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识踪”好,但要等一下跟不上的老年人 | 每日快评·系列之126
“码上抗疫”的做法确实方便、精准、高效,但从实践来看,在扫码消费并不普及的少数地方,以及对于老年人这样的特殊群体来说,要求出行必须处处扫码,又没有临时的替代性方案,确实会导致一些问题。技术问题背后往往是治理问题,我们既要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也要倾听被管理者的声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张典标
近日,全国不少地方陆续上线“抗疫情”扫码系统,在居民小区、公共交通、商场、农贸市场、医院、药店、公园、银行等场所的显著位置,都张贴了二维码。市民用特定小程序扫描,登记信息后才可进出。
利用二维码填写出行信息,便于高效、精准追溯与监测行踪,为防疫提供大数据支撑。在很多地方,这套扫码系统得到了市民的支持与理解,运行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地方,有市民吐槽该系统是在“添乱”。
记者调查梳理发现,市民吐槽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一些地方的扫码系统匆忙上线,漏洞百出。有的时不时“系统故障”扫不出东西,有的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市民身份信息不匹配,不仅没起到精准记录的效果,反而可能让使用者在换码环节耽误时间,甚至影响正常出行。
第二,很多地方要求居民出入只能使用某种特定的扫码系统,没有其他替代性方案。对于平时习惯扫码支付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替代性方案影响不大;但对使用智能手机不太熟练的老年人,这就是个大难题。
有一位大妈向记者反映,小区很多老年人出门时没有带手机的习惯,就算带了手机也不会操作。在年轻人看来应该“一教就会”的扫码操作,很多老年人学了就忘。对于平时身边有子女陪伴的老人,或许问题也不大,但如今不少地方已复工复产,独居老人日常出行怎么办?
这两方面槽点,正在逐渐变成部分市民出行的痛点和难点,甚至演变成矛盾点。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地方,进出小区得耗费半小时,扎堆扫码填写信息有感染隐患;有老人上了公交车因为不会扫码又被拒载,最后报警求助;还有一些年轻人,因手机没电不能扫码,卡在下班路上。
总体来说,“码上抗疫”的做法确实方便、精准、高效。但从实践来看,在扫码消费并不普及的少数地方,以及对于老年人这样的特殊群体来说,要求出行必须处处扫码,又没有临时的替代性方案,确实会导致一些问题。毕竟,老年人是日常出行相对比较多的一群人,但他们就算学习和适应,也需要过渡办法。
有些地方出台了“为人代办”服务,不在老人身边的子女可在小程序上填写老人信息,生成二维码后,老人出行可不用扫码,由工作人员扫描老人携带的二维码即可。然而,看似人性化的方案在实际运作中也不轻松。一些老人不善使用智能机,只能走路找地方打印子女发来的二维码。好不容易打印好,等真正要用的时候,很多场所却又不认。
很多时候,技术问题背后往往是治理问题。既要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也要倾听被管理者的声音。从市民的角度看,一方面,“抗疫情”扫码系统需要及时修复漏洞,真正实现方便、精准的初心;另一方面,身边一些替代性方案,完全可以适当采用。比如,用刷身份证替代扫码,既方便又能起到溯源和监测作用。另外,很多地方的老年卡、学生卡都是实名登记的,在乘坐公共交通等特定场景,也没扫码的必要。
其实,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火车站购票、支付、金融交易等部门和环境,都为一时跟不上大数据、智能化脚步的特殊群体,保留了传统服务窗口和手段。“抗疫情”扫码系统也可以借鉴,尽量把“好事办好”。毕竟,哪个群体服务不到、覆盖不到,就会给疫情防控留下漏洞,埋下隐患。
我的战“疫”09 | 下一次来花市,我就不是一只大企鹅了
系列评论119 | 最多时1个岗位近20人,“扎堆值守”得治
查看更多文章,请点公号底部菜单栏“抗疫报道”。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