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下一次来花市,我就不是一只大企鹅了 | 我的战“疫”(九)

王季娅 新华每日电讯 2020-02-24

时光回溯十个月,若我有先知的本领,绝不会选择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迎接我可爱的小公主的到来。但这也正如母亲所言,生老病死,是谁都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口述:王季娅 | 29岁 | 助理馆员 | 湖北武汉

整理:刘荒 |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我的战“疫”故事,要从2月4日说起。这天农历立春,本该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可笼罩在疫情下的武汉,却让人觉得毫无生机。


这天,女儿的诞生,给我们全家增添了喜庆的氛围,也释放了一下这些天高度紧张的心情。


王季娅的女儿。受访者供图


时光回溯十个月,若我有先知的本领,绝不会选择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迎接我可爱的小公主的到来。但这也正如母亲所言,生老病死,是谁都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


1月18日,腊月二十四,是阖家团圆的小年。我们一大早起来贴了春联,随着拥挤的人潮置办了年货,还买了心仪的年宵花。我们早已习惯赶在过年之前,将家里装扮一新了。


我还腆着肚子跟老公开玩笑:“下一次来花市,我就不是一只大企鹅了。”现在想来,无比庆幸自己那时考虑到孕妇抵抗力差,带了一个N95口罩……


早在两天前,我就让爸妈带着大宝,回了老家潜江。我和老公俩留在武汉,等候二宝这个新生命的降临。


那时的武汉,还没有太多人意识到疫情的严重。远在上海的亲戚,每天都会把他们听到的消息告诉我。现在想起来,似乎真应了那句话:全国人民都知道武汉疫情很严重,武汉人民还沉浸在过年的欢天喜地中。


1月22日,腊月二十八,是我常规产检的日子。一直负责我孕期管理的医生告诉我,没有特殊情况,先别来医院。


此时,钟南山院士已发出“没有特殊原因,大家不要前往武汉”的提醒。与平日相比,武汉的人流、车流明显减少了。


说不恐慌,那是安慰自己的。除了医生的叮嘱,我每天微信里都会收到来自天南海北的问候。


我能感受到,这些朋友尽可能地不让我产生恐慌和忧虑,但却又实实在在地替我担心。


而我却只能尽可能地宽慰自己,让亲朋好友们感受到我的乐观与积极。我们又买了两盒在当时还没断货的口罩,以及一些消毒工具……


1月22日晚,传来了武汉“封城”的消息。我连夜与父母通话,商量他们是否来汉。


父亲在电话中告诉我,看到通知的第一时间,他们就已经决定:母亲独自带着大宝自驾返汉。而他是一名扶贫干部,必须听从统一安排,留在抗疫第一线。


第二天一大早,一宿未眠,顶着两个黑眼圈的我,终于等来了母亲和大宝的归来。母亲说,她不来,怕我月子都坐不圆满……也许只有身为人母,才更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从这天开始,我们全家进入自我隔离状态。母亲从老家带来的口粮,足够家里撑一阵子的。我们坚决服从安排,能不出门绝不出门,静静等待这个小生命的降临。


唯一让我们担心的,是在抗疫第一线的父亲。我用严厉的口吻叮嘱父亲,每天中午和每天傍晚,必须跟家里视频。这也是我们父女之间习惯了的相处模式。


父亲每天会在视频里,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他一天都做了些什么。诸如他开着车在村里拿着大喇叭,宣传要戴口罩、勤消毒;守在村口不让本村村民外出,不让外村村民进入;村里有一户村民发热,谁都没有打扰,自己让家人开车去了医院,全家已被隔离。


父亲尽可能不让我们担心,我猜更多是为了我产前情绪稳定,而我却从他的描述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疫情日趋严重。


终于有一天,父亲打来电话时,还气得直爆粗口:“他妈的,一个老太婆非要出去买菜,我不让她出去,她咒我断子绝孙!”


我知道,这触碰到了父亲的底线,他是真的生气了。做扶贫干部三年多,他没少挨骂,也没少受委屈。换作以往,他总是能一带而过。


在我临产前这个关键时候,被人家这样咒骂,他确实是怒了——这时,我已超过预产期4天了。


立春前一天晚上,我突然腹痛难忍。我知道,二宝要来了!经过一夜的努力,2月4日,二宝降临人间。


新生儿出生卡。受访者供图


这天立春,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第一批病患。躺在产床上,我给家人发了一条微信,给“二宝取名‘楚烨’”,意思是荆楚大地,火种升华。


我相信,立春之后,一切向好。很多人告诉我,在这个时候听到新生命降临的好消息,振奋人心。


还在恢复期的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写下了一篇经验帖,发在了APP上,供即将生产的孕妈妈们借鉴参考。


而现在,我最想跟所有人说的,就是用乐观的心态,迎接生命里的挑战,再困难的日子也能看到希望。


从疫情防控开始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没能和父亲面对面聊天了。父亲也只能从视频里,看看自己盼了好久的孙女。


我特别想借《目送》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你要问我有什么心愿,我就盼疫情早日结束,能早一天看到我的爸爸……


我的战“疫”01 | 母亲曾笑我,乡下人戴口罩还不笑死人

我的战“疫”02 | “感觉自己是从病毒堆里爬出来的”

我的战“疫”03|以前很多事情能等,现在突然不想等了

我的战“疫”04 | 洗澡摔一跤,竟查出浙江首例确诊病例

我的战“疫”05 | 我和强制隔离观察者对峙1小时

我的战“疫”06|我们关了病房,挨个打电话劝病人别来

我的战“疫”07 | 即便员工都回来,也不是想开工就能开

我的战“疫”08 | 除夕回医院待命,家人把所有口罩塞给我


系列评论113 | 康复者血浆“对口捐献”值得考虑

系列评论112 | 防疫“过度消毒”需警惕

系列评论111 | 紧绷之下,警惕抗疫中的“情绪对立”苗头

系列评论110 | 警惕测温枪染上形式主义“病毒”

系列评论109 | 信息化战“疫”须防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系列评论108 | 复工要交21份材料,形式主义累坏企业

系列评论107 | 给非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留条生命通道

系列评论106 | 中国没“求赞扬”,只是求公正

系列评论105 | 警惕因疫耽误脱贫,盼更多硬核对策

系列评论104 | 让疫后生活恢复有序,须做好加减法


查看更多文章,请点公号底部菜单栏“抗疫报道”。


监制:刘荒 | 责编:刘婧宇 | 校对:赵岑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