华


01.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 


 作者:郑保卫 王 青


 来源:2021.07《现代传播》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思想


图片来源于china.eastday


➤ 摘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伴随着党的奋斗历史也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其间,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党的新闻事业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包括: 坚持创办机关报刊,服务党的纲领路线; 坚持党管新闻媒体,恪守新闻党性原则; 坚持人民中心理念,依靠群众办好党报;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凝心聚力作用;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流价值观念; 坚持新闻真实准确,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坚持传播技术创新,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坚持新闻队伍建设,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闻事业; 历史经验; 党管媒体; 人民性


 语料积累


❶ 创办机关报刊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个光荣传统,这个传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以后,经过列宁等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的继承和发扬,并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所坚持、发展和创新,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奉行不悖的重要办报理念。


❷ 坚持党管媒体,恪守新闻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新闻宣传实践中形成的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这一思想原则同样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奠基的,经由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党报工作理论体系。它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所固有的政治本质,确定了党的新闻事业在党的整个事业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保证了党的新闻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指针。


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管新闻媒体的传统和新闻的党性原则继承了下来,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创新。


02.基于综合评价法的中国好故事指数研究 


 作者:陈先红 李颖异


 来源:2021.07《现代传播》新闻学与传播学


图片来源于sohu网站


➤ 摘要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研究者们的重要历史使命。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前提在于对故事质量的客观评价。构建中国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一级指标 3 个,二级指标 11 个,三级指标 27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构中国好故事指数的评价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验证。
研究表明:
❶ 中国好故事的“好”主要体现在“讲得好”“写得好”“选得好”三个方面。评价一个中国故事的好坏,四分取决于“怎么讲”,三分半取决于“怎么写”,二分半取决于“讲什么”;
❷ 中国好故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性、叙事性、针对性、复述性、人民性、创新性、代表性、全球性、艺术性和真实性 10 大指标,其中前五项为核心指标,后五项为基础指标; 
❸ 中国好故事的道义性、价值性、叙事性功能被强调,但教育性功能被忽视,“事实真实性”需再深入探讨。

 关键词


中国故事; 评价指标; 思想性; 叙事性; 时代性; 真实性


 语料积累


❶ 建设性地讲述“中国好故事”,一方面可以纠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另一方面可以激励中华民族向世界发声的情感能量,吸引每个中国人加入到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来。


❷ 一般而言,关于“好故事”的评估有两种视角,一是传者视角,即故事质量的“好坏”来自专业人士的主观建构,二是受众视角,即故事质量的“好坏”来自非专业人士的客观感知。


❸ 在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国家战略中,我们首先应把讲故事作为一种对内的教育战略在大中小学校、各类组织机构和民间团体中普及推广,鼓励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撰写自己和国家的故事,以自己的故事为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作出贡献。


03.音乐传播的艺术抽象性及其逆转: 音乐社交化的视角 


 作者:王亦高


 来源:2021.07《现代传播》传媒艺术

图片来源于xue63网站


➤ 摘要


以网易云音乐为代表的“音乐社交化”模式获得了商业上的极大成功。“音乐社交化”是音乐收听与即时社交的相互交织,而这种交织又以如下两种方式被具体地体现出来: 音乐评论、歌单创建。从艺术学视角看,以音乐评论为主要形式、围绕歌曲本身展开互动的社交模式,加固并加深了抽象的逆转。歌单的创建,则是一种集纳与归拢的工作,它使音乐在其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艺术抽象得以水平增高。上述这个看似矛盾的过程,正是新媒体技术为音乐艺术所打造、所铺就的全新传播格局。

 关键词


音乐传播; 音乐社交化; 抽象性; 互联网音乐


 语料积累


❶ 倘若没有传达信息的急切要求,也就产生不了相应的抽象,也就无从也无须产生传播。抽象与传播始终互为因果。而以抽象与传播的这种关系为视角来审视艺术的传播,我们必须进一步承认,艺术的传播,都包含抽象的因素在其中,音乐更是如此。


❷ 的确,当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时候,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都不能代表世界任何事物的本质,而只有当人们在千千万万的真实存在的基础上,抽取了最一般、最普遍的特征,将其进行了抽象概括的时候,人们的认识才一步步接近本质。因而,最真实的理念,不是对一个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而是经过抽象概括后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❸ 在音乐的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人们事实上始终保持了那种个人意识之种种嫩脆而不牢固的印象———人们往往是要从个人的别致回忆与独特联想中挽留、提取、收获艺术解读的可能性的,这种可能性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常常稍纵即逝。


04.身体、媒介及图像叙事: “ 带 ID”式远程合影的技术现象学分析 


 作者:刘国强 蒋效妹


 来源:2021.07《现代传播》新媒体研究


图片来源于sohu.苹果新专利实现远程合影

➤ 摘要


“万物皆可带 ID”是一种处于电子网络和物质空间交叉点上的行动实践。就技术与身体的关系而言,它包含了物理身体“技术缺席”和技术身体“物理到场”的双向投射逻辑,去除了实体化存在的社会优先性,改变着我们作为主体的感知和行为; 而从身体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来看,这一延续人类再造现实尝试的想象性合影现象,则恰恰代表了“视觉文化现代化转向”的结果,其中包含了诸如媒介与空间生成、视觉观看语法及权力隐喻、流量与情感裹挟对冲等结构性问题。

 关键词


音乐图像; 粉丝; 技术现象学; 身体; 饭圈文


 语料积累


❶ 作为技术身体的 ID,在设备和人的作用下从应在的云端破壁而出,被放置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汇之处,将参与者的“梦”“精神”“灵魂”实体化。人的肉身被符号化成为数字节点,成为复合空间中的一种行动系统、一套实践模式,通过它,我们可以透视人身体与界面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❷ 具身化就是去界面化,去界面化就是去地域化。通过界面变更,参与者自由实现物理身体、技术身体和社会身体的反复切换,达到一种变化却稳定的意向结构。‍


❸ 媒介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在虚拟和现实复合空间中自由游走的超现实能力,基于此,我们更需增强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与技术对话,与他人对话,与环境对话,与自我的历史和将来对话,使媒介技术成为一股积极可持续的生命源泉力量。


05.私力救济中的涉“ 性” 隐私网络公开:法律抑或伦理问题 


 作者:陈堂发


 来源:2021.07《新闻与传播研究》


图片来源于sina.财经头条


➤ 摘要


私力救济的涉 “性”隐私网络公开合法性判断标准并不清晰,需要区别伦理、法律不同范畴,前者是基于道德衡量的 “得其应得”的正义性而认可网络公开行为的合理性、正当性,“私”或 “隐”的内涵均被赋予社会角色方面的不确定性。后者侧重隐私内涵的自在性,“私”或 “隐”均具备脱离社会角色或社会身份的相对确定内涵。法律范畴涉 “性”隐私公开的基本价值实现并非完全倚重隐私主体的人格尊严与羞耻感,个体人格利益的权重取决于同他人利益的关联度。法律范畴涉 “性”隐私公开的价值既取决于证据获取的正当性,亦体现为隐私的工具价值及内在价值。

 关键词


涉 “性”隐私;私力救济;法律范畴隐私;隐私价值


 语料积累


❶ 一种依托互联网的私力救济现象正在给隐私权法的适用提出新的难题,即利害关系人或第三人将涉 “性”隐私公开,以引起社会舆论谴责或关注,达到维护自身权益的目的。


❷ 在涉 “性”隐私权益冲突的网络维权行为中,私力救济所触及的隐私是属于伦理范畴还是法律范畴,无论既有的隐私权法条款还是司法指引,都尚未给出清晰的界限。伦理范畴隐私是基于道德价值诉求或衡量的合理性、正当性,隐私范畴中 “私”或 “隐”的内涵均被赋予社会角色的不确定性。


❸ 通过性隐私权的适度限制达成婚姻忠诚价值,具有现实性与紧迫性,而在既有的法律框架及司法指引下,私力救济因为程序公正要件而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立该类纠纷中的当事人施行私力救济手段的合理限度。


06.探索中文新闻纸的路子:北华捷报馆下的《上海新报》 


 作者:陈堂发李小青


 来源:2021.07《新闻与传播研究》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上海新报


➤ 摘要


《上海新报》是北华捷报馆所诞生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这份报纸与北华捷报馆的关联仍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研究空白。论文利用 《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字林西报行名录》等西报材料,试图理清 《上海新报》与北华捷报馆的关联,以探讨这份报纸在中西之间的特点与局限。研究发现,北华捷报馆的经营与编辑业务相分离,报馆统揽 《上海新报》的定价发行等经营业务,西人主编在报馆主管之下独立编辑报纸。因而,《上海新报》从翻译内容、新闻观念和言论立场上都有较深的西报印记。在借鉴移植西报理念和西式新闻纸的本土化探索之间存在的张力和限制也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存续。

 关键词


《上海新报》;北华捷报馆;借鉴移植;本土化 《申报》


 语料积累


❶ 詹美生编辑时,《上海新报》一度将 “京报”一栏置于报首,其次才是 “新报”内容或太平军情。这主要为照顾华人的习惯,以表达对朝廷的尊重。到了伍德时期,“新闻”和选录香港新闻纸就置于 “京报”之前,突出新报本身的新闻信息价值。依次是告示、省城日报、华英案件。其背后的编辑理念更加靠近西报的做法,另一方面,大量增加华人社区的本地新闻,也是报纸本土化探索的成功经验。


❷ 在中西冲突的情况下,《上海新报》作为附属于北华捷报馆的中文报纸,西人主编虽然享有与 《字林西报》主编同样的独立编辑权,但同为西人、受雇于北华捷报馆的文化身份归属使其不可能逾越西报所设定的言论范围。一方面,它不能像西报一样直接赤裸裸地批评清政府官员和指责贬损中国,只能弱化双方冲突的调门,强调 “中西和好”; 另一方面,附属于北华捷报馆的身份归属,也限制了其进一步本土化,即像 《申报》一样为华人、华商的利益发声。


07.生造字广告传播效果研究 


 作者:林升栋 斯 柯 赵广平


 来源:2021.07《新闻大学》


图片来源于2016年方太在京华时报上发布的广告


➤ 摘要


文字本身即创意来源。生造字广告是广告人员创造出的生字,通常用汉字或其偏旁部首混排,是一种以汉字构造为创意手段的广告。已往文献大多从设计角度研究文字创意,本文试图从受众的角度,以生造字广告为具体材料研究其传播效果。先从面上对现有生造字的构造法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提出实证研究的假设。接着采用受众眼动测量研究生造字广告传播效果中的“注意”问题。最后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广告案例中,通过被试内实验问卷进一步探究广告传播效果中的“兴趣”“评价”和“记忆”问题。
研究发现:广告生造字多为会意字;作为音、形、意三位一体的综合,最终能应目、会心、畅神的生造字广告效果最佳;兼具语言文字特征和视觉图形特征的生造字效果优于较为单纯依赖语言文字特征的广告设计。

 关键词


生造字;文字;图形


 语料积累


❶ 意象设计是中国设计的核心,汉字一直在写意。汉字是音、形、意三位一体的综合,创造灵感来源于图画,因此充满了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汉字以意造型,以形表意,为设计者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


❷ 广告中出现的造字法有象形、会意、指事,其中会意最为常见,这与广告生造字要传递产品信息和广告词有关。没有出现形声字,与其很少带读音有关。商业广告一般还包含品牌名、产品名、广告词、Logo等,这些信息能否有效传达,让消费者记住,以及说服他们去购买才是目的,生造字的创意只是手段。脱离了广告信息一味追求本字流行的生造字广告是没有意义的。生造字广告中的生造字无论是字形、字义、结构还是造字方法等,都取决于广告主的信息。


❸ 社会发展需要汉字创新,  生造字以其干净利落、简洁明快、视觉冲击力强的特质, 与市场经济优质、高效的特点融为一体。文字创意设计顺应了人本能的内在需求,让人们被动使用、只接受一成不变的、机械味十足的文字,违背了人的本性。合理的文字创意设计是文化运行中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细胞。


08.微博空间中的意见典范用户及其作用路径研究 


 作者:徐 翔 刘佳琪 靳 菁


 来源:2021.07《新闻大学》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 摘要


本文提出微博“意见典范”的概念和问题,并对其现象和路径进行实证分析。以新浪微博用户(N=7825)为样本,结合文本挖掘、统计分析,考察在微博使用中的典范用户阶层及其作用、路径和后果。研究发现如下:其一,微博虚拟社会中的“意见典范”用户强调的不是“意见领袖”的帖子扩散力或使其他用户接收、认同、扩散某种意见或者讯息的作用,而是从“内容扩散”到“用户内容整体特征扩散”的转变。其二,微博用户表现出朝向顶部的“意见典范”,用户社会层级发生内容趋近化的“引力”,其程度和被吸引用户的影响力“能量”大小成正比。其三,用户的影响力和该用户相似于全体用户的平均程度成正比。其四,个体在向“典范”发生内容趋同的过程中减少丰富性、差异性,带来个体趋于自我重复、封闭、窄化的“信息茧房”后果。意见典范及其典范化作用描述的,不是从用户主动地施加于其他用户的某种转变,而是微博中不同影响力“能量”级的用户趋同的客观演化机制;它描述的也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用户群体或网络社会层级的静态划分,更重要地是微博中一种动态而确定性的社会内容同质化。

 关键词


微博意见领袖;意见典范;同质化;用户设置


 语料积累


❶ 进入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内容生产的用户已经成为议程设置的主要实现者,当下的整个媒体系统中的话语权仍归属于既有意见领袖。例如,微博中诸多的热门舆情事件,意见领袖的一次转发就能够使得该内容成为其受众的重要议程。但当下意见领袖的表现形式已经产生变化,在符号标签多元的社交媒体场域中,信息扩散的背后必然伴随着相应用户特征的扩散,而在传者和受传者交互的过程中使得用户朝向典范用户趋同化。


❷ 在微博意见典范的作用之中,有其内在特定的路径结构,而非简单化的均等作用。不同粉丝量的用户,借助趋同于顶部高粉丝量用户的相似度这一“中介性”的作用,实现进一步的与全局的用户相似度的增加;以及在趋顶相似度、全局相似度增加的情况下,带来自身内容重复、封闭的自我相似度的提升。这或许不是唯一的解释框架,但却是能经受统计检验的解释框架之一。


❸ 在由大量的超高影响力的“头部用户”构筑的“极端”社交媒体情境中,会伴随着用户内容更加相似而导致的信息窄化和封闭,这折射出看似多样、多元的微博公共领域所内蕴的“反公共领域”风险。


09.情感共同体之想象:中国留学生报道中情感建构与民族认同研究 


 作者:丁洪梅  陈绚


 来源:2021.07《国际新闻界》


图片来源于房天下

➤ 摘要


全球化时代和流动的社会大背景下,民族认同和情感构建问题相较过去更为突出,本研究在以往的有关民族认同和共同体研究基础上,提炼了容易被忽视的情感视角,尝试分析情感共同体的媒介建构问题。文章以2015年至2020年中国大陆官方媒体网站上涉及中国留学生的12188篇报道为基础,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话语分析方法为辅,研究了报道中对民族认同情感的具象化传递,分析了“情感共同体”媒介想象之路。研究发现了官方媒体报道中建构国家为强有力的行动主体,媒体塑造的以“祖国”为中心且有序的行动网络结构,隐喻了以爱国之情为主导,以厌恶、恐惧、愤怒等情绪为辅助的复杂情感蕴涵网络。这些情感和网络产生了凝聚民族的重要作用,在媒体对中国留学生犯罪事件以及遇难事件等叙述中,否定性话语让厌恶情绪展露无遗,强化了家国自我和他者的边界;媒体的策略性和诗性话语帮助减轻恐惧情绪,拉近国家与海外游子的心灵距离,而爱的情感乃至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推动集体凝聚;书写哀伤记忆的文本凝缩时空,建构“我们”认同;义愤的话语传递着鼓舞民族成员团结一致及采取行动的力量;在新闻报道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维权行动的主张中,情感成为道德和价值判断标准,在情感和行动褒贬之中,媒体想象了一种兼具理性的情感公民,其生存于这样一种想象的情感共同体之中,且有助于推动此种共同体的成形。

 关键词


情感共同体;民族认同;中国留学生


 语料积累


❶ 新闻作为媒体实践的符号产品,凸显家国主体之时,塑造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有序行动网络,建构着维系家国认同的纽带。官方媒体叙述中,按照聚类系数划分的六大类正好构建了一种网络——以“中国”为中心的网络。国家是充满力量的行动主体,是祖地和生命之源,中国北京作为行动指挥台,国家领导人调动着专家等国家成员,展开国内防控工作,中国留学生作为国家骄子为重要关注对象;国家在不断统摄着国内外疫情动态消息的同时,会有序处理与安排海外关涉中国留学生和疫情的事务,以及处理着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❷ 媒体塑造民族国家为行动主体,某种意义上,形成一种“想象的情感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之中,官方媒体用文本创造了想象的世界时空,想象国家对海内外疫情事务的有序安排,情感表达之中建构着国家的主体地位,媒介文本形成一种情感意识形态,塑造了国家成员对于“情感共同体”认知。


❸ 媒体在文本叙事之中,塑造集体记忆,进一步将时空凝缩,塑造“我们”的认同;文本传递话语权力和情感,语言可以成为一种行动,推动着成员进行象征民族主义团结的维权行动;情感和价值判断密不可分,在报道的字里行间,在对情感及行动的褒贬之中,媒体站在国家立场上想象了一种“情感公民”,有助于情感共同体的想象与建设。


10.英尼斯传播偏向理论的拓展:基于对媒介哲学本质的思考 


 作者:孟林山 赵永华


 来源:2021.07《国际新闻界》


图片来源于sohu网站.英尼斯

➤ 摘要


作为分析媒介与文化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理论,英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虽然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出现了解释力不足与理论“失灵”的问题,但其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对帝国及其文化的洞察分析与深刻批判,值得借鉴与发展。这一理论在当下“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尼斯先验地使用了媒介这一概念,并未对媒介的哲学本质进行探讨,致使其对媒介传播偏向性的分析存在路径盲点。因此,本文以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为哲学立场,通过对媒介的哲学本质进行思考与分析,以此来延伸和扩展英尼斯传播偏向理论的分析路径,为文化帝国主义研究提供一种来自于传播学理论视域下的切入点。

 关键词


哈罗德·英尼斯;传播偏向理论;媒介本质;“总体场论”分析


 语料积累


❶ 英尼斯从媒介传播的时空偏向性入手,结合帝国、国家、民族等社会组织形式及文明兴衰与发展,为我们“认识”媒介提供了历史性与文化性的深刻洞见,有助于我们对各种媒介环境下的人类文明发展偏向进行把脉,这是英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


❷ 如果我们想要完成该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与突破,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回归到对“媒介”的关注中,探索媒介自身的哲学本质;其二,基于对媒介哲学本质的探索,结合既有的媒介传播偏向总体场分析框架,扩展和延伸媒介传播偏向性的分析路径,消除其盲点。完成这两项工作的前提,则是先要梳理、批判、吸收与借鉴学界对媒介哲学本质的探索成果。


❸ 资本主义制度下传播媒介的物质域决定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关系,而在意识形态内的思想关系中,媒介的意识域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则相互作用,并通过其主观能动性,辩证地影响或驯化传播媒介的物质域。



往期话题直达

省时省力帮你看四大刊最新论文 | 新传论文速递01


人工智能、社交媒体、县级融媒体……新传四大刊第二期轻松看| 新传论文速递02


计算传播、具身传播、风险传播、慢媒介····新传四大刊第三期很多重点(文末有福利)|新传论文速递03


专题做不全?语料不丰富?思维扁平化?新一期新传四大刊来拯救你了| 新传论文速递04


社交媒介、报刊文化、新闻真实····你想看的这些新传四大刊第五期都有|新传论文速递05


建党百年、新闻软文、平台化社会、网络文化安全……新传四大刊又有哪些新看点?| 新传论文速递06


本期论文选送就到这里啦,接下来就是丰厚的福利时间~~

福利Time🎁


向后台发送“四大刊第七期”,就能get全部51篇论文内容哦!


快来行动起来吧!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图片来源于福利截图)


  👇🏻 步骤来啦!👇🏻 

step1复制如下口令


四大刊第七期


step2:发送到公众号后台



即可领取

51篇论文包」啦!!



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学习起来吧!


下一期风里雨里,我们依然等着你❤️


👇

「添加助教老师 

即可加入2022级考研交流群

群内有答疑服务、每日真题练习

和珍贵资源分享


(已有的切勿重复添加)




既然注定要答题训练,那就不要让犹豫的时间消耗太多成本~

今年,答题班再次以超高性价比让尽可能多的同学能获取这些优质资源,对答题班课程有疑问的可以添加助教老师咨询。

个人报名:4000元
拼团更优惠:2人拼团价立减2003人拼团价立减4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