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年初一,他带领医疗队进驻距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二甲医院……

董小红 新华每日电讯 2020-09-11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小红 


“我不上前线,谁上前线!”大年二十九,受国家卫健委指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罗凤鸣赴广西指导新冠疫情防控。


大年初一,他又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带着21人的队伍奔赴武汉,进入距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全力抗击疫情,救治患者。


采访联系他,在电话这头也可以感受到他在前线争分夺秒的忙碌,但在疲倦的声音中又很有战斗力。 


进入隔离区工作前,华西医疗队互相加油。本文图片、视频均由受访者提供


草地:华西医疗队目前正在支援的医院救治情况如何? 


罗凤鸣: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是距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二甲医院。目前,我们又增加了56张床位,管着三层楼、接近100张床位的病区。我们把三个病区整合成一个科室,各个病区都有不同医院的医务人员。我现在管理的病区医务人员来自3个省、12家单位。我们按照华西医院的科室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负责,各个病区主任负责其病区的医疗和管理。目前收治的一般都是重症患者,也有一些危重症的患者。 


罗凤鸣在病房查房


草地:现在救治病人存在哪些难点?


罗凤鸣:现在病人的情况跟刚来时有区别了,以前更多是单纯的呼吸衰竭患者。现在‌‌老年人多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比较多,多脏器衰竭的也多,‌‌救治难度就更大。比如多脏器衰竭的患者,就需要更多的生命支持手段,需要更多人力,所以我们现在重症监护室的人力相对紧缺一些。


针对一些年龄特别大的患者,我们用尽千方百计,仍收效甚微;还有一些重症病人 救治也非常困难。现在有一个病人是从其他病区转院过来的,当时他的氧饱和度在很长时间都只有60%至70%,我们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救治。


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全力救治,现在每天都有出院的病人,还有从重症病区转到普通病区的,说明情况在慢慢变好。

 

罗凤鸣和同事在隔离区工作


草地:医护前线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罗凤鸣:比较累,但是还行吧。从大年初一到现在,没休息过一天。我们的工作强度非常大,穿上防护装备后,呼吸很不畅,也为正常工作增加了困难。大家的工作时间长,非常疲惫,尤其是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医务人员。我们四川派出两批次支援医疗队后,目前情况稍微好转一些。但是病人数量增加较快、部分病人病情严重,大家的工作强度仍然很大,很辛苦。


比如今天,我早晨不到7点就起床,班车7:30出发,到医院就开始穿防护服,到病区差不多8点左右。先去4楼交接班,然后看了两个CT片子,去病房查房,再去9楼看了一批重病人,又去12楼会诊病人,再去13楼看病人……这样忙碌一上午基本都会超过12点钟。


罗凤鸣在看CT检测片子


跟家人每天也只有微信联系,很想念他们。以前都是我主动打给他们,现在女儿都主动给我打电话了。她在参加研究生面试,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虽然很担心,但为了病人,我还需要待在武汉。我们的队友也都挺累的,但还是非常努力,全力以赴救治病人。 


草地:听说前线有一些小发明?为什么需要这些发明呢?


罗凤鸣:自四川医疗队接管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以来,面临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中心氧压过低、氧量不足,影响了病人救治效果。

 四川医疗队在有限条件下,不断创新治疗手段来应对氧气不足问题。

 

我们创造性地提出用“传统高流量+面罩钢瓶供氧”或“无创呼吸机+鼻导管钢瓶供氧”方式来提高病人氧合,简单易操作,临床反应好。吸氧的压力不是太够,我们就想了一些办法,把钢瓶搬过来接一个鼻导管,鼻导管接到病人的面罩里去,有些面罩可以直接把氧气管插在上面,不行的话,得把鼻导管放到病人鼻子里面去,增加氧气供应量。通过这个办法,在氧压不够的时候,增加病人的供氧,病人反馈感觉还不错,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创新。

 

相关资料

 

追溯历史,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892年在成都创建的仁济、存仁医院。


1892年,福音堂西医诊所正式开业


华西临床医学院起源于1914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是由美、加、英等国教会按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建立的医学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内迁成都,与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办医,是时,华西坝大师云集、盛况空前。


1940年代华西“医学城堡”全景


1938年,有医学院的华大、中大、齐大组建联合医院;1946年,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在现址全部建成,简称华西医院。 


1940年,毕启校长为医院募集的救护车


1951年,新中国人民政府接管华西协合大学。1953年,经院系调整为四川医学院,医院更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1985年,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970年代华西医院医疗园区


2000年,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2001年5月,学院/医院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华西医院2003年抗击非典的照片

 

回望历史,从1892年的西医诊所,到现在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的临床医学院及医院,历代华西人通过一百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建成了当今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草地·专栏|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有哪些属于你的记忆?

草地·专栏|李白因何难忘“江山第一楼”?

草地·专栏丨韩松:杞人忧天非坏事,别让科幻成真

草地·专栏|关山远:人,如何才能控制炫耀的冲动?

草地·专栏|你了解口罩的历史吗?

草地·专栏|在历史上肆虐过的病毒,人们是如何应对的?

草地·专栏|6部病毒题材影视剧,讲述人性之战

草地·手记|被“封”黄冈的记者,直播老区农民战“疫”

草地·手记|湘鄂边界小城寂静的春天

草地·疫线|这些普通人,撑起首都的天空

草地·疫线|50多天没下火线的ICU主任:疫后拍张全家福

草地·疫线|戛然而止的归途:滞留武汉的外地人咋样了?

草地·疫线|这家知名医院赴鄂支援有何绝招?

草地·访谈|5000普通人合拍疫中无名者的“余生一日”

草地·访谈|有人怀疑感染反复量体温,打热线时大哭不

草地·访谈|没想到这么多人读我的“武汉日记”


监制:姜锦铭 | 责编:李牧鸣、刘小草 | 校对:饶小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