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守护的“武汉加油”,不仅是灯光更是希望|我的战“疫”(十七)

温瑞 新华每日电讯 2020-02-23

巡查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更仔细检修,也会确认再三。我希望这些凝聚人心的话语,能呈现在每一个望向大桥的武汉市民眼中。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口述:温   瑞|26岁|灯光调试员|湖北武汉

整理:贾远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项目部的板房,在长江江滩公园边,面前是长江,头顶是武汉长江二桥。我的工作是二桥灯光的维修保障。


特别是现在,要让“武汉加油”这样的大字,每晚一刻不停地闪耀在长江之上。


武汉长江二桥上“武汉加油”灯光。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我独自值守在这里已经30天了,疫情暴发后,往日欢声笑语的江滩公园,一下子静下来了。


实际上,很多天里,我甚至都没有听到过除自己以外的声音。我想过春节值班会很孤单,但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孤单。


值班间隙,我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陪伴我的只有长江一如既往的流水声。


我在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电气化公司工作,老家在山西晋中。年前,领导问我春节愿不愿意值班,我看了看周围的同事,他们都有老婆孩子盼他们回家。


我还没有女朋友,而且春节值班有加班工资,便答应下来。


没过几天,疫情发展程度和速度超出所有人想象,武汉封城。


当我妈得知我要一直留在武汉时,担心得不得了。我只能安慰她说,我是安全的,平时身边几乎看不到一个人。


白天街道空旷寂寥,每天夜幕降临,长江二桥上的灯如约亮起,我知道每一条隔离的街道、每一个管制的小区、每一户不能出行的家庭里,都有一双双眼睛,看着缓缓流动的江水上,点亮武汉的座座大桥。


灯光如期亮起,是在告诉所有关心武汉的人,虽然封城了,这里仍在有效运转。


每晚灯光亮起,我都要从板房里出来,走到可以看到整座桥灯光的地方,拍照、记录、汇报。如果看到哪里的灯光有问题,要如实上报,并根据指示进行检修。


1月27日晚上6点,我裹紧大衣戴好口罩,去给大桥拍照。还没走到地方,就发现二桥上的灯光字样变了。


原先的灯光效果是风景画,现在,“武汉加油”四个简简单单的大字,矗立在2公里长,100米高的斜拉桥绳索上,火红的灯光把江面照红了,也照亮着江城的夜空。


从那天开始,桥上的灯光轮番显示着“中国必胜”“武汉必胜”“武汉加油”“感谢全国人民,致敬抗疫英雄”等字样。


我有一种感觉,自己守护的不仅是灯光,更是一种希望。


于是,巡查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更仔细检修,也会确认再三。我希望这些凝聚人心的话语,能呈现在每一个望向大桥的武汉市民眼中。


线路松动、短路、跳闸、接触不良……都是灯光维护的常见问题。这段时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检修,是在一个雨夜。


那天晚上,二桥点亮后,部分斜拉索上的灯光不亮。当时下着雨,我初步判断,是雨水导致几处控制器短路、跳闸。其他几处都好说,但有个出问题的控制器,位于大桥护栏外侧,维修人需要翻出去。


平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会记录下来,等白天再上桥查看。但特殊时期,我想了想,决定立刻检修。我翻过护栏,站在宽度不足一米的过道上,反复排查,身侧就是滔滔长江水。


雨夜大桥上特别冷,除我以外,没有人在桥面穿行,只偶尔有一两辆车穿过。当我把其余几处故障维修完后,却迟迟排查不出斜拉索灯具控制器反复跳闸的原因。


来来回回,我沿着桥走了几趟,终于找到故障点。原来,是雨水导致的一处短路,正哧哧地冒着火花。


等处理好一切,已经是夜里11点了。江城的夜晚很冷,可我却因为持续工作浑身冒汗。我掏出手机,在工作群里回复了“恢复正常”四个字。


温瑞一个人在武汉长江二桥上。受访者供图


打下这四个字时,我心中无限感慨,真希望武汉也能快一点“恢复正常”。


二桥上,有时会有无人机飞过,那是媒体在进行直播。我会看这些直播,也会把链接发给家人和朋友。当然,我是骄傲的,我守护着的灯光,在向全国人民传递着武汉的坚强和信心。


每隔几天,我会去趟超市买一些生活必需品。骑着自行车,穿过空空的街道,没有尖锐的喇叭和人群的嘈杂,星星点点的车,似乎有意无意保持着距离。


吃了太多速食食品,我实在太想念家乡的面条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是在外山西人魂牵梦萦的满足。


元宵节那天,我自己动手煮了碗面,做了平时最爱吃的卤。第一口下去,就明白为什么说“山西人吃到面就是回家了”。


虽离家千里,但这段时间家人天天都打电话关心我。领导和同事想方设法,给我寄防疫用品和食品。


看到朋友圈里,大家感叹“自己不是医务工作者”“不是科研人员”,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时,我有些欣慰,因为我守护着二桥的灯光,也算做了一些事情。


看着每天渐渐减少的确诊数字,我想再坚持坚持,春天就来了,樱花也要开了。


不久的将来,又可以看到鸟语花香的江滩公园和川流不息的武汉长江二桥了。


我的战“疫”16 | 大家帮我这么多,我总得看清你们长啥样
我的战“疫”15 | 在武汉重症病房,和病魔抢人的这些天
我的战“疫”14 | 独家还原一纸“强制陪伴令”背后的故事

我的战“疫”13 | 我为上海守大门,得让大家“有路走”

我的战“疫”12|最难受的事,就是给受援医院打电话

我的战“疫”11 | 朋友圈卖生鸡,再往后光吃料不长肉了

我的战“疫”10 | 年前离开武汉,我提前知道了一个秘密

我的战“疫”09 | 下一次来花市,我就不是一只大企鹅了

我的战“疫”08 | 除夕回医院,家人把所有口罩塞给我

我的战“疫”07 | 即便员工都回来,也不是想开工就能开


系列评论126 | “扫码识踪”好,但要等下跟不上的老年人

系列评论125 | 病毒不惧口号,只怕“实招”

系列评论124 |有条件的地方是时候恢复点烟火气了

系列评论123 | 世卫总干事为何点赞中国“护士妈妈”?

系列评论122 | 宠物无辜,疫情之下更应学会尊重生命

系列评论121 | 暖心事要办“暖”,避免返程变“囧途”

系列评论120 | “返程证明”为何这么难开?

系列评论119 | 最多时1个岗位近20人,“扎堆值守”得治

系列评论118 | 社会痛点企业槽点,就是复产复工着力点

系列评论117 | 战“疫”未到“喘口气歇歇脚”之时


查看更多文章,请点公号底部菜单栏“抗疫报道”。


监制:刘荒 | 责编:完颜文豪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