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昌胜专栏】如何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

定点观察:将视角引向学生

我们的听课方式经常让参观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听课教师都分散在不同的学生旁边,这样会不会打扰学生?这与常规的听课方式(一人讲课大家教室后面排排坐)不同,惯常的评课也是先捡着优点“由衷”地赞美,辅之于改进建议的点缀。


听课只看教师教是不够的;影响一节课好坏的因素太多,评课时老师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课的整体印象和感受来谈,更多的是些“正确的废话”,诸如“学生参与度、投入度还可以”、“小组合作的效果不是很好”、“情景创设没有达到目的”等。当追问“为什么”、“何以见得”时,难于拿出实证。这种主观的感受,对深入研究课堂有欠缺,主要表现在:(1)缺少交流:听课者对讲课者的尝试并不了解,往往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缺乏针对性;(2)主题过散:环节设计、课堂效果、教师语言……总想面面俱到,可最终往往是一面也不到,无法深入;(3)过于宏观:解决的办法往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语言”:“要面向全体”、“要关注差异”、“探究要有实效”……;(4)目的性差:总体研究缺少一个宏观的主题与策划,往往是想到什么做什么……


针对主题散,研究难以深入的问题,我们对听课方式做了一定的改良。主要采取定点观察的方式来听课:课堂上听课者相对固定地观察一名学生或者一组学生,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待集体研究时提供详实的素材。


过去听课都是以观察教师的“教”为主,“定点观察”将视角转向了学生。因此听课的方式也有了变化,过去坐在教室后面看教师教,现在是坐在教室前面或学生旁边,关注学生的行为。一个不经意的变化,转变了教师的观课视角。


听课表:引领教师精细研究

讲课者与观课者应该是互助的关系,是研究与发展的共同体。我们从改革“听课记录”入手,重建讲课者与听课者的关系,促使两者深度合作。


听课之前,讲课者与听课者共同设计一张听课记录表,围绕某一主题,有针对性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如讲课教师要研究合作教学,于是就会要求听课教师多关注学生合作中的情况。


带着问题教学,带着问题听课并记录,目的性就强多了。听课教师自然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记录下了:学生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学生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遇到不同意见是怎么处理的?……一一详实记录,并在听课表后面完成——“请留下您的意见,这对我很重要:(1)从您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做的观察记录,您的观察结论是什么?(2)根据您的观察结论,您对授课教师有哪些教学建议?”


课后的评课重点自然也聚焦在小组合作上。在交流与碰撞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个观察表一般由讲课教师课前根据教学需求自己设计,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研究“关注点”而自主地选择主题,并请听课教师分别深入到各个小组,作详细的记录,收集学生课堂的反馈信息。这种观察和记录方式,可以保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详细情况,供授课者反思自己的设计和教学;而对于观察者来说,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的观察,为今后自身的教学提供参照。


通过听课表这个工具,可以促进教师发生两个改变:一是研究的视角在变化,老师们以往关注更多的是课的大教学环节的设计,关注整体的落实情况,很少关注落实的细节问题,而大环节的实施,离不开细节的落实;二是教师们的关注点在变化,教学预设考虑学生的经验和基础更多了,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感受更多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更大了。老师们关注课堂的视角逐渐地由关注自己怎么“教”,转向了学生如何“学”。


此文发表于《湖北教育》2017年第8期“王昌胜专栏”

往期经典回顾

【昌胜专栏】朴实更能隽永,常态更显功力

【昌胜专栏】培育教师自我成长的土壤

【昌胜专栏】教师的职业幸福从哪里来

【昌胜专栏】谨慎使用自己手里的锤子

【昌胜专栏】如何让“小红花”发挥更大的作用

► 【昌胜专栏】引导教师自我反思

► 【昌胜专栏】如何让沟通更有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