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人民日报:请呵护医生的善意!再谈吗啡纷争!

2017-09-25 医师报




导读

如果缺乏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医生裹足不前,处处自我防护,不敢为患者冒任何风险,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患者。


一名胃癌术后患者住进北京某医院肿瘤科,医院给予镇痛、平喘等姑息治疗,其中包括注射吗啡,但患者终因呼吸衰竭死亡。时隔半年,患者家属以医生“过量使用吗啡”为由,将医院告上法庭,索要赔偿。最近,法院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宣判医院胜诉。


在本案中,患者死亡是由病情危重所致,而非过量使用吗啡,这是基本事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每一个走到生命尽头的人都有权利获得高质量的临终关怀,吗啡等阿片类药物被列为癌症止痛和安宁疗护的首选或必备药物。当一位生命迅速衰竭的患者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医生岂能袖手旁观?给予姑息治疗,尽力减轻痛苦,体现的是医学的人文关怀。一纸公正的判决,对维护生命的尊严有深远影响。


在全球死亡质量排行榜上,我国排名较落后。我国人口数量约占全球人口的20%,而吗啡使用量却不足全球的5%。这意味着,很多临终患者本该使用吗啡,却没有获得足够的药物,只能在痛苦中离开人世。原因何在?一是社会观念滞后。很多人认为,对晚期肿瘤患者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在临床上,重治疗、轻止痛,重生命长度、轻生存质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二是法律支持不足。很多医生由于害怕惹官司,不得不采取过度自我保护措施,即便患者临终前非常痛苦,也不敢使用吗啡等“敏感药物”,因为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很容易被司法鉴定机构认定为“使用吗啡不慎重”,承担法律责任。以上两个因素叠加,导致我国姑息治疗发展缓慢,临终患者生存质量较差。


在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中,战地医生遇见严重受伤的患者,总是问一句:“这是吗啡,需要一支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医生就会将吗啡注入伤员体内。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将死亡视为一个自然的过程,既不刻意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的到来。作为肿瘤科医生,他们常常面对的是“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的患者。当治愈疾病已经成为不可能时,医生是徒劳地对抗死亡,还是将缓解痛苦作为治疗原则?这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曾说过:“使患者在死前享有片刻的安宁将是医生神圣而崭新的使命。”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让晚期癌症患者安宁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应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事实上,治愈从来都不是医学的唯一目的。当疾病无法治愈时,帮助和安慰患者是医生更重要的职责。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来说,死亡是不可逆的结果。医生采取姑息治疗措施,使其尽可能舒适地走向死亡,不仅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而且符合伦理学准则。在临床上,很多医学干预措施既存在明确的有效性,也存在不可避免的有害性。当医生面临“双重效应”时,其做法只要符合患者利益最大化,就可得到伦理学辩护,这是全球通行的原则。


医学是人性善良的表达。面对医学的不确定性,医生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是非善恶,存乎一心,医生也被称为“良心职业”。有时,一个冒险的治疗方案,虽然不符合治疗指南,却能奇迹般挽救患者的生命;有时,一种药品的灵活使用,虽然超越说明书范围,但足以让患者的生命更有质量。医学是一门探索性学科,不能刻舟求剑,更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否则就无法进步。医生只要怀着一颗大爱之心,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即便出现意外结果,社会也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如果缺乏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医生裹足不前,处处自我防护,不敢为患者冒任何风险,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患者。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当你即将走到人生终点,如果希望得到有尊严的照护,就请呵护医生的善意吧!(以上内容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白剑峰


事件回顾

2016年,患者家属以使用吗啡过量“导致严重呼吸困难,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为由,将北京陆军总医院告上法庭。随后,司法鉴定医方“应用吗啡不够慎重”,存在过错。10天的悉心诊治换来的竟是一纸诉状,令人寒心的同时也产生畏惧。当事医生自认诊疗符合规范,措施积极,不存在过失。


某司法鉴定所出具法医临床学鉴定意见书,在患者危重情况下“医院超剂量、多次对患者使用吗啡注射液,导致患者死亡”。


该鉴定结果引发肿瘤界热议,当事医生与医院认为当时使用吗啡是正确的治疗措施、程序规范,也对患者家属进行了充分告知。患者死亡的结果是病情本身所致,并不是由于使用吗啡引起。医院和医生不麻木,选择将自己的案例拿出来,为了行业为了患者呼吁,并希望由《医师报》组织一场研讨。


2016年10月20日,由《医师报》社主办的“晚期肿瘤患者吗啡使用的临床和法律问题”专家研讨会举行。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教授、时任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杰军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樊碧发教授等全国十余位业内顶级专家共同参与研讨。


首期报道刊发后,业界对吗啡的临床应用产生了热烈反响,分别从医学、人文和法律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医师报》连续7期近10个版面报道,形成专业指导性意见。


2017年5月17日,法院判决:某司法鉴定所的法医临床鉴定意见不予采信,驳回原告要求陆军总医院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全部诉讼请求。原告并未上诉,这意味着一审判决结果成为最终审判结果。



8月21日,“再论‘吗啡使用的临床与法律问题’研讨会”在《医师报》社召开,与2016年10月20日“晚期肿瘤患者吗啡使用的临床和法律问题”专家研讨会的沉重气氛不同,这次会议气氛轻松活跃。


吗啡案件已然成为医疗纠纷的典型案例,它的胜诉得益于医疗界专家的奔走呼吁、法官的公正、法院和媒体的担当等方方面面。


《医师报》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介绍,自2016年“晚期肿瘤患者吗啡使用的临床和法律问题”专家研讨会之后,医师报针对吗啡案件前后发布了16次报道,有40人次的专家参与撰稿,最近一篇文章在医师报官方微信平台上获得了超记录的3.3万医生的阅读。“在伤医事件频发,医疗纠纷不断,患者死亡即要赔偿,即使医生无责也要人道主义赔偿的当下,这场胜利又何尝不是一剂‘治疗医生心痛的吗啡’,并将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吗啡的使用。”张艳萍说,案件带来的启示,应无限放大,提醒临床工作者能够大胆规范地使用吗啡。


吗啡案 · 系列报道



扫码查看往期报纸

往期回顾

 【视频实录·中国医学人文大会】韩启德:警惕医学技术发展走向以资本为导向,为少数人服务!

 【视频实录·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张雁灵:医疗技术日益发展,但不能让医学与病人渐行渐远、以挫伤医生的热情和职业精神为代价!

 【视频实录·中国医学人文大会】曾益新:让医学有情怀,让科学有温度,抓好源头,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年轻医师!

 【视频实录·中国医学人文大会】许嘉璐:对“物”理解越深入,距离“心”就越远!希望中国走出兼通文理、融合医学人文的领路“孩子”!

 【注意】9月起,这些政策将影响全国医生!

▶ 我不哗众取宠,我叫医师报,这是我的新名片!



编辑、排版:《医师报》毕雪立


过往的君子帮点赞哈~~老板说点赞满 500 给小编加鸡腿~~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