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 第12期 “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的不对称性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
第12期
“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的不对称性
知识点: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
思政点:“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道理
思政导入
这期我们讲一个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可能不太关注的问题,或者说简单提及但不会深入探讨的问题——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这个问题之所以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上不怎么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严格来讲,它并不属于计量经济学的范畴,有些偏向哲学和逻辑学。本期将借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进行假设检验这一知识点的课程思政融入。
假设检验的原理、方法见教材,或本栏目第10期也有简要的介绍。在了解假设检验之后本期想强调的是,假设检验是一种证伪的逻辑,而非证实的逻辑。那什么是证伪?什么又是证实呢?下面举个例子简单说下这两种思想。
|
那么比较下上述的证伪与证实哪个更容易呢?显然是证伪更容易,因为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了,而证实却要达到样本的穷尽。所以哲学家波普尔有这样一个观点:“证伪和证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前者是可能的,后者根本不可能”这就是本期要说的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具体参见文后的参考文献)。
思政融入
那么这个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和课程思政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想借助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这一原理,让学生注意到生活中的各种不对称性。因为有时候我们考虑问题的想法会不自觉的要求对等、对称、平衡,但事实并不如此。就像我们本期标题里提到的“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还有常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就是不对称性的典型。
其上述俗语的根源也就在于证实与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上述俗语中的“好”是全面的、要求穷尽样本才能够证明的,而“坏”是单一证据即可证明的,是证伪的。或者说,“好”是全方位的,而“坏”呢,有一个好的标准做不到就可以了,显然“坏”更容易。
|
光是一道菜就是这个道理了,那么做人呢?学好、做好人的标准太多了,要穷尽这些标准才能谓之“好”。但学坏呢?有一件事烂下去就可以了。这有点像木桶原理了,当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是满分的,这个木桶才能转满水,称之为“好木桶”;可只要有一条木板短了一截,那就是不是“好木桶”了,算是能用的木桶。所以这种巨大的不对称性让社会生活中出现“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这种现象。所以这里耶应该让同学们知道,事实就是这样的,学好的标准多,要穷尽才能证实;而学坏呢?一件事就够了,它是证伪的。所以学好不易,不断完善自己就是会很辛苦,而放纵却很容易。
最后,本期再留一个思考题,本人也觉得没太搞清楚,那就是在本期的论述中,貌似把“好”和“完美”混淆了,但它们的界限在哪里呢?
欢迎探讨,感谢阅读,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2011 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第二节第九点、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点、第六章第二节)
[2] 魏瑾瑞.再论假设检验的非对称性[J].中国统计,2014(05):60-61.
往期链接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第1期:计量经济学与人的渴望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第2期 从样本到总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 第3期 经典假设与“乌托邦情结”(上)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 第4期 经典假设与“乌托邦情结”(下)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第5期 大样本中的偶然与必然(上)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 第6期 大样本理论中的偶然与必然(下)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第7期 计量模型的形式与内容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政》 第8期 多元回归与人生的加减法
《趋近理想: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思政》 第9期 时间序列:从审视周边,到审视自己
图文 | 崔佳宁
排版 | 院新闻网络中心 孟晴
商院各学生组织,请于每晚六点前发送本组织活动及打包图片到指定邮箱:bcbuucampu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