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层公务员被列入“易过劳群体”?
来源:广东基层公务员
几年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与多位研究者成立了“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并且每年召开理论研讨会,专注于对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即过度劳动进行研究。
杨清河院长表示,在当下有一些很明显的群体,是过劳比较严重的。过劳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过劳方面,主要是科研人员、企业家等;而另一种是被动过劳,被动过劳的群体包括部分基层公务员、警察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柴米油盐醋,万事都缠身。”这句顺口溜,说的是基层工作的繁忙与辛劳。在多多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基层人员的同时,也要思考,基层单位为何推进工作这难呢?
一、面临问题错综复杂
基层是老百姓最基础的生活生产方面,问题多且碎,有很多都是历史问题,短时间很难彻底解决;
同时,这些问题和矛盾涉及的人群广、面积大,利益相互交织,一旦不能很好把握分寸,就容易出现问题,如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千头万绪、盘根错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部门权责难以厘清
基层治理涉及民政、劳动、卫生、计生、城管、公安、环卫、安全等诸多方面,难免造成相关部门权责难以厘清,处理问题就当然不会那么顺利。
三、法规条款滞后新要求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基层问题不断涌现,矛盾不断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基层集中体现。
新时期农民对土地、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环境、卫生、文体等都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一些时候,法律条规并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出现很多棘手问题时,难以马上解决。
四、创新思维方式不够
个别地区仍将大部门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对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足够重视。同时,在治理中,方式方法不创新,行政干预手段过多,硬性规定办法过多,造成工作难以推进。
新华社发
延伸阅读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基层干部怎么办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
作者:梁建强
基层干部,是连接基层工作与群众之间的直接桥梁与纽带。一方面,来自上级部门的各项工作任务纷至沓来,基层干部需要充当好对接者与传达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不少基层干部面临各类考核、督导的现实压力,不仅不被充分理解和信任,稍有不慎还会被追责问责。
说起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但记者近期在调研时听基层干部说,这个表述应该改为“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因为工作忙、压力大、任务重、问责多,不少基层干部不仅承受着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权力不大、责任不小;工资不高、事情不少”,这是一些基层干部们的心酸自嘲,也是不少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忙碌,是大量基层干部工作的常态;而相比于忙碌,更让不少干部觉得难堪重负的,是过于频繁的各类问责、督导、考核等。不可否认,来自上级部门的问责、督导等,确实帮助不少党员干部拧紧了责任发条。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的上级部门存在不结合实际随意增加问责项目的问题;还有的职能部门,不主动担当、作为,为规避自身责任让下级“背锅”。这些问题的存在,难免让部分基层干部患上“问责恐惧症”。
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问责、考核等工作更应注意“精准有效”。只有更加注意科学性,坚持实事求是、依纪依法、考虑客观实际,才能做到罚当其过,才能更好地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具体到执行层面,对那些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先行先试等工作中,因情况复杂、风险难以把控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和损失,但不违反法律法规,并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主动检查整改、未谋取私利、未与他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基层干部,就是要考虑不追究或从轻、减轻追究有关干部的责任。全面考虑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后果影响以及挽回损失等情况,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深入核实、综合分析、客观认定,才能避免问责“跑偏”。
对待基层干部,严管的同时也要厚爱,不能只加“高压”,忽略“关怀”。在政治上,应给予基层干部充分的信任;在待遇上,应给予他们更多的保障;在推进工作上,也应给予他们更多主动作为的空间,激发干部们“撸起袖子加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事实上,为避免基层干部“流汗又流泪”“伤神又伤心”,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将容错、免责进行制度化规定,帮助基层干部“减压”“减负”。以湖北为例,湖北省委办公厅日前正式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松劲,又理直气壮地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
让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敢为善为,需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与外部环境。多一点善意理解,多一些包容鼓励,坚持严格管理和关怀信任相统一,坚持把关心关爱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基层干部才能更好地成为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往期文章】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