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蹲点日记 | 为什么中央领导对村集体经济那么重视?

2017-05-18 李坤晟 新华每日电讯

▲村民沈能胜在村林场护林。

【导读】在“外来者”李朝阳的推动下,河口村里很快对闲置已久的山林进行了管理开发,当年收益2万余元。按比例,村集体分得了7500元。这是河口村成立7年多来的第一笔村集体经济收入。现在回看最初的收入,似乎不值一提。但当初直面问题、达成协议、盘活资源,不仅让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维上的突破。现在,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河口村的集体经济蒸蒸日上。



贫困村首笔“集体收入”创造记


首发:5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坤晟


7500元!


虽然还很微薄,但河口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


那是在2015年4月,“第一书记”李朝阳驻村半年后。


村里的干部们还说,如果没有李书记这样一个“外来者”,村里的那两片林场时至今日恐怕还是老样子,现在村集体经济也不会那么生机勃勃。



荒芜的林场与村集体零收入


地处皖南深山腹地的河口村是重点贫困村,全村432户。2014年10月,李朝阳开始驻村时,全村有141户贫困户。


“过去没人关心村集体有没有收入。”李朝阳说,“持这种态度的也包括初来乍到的自己。”


直到河口村帮扶单位的领导,安徽省民委主任孙丽芳,来村里调研时提及这个问题。


2017年5月,李朝阳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坦承:“当时我不太明白领导为什么对集体经济发展如此重视,只想着完成任务。”


2014年底,李朝阳把村里“两委”干部召集到一起,就此问题请大家集思广益。


想来想去,村干部为难地说:“要说集体经济现成的资源,村里不是没有,只是不太好弄。”


原来,现在的河口村是由原河口村、舒泉村和康村在2007年合并而成。合并之前,舒泉村有300亩水杉林,康村有200亩檀树林,属于各自的村集体。


合并时,两个有集体林场的老村和新的河口村达成协议——未来集体林场的收益,只能归原老村的村民组所有。


想法很丰满,执行起来却很骨感。当年的老村村民没有想到的是,新的河口村成立7年多,山上的林场再没有怎么发展过。


“没有人组织护林抚育。”原舒泉村舒泉组组长沈利兵说。过去,老村会定时组织劳力上山抚育林场。


老村没了,新的河口村倒有组织能力。但这些年人工飞涨,新村给老村白干活说不过去。大家怎么分账谈不拢,一来二去,还怕伤乡亲的感情。


也有人劝原舒泉村党支书徐光明干脆把林场的杉木全部卖了。“我舍不得。树跟别的东西不同。它会长,10年之后,肯定比现在值钱。”


康村的情况与舒泉村相似。于是,全村总共500亩的两片林场一直荒在那里。



利益谈判从“不服软”到各让一步


▲这是野猪刨的坑。


“这是野猪拱的。”2017年5月的一个下午,村民沈能胜领着《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上山看水杉林场的半路上,指着一株高粱泡下的浅坑说。


沈能胜是河口村程家老组的村民代表,程家老村民组是老舒泉村4个村民组之一。


现年47岁的沈能胜10多年前是村里抚育护林采伐的好手。“做抚育一般在秋天。我们带上饭和水,早上7点半出发,差不多下午5点回来。这山上有兔子、麂子和野猪,不过最危险的是蛇。等村子合并后,这上面就没人管了。”中途歇息的时候,沈能胜给记者介绍道。


同时,沈能胜也是坚持老舒泉村利益的“强硬派”。


了解基本情况的李朝阳和河口村村干部走访了原舒泉村和康村的村民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并请他们到村部具体协商。


各组组长之前赶紧通了气,然后嘱咐自己组的村民代表们,不能“服软”,要统一战线。


作为原舒泉村4位村民组组长之一,沈利兵回忆,大家合计:看村干的态度,开发林场势在必行,谈的就是分成。沈利兵内心的底线是四六开。老村六、大村四。沈能胜心里想的却是二八分。不过,所有村民代表都认为——绝不接受五五平分。


在村部的第一次集体协商,双方没有达成共识。


李朝阳试探性地出价五五对开,负责唱“黑脸”的沈能胜马上回击说要全部收益。一阵唇枪舌剑后,老村村民开出了当时心里最想达成的二八开,不过这和李朝阳心里所想的还有一定距离。


相持不下,各回各家。村干部又抓紧机会开始了新一轮走访。


数天之后的第二次协商,双方讨论直接围绕“四六开”还是“二八开”。


李朝阳在会上一再“苦口婆心”地表示,村里的初衷是要把集体的事情搞好,不能造成村集体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三七分成的协议。


在沈能胜的记忆中,沈利兵是村民这方带头同意三七分成的人。当着李朝阳和村里的文书徐年发,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我还是觉得有点少。”

 

▲两次谈判后,河口村村委会和原舒泉村村民组签的合同。



对集体经济重要性有了新认识


记者在河口村村部留存的档案袋中看到了这份由河口村村委会盖章以及4个村民组组长签字的合同。


河口村村干部聊起这件事,都说这是“外来者”李朝阳推动的结果。


村委会主任徐光明,也是原舒泉村村支书。他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实际上,舒泉村的杉树林从2001年起就没有开发了。“本来不值什么大钱,还有人说闲话,以为你搞了多少。村子合并后,我们夹在中间,更不想碰这个事了。”

沉寂多年的300亩水杉林再次有了“人气”。


沿着布满菝葜、蓬蘽、野菊、扶芳藤的山路,绕过山腰上几家农户的茶林,沈能胜和记者终于来到了林场的边缘地带。他抽出别在腰上的割草刀砍掉路边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木杂枝,指着对面的青山说:“那边也是我们村的林场。”


据李朝阳介绍,合同签署后,村里很快对闲置已久的山林进行了管理开发,当年收益2万余元。按比例,村集体分得了7500元。这是河口村成立7年多来的第一笔村集体经济收入。


有了第一笔就有第二笔。不久,同样达成协议的康村檀树林,给村集体经济贡献了1万余元的收入。


现在回看最初的两笔林场收入,似乎不值一提。


但当初直面问题、达成协议、盘活资源,不仅让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维上的突破。


现在,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河口村的集体经济蒸蒸日上。


站在河口村的光伏电站项目前,李朝阳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算了一笔账:“光伏电站每年村里就有6万收入,我们还有村集体按4成分红的食用菌种植合作社,2成的村彩蝶茶叶种植合作社分红,村集体出资建设的100亩生态茶园也刚刚起步……保守估计,3年之后,河口村村集体收入每年可达40万元。”


通过两年多的驻村扶贫工作,李朝阳自己对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村卫生室改造、维修水塔水管,还有特困户慰问等,处处都在用钱。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有的同志说,只要农民脱贫了,集体穷一些没关系。我们说,不对!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关系重大’。如果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党组织许多事情还真办不了。在驻村扶贫前,我没有这个认识。”李朝阳经过此事后深有体会。


据池州市委组织部农组科科长王阳明介绍,池州市组织部会同财政、农业、团委等部门先后举办全市发展集体经济大赛、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等活动,培育了一批发展集体经济好项目。截至2016年12月,全市617个行政村中507个村发展集体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与2012年相比,消灭了“空壳村”125个。


记者李坤晟


延伸阅读

蹲点日记 | 散养在山上的生态“脱贫牛”怎么睡觉?

脱贫路上脱单梦:没“天价彩礼”,更易出现“光棍聚集”

探访阿拉山口:火车居然能帮一座城市治大风!

在瑶乡都安体味搬迁扶贫的纠结与决绝

“青壮打工”后的乡村救灾新图景

扶贫办主任留下的86本笔记

很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偏远乡村,他们用这种模式“扶贫”

这个“老牌”贫困村为何“扶不起来”

90余万“贫困户”被“一票否决”背后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集体脱贫很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