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 陈红涛:长路奉献给远方
农小友按:因爱聚力,让温暖闪光
【校友名片】
陈红涛,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2002年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历任项目官员、项目主管、项目处长、助理主任、副主任。2009年进入秘书处工作,历任秘书长助理、副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2021年10月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
图1 大学时期的陈红涛
图2 陈红涛参加国际会议
建功社团,谱青春之歌
1998年,陈红涛在高中老师的建议下报考中国农业大学并被成功录取。彼时全国多处水域爆发洪灾,长安女子俱乐部俞佩如女士组织爱心人士对中国农业大学受灾地区的学生进行捐助。第一批受助名单包含16名学生,其中就有刚入学的来自松花江的陈红涛。捐赠结束后,捐赠人倡议受助学生能够形成一个组织,不仅锻炼自我,同时也将这份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个组织,就是在农大声名远扬的向日葵爱心社。
大二时,陈红涛主动申请并成功担任了向日葵爱心社的社长,虽然这时的社团比刚成立时有所扩大,但在众多社团中仍不算出彩,陈红涛担任社长后,在俞佩如女士和学校老师的支持下,以清晰、全面的思路推动了社团的发展。他首先增强物质储备,通过向捐赠人申请资金并利用学校提供的场地建立起一个有十余台电脑的电脑房,贫困生社员免费上机,其余学生付费上机,在那个电脑并不普及的年代,社团以此完成了资金储备。之后,社团广泛邀请社会名人入校举办讲座,极大提升了社团活动质量。此外,在俞佩如女士支持下为社员们争取到了一些参与长安俱乐部活动的机会,让普通大学生参与中国顶级商务俱乐部活动,并多次与台湾及国外志愿者一起进行支教等国际活动,这些已不是资金多少能够达到的成果。
“那时候向日葵爱心社在每个学院都有活动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固定活动,打造了爱心墨水、爱心打气筒等一批品牌活动”谈及自己担任社长的青春岁月,陈红涛感到幸福而骄傲,“当时学校搞了第一届社团评比,刚刚成立不久的向日葵爱心社拿了第一名,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奉献爱心、完善自我,向日葵爱心社尝试了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新模式:通过成立和运营学生社团,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还对受助学生的能力建设进行支持。这样的模式,不仅锻炼了陈红涛的能力、影响了他的就业去向,还为一项遍及中国各大高校的公益项目打下了基础。
投身行业,展宏图远志
2002年,中国扶贫基金会计划启动大学生资助的新长城项目,项目负责人在在农大调研时了解到了向日葵爱心社的资助模式,并邀请陈红涛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参与大学生项目的建设,至今陈红涛已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二十年。
新长城项目是陈红涛入职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并且由于自身经历的影响,他对这个公益项目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感情。“为什么这个项目叫‘新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21世纪,中国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爱心、有担当的人才构筑的人才长城,对于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项目给予在经济资助和能力建设两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曾任中农大食品学院副院长的张虎,在学生时代就接受过新长城项目的资助,并在工作后向基金会捐出了他的第一份工资,推动了新长城在农大的传承。本着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的项目目标,新长城项目走进了全国数百所高校,在近百所高校建立新长城自强社,数万名家庭困难学子得到了项目的资助和支持。帮助一个人,改变一个家,教育扶贫意义重大,在新长城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基础上陈红涛带领团队不断尝试和创新,2007年设计启动了帮助贫困高中生的新长城高中生自强班项目,目前每年有近万多名学生在项目资助下完成高中学业。新长城项目不断发展壮大,在这块地基上,一代代的青年学生勤奋好学、全面发展,一步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除了新长城项目,最让陈红涛有成就感、幸福感的是起始于2009年的爱心包裹项目。关于“爱心包裹”的起源,他记忆深刻:“2008年的时候,汶川地震让全国人民聚焦公益,个人捐赠首次超过了企业捐赠,我们在当时推出了爱心贺卡项目,捐赠人付10块钱,就可以拿到包含邮费的贺卡,向灾区的孩子表达关怀,项目施行一个月后,我们为10万多名灾区小学生送去了爱心贺卡,看到效果这么好,我们把贺卡升级成文具、衣物,发起了爱心包裹项目”,爱心包裹项目采用一对一捐助模式,为受助学生提供文具包裹或衣物包裹。捐赠人不仅能够获得受益人名单和钱款使用明细,还可以收到基金会感谢信、捐赠票据和孩子填写的回音卡。由于捐助门槛低(100元或200元)、信息透明、反馈体验良好,这一项目自2009年发起后规模迅速扩大且广受好评,每年有数百万的人参与捐赠和志愿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公益意识的普及,小包裹、大爱心,这份爱心包裹目前已经惠及中国700多万的小学生和尼泊尔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的近百万小学生。
从2015年开始,陈红涛的工作重心开始向基金会国际化项目倾斜。秉持大爱无疆,民心相通的工作理念,中国扶贫基金会成为较早一批走向海外的公益机构,中国公益机构的国际化之路可借鉴经验太少,很多要靠自己的摸索,陈红涛和团队经过几年努力,实现了从出差式国际化向常驻式国际化的转型。目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经在尼泊尔、缅甸、埃塞俄比亚三个国家注册了办公室,进入常驻式海外援助模式,开启了数项常态项目,获得了受援国人民和政府的认可和感谢。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砥砺登攀,陈红涛以不懈的奋斗努力与坚定的奉献精神,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公益事业的进步。提到动力,他说自己想做“沙滩上的小男孩”:大海退潮后,许多海星留在沙滩上,在太阳的暴晒下缓缓死去,但是有一个小男孩在一颗一颗将海星扔回大海。路人问他,这么多海星,一个人的努力有何意义?小男孩看着手里的海星说,至少对这个一个有意义。“每当收到感谢,看到受助者的境况得到改善时,我就感觉自己是沙滩上的小男孩,即便无法做到解决所有问题,但我知道,我的付出对他们有意义。”
情系母校,扬未来风帆
公益行业中,哪所大学的校友最多?我们难以完全统计,但根据《社会创新家》这一媒体报道,有超过200位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友活跃在公益行业,其身份涵盖了学者、机构领导者、部门负责人,以及公益创业者等,“中国农大”这一标签,在公益活跃度较高的群体和领域中格外显眼。
谈到对当今农大学子的期望,陈红涛围绕公益事业展开:“公益圈里有很多农大校友,很多人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年以上。农大人更踏实、更接地气,对农民、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随着乡村振兴的起步,我们会更关注‘三农’问题,需要更多农大人来加入这个行业,特别是年轻的师弟师妹们。”尽管年轻人对于公益的热情在不断升高,但陈红涛希望更多的人加大对公益的了解、进入公益行业工作,从被动的参与者转换为主动的创造者。
从踏入大学校门开始,关于“三农”的体验和学习不断滋养着每一位农大人的成长。从价值观念上,农大学生特别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人群,在此基础上,首都环境中的主流与多元、项目课题中的偏远与穷困,使得农大人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同时,农大师生对于民生问题特别是“三农”问题长期研究,能让其更专业、有效地帮助困境群体。综合上述,中农学子可以称得上中国公益行业的后备军,并且一代代农大人也必须践行校训,承担起“解民生之多艰”的伟大责任。在这些人中,陈红涛以坚定的初心、热忱的奉献、出众的能力成为了我们敬佩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成长经历提醒着迷茫的学生——保持对自身的勤勉与相信、保持对社会的洞察与关切、保持对远方的勇气与初心。
【结语】
在采访陈红涛师兄之前,我打开中国扶贫基金会官网查找信息,为即将到来的对话做准备,彼时无论是官网上的公益项目还是师兄本人,对我来说都是闪光却又陌生的。然而在采访结束之后,我再一次打开中国扶贫基金会官网时,发现官网里的每一个公益项目都跳出了有限的文字内容,向我讲述着它背后的温情与关爱,当我把项目内容与陈红涛师兄的叙述相结合时,便看到了一位位有血有肉的公益建设者,从项目由发起到成熟,经过了多少次调研、质疑、协调、修改与统筹。我看到了他们的奔波,也看到了他们的坚守,我觉得这一群人是如此的亲切而温暖,因为我们都在为了人民幸福、社会进步而奋斗,都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长路奉献给远方,已经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的陈红涛在自己的一步步历练中,将优质、多彩的公益项目带到祖国各地和异国他乡,助建起世界人民团结共进的桥梁。在未来,也一定会有新一代农大人接过他手中的炬火,为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公益事业亮起更加光明的道路。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采写:李熔
编辑:荆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