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壶关县河西村:​“小板凳”架起“连心桥” /屯留区王庄村延伸党建触角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长治日报 长治日报 2022-10-14



“小板凳”架起“连心桥”

——壶关县百尺镇河西村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村东边的部分路面需要硬化?”“村路灯好多坏了,影响村民夜间出行,怎么解决?”……围坐在村民家地头的小板凳上,壶关县百尺镇河西村村民代表、村干部你一言我一语聊起村事村务,村党支部书记姜秦旺一一“答疑解惑”。这是日前该村“小板凳议事会”上的一幕。

“村民有近两千人,凡事都靠村干部肯定不行。只有让老百姓广泛参与基层治理,让群众一步步地参与到民主决策中来,才能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村“两委”班子深谙此理。

“小板凳议事会”正是河西村推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决”有效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头、村头、饭场等地点开展,活动包括村务事务、村账答疑、民事纠纷等一系列内容。

河西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全村585户1708人,有64名党员、35名村民代表。关心村里大事小情的村民不在少数。“这几年,村里发展快、村民光景好,关键一条是制度定得好,民主管村管得好,俺村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到位。”村民张全孝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年初,不少村民反映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出行不便,村“两委”班子及时走访调研,将其列为今年重点工作。“小板凳议事会”上,征得大家一致同意后,经过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村里自筹的方式,道路拓宽项目3月份开工建设。

村子怎么发展,村民拿主意;建什么项目,百姓说了算。河西大力推广的“村民说事”制度,让村民敞开说村事、齐心办村事,共谋发展、共享红利。

建设蔬菜大棚150余座,种植“玉露香”梨1200余亩,发展旱地西红柿300余亩,黄豆、谷子等小杂粮100余亩……这些产业推进的每一个阶段,只要遇到瓶颈性问题,该村就召集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进行讨论,在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村民“自己说了算”,老百姓成了“决策者”。

通过“小板凳议事会”还延伸出“两委”干部碰头会、纠纷诉求饭场会等,除逢年过节等节假日外,村“两委”干部每天下午6时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碰头反馈,并对上级的安排部署第一时间贯彻落实。针对群众的日常民事纠纷和诉求,指派村干部深入群众身边,利用路边会、地头会、饭场会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就地解决。

民主治村,共建共享行稳致远。多年来,河西村民形成了一种“习惯”:群众有事不找子女,先找干部,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家庭和老人。年逾七旬的老人王秋爱开玩笑地说:“干部比咱亲儿子还强。”

“河西村通过推行村民议事机制,让群众有问题随时提、随时议,村党支部定期不定期听取、收集群众意见,把很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姜秦旺指着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版面介绍,“在河西村,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伙儿都是参与者、建设者。”

文/长治日报记者 张军兵
图/长治日报通讯员



屯留区上村镇王庄村延伸党建触角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支部强  产业兴  乡村美

道路两旁树影婆娑、鸟语花香,农舍庭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初具规模的农业园区大棚连片、施工正忙……初夏时节,屯留区上村镇王庄村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党支部带头上,老百姓跟着干,沉睡的资源被激活,群众的力量被凝聚,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村民富裕了,乡村变美了。”从曾经的落后村变成全国文明村镇,探寻王庄村的嬗变密码,“这是新班子换出来的新气象。”村民们这样认为。建设美丽乡村,不只是村干部的事,怎么带动党员、村民一起干?“党支部要用好指挥棒,定好方向,大家一起跟着干,才能走得远。”村党支部书记董建民道出答案。王庄村通过实行 “村干部联片包党员、党员联户包群众”的网格化管理,不断延伸党建触角,选取6户党员干部家庭作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触角延伸站点,开展政策咨询、便民服务、投诉建议等事项服务,有效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同时,建立党员干部包街巷责任制,带领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拆违建清垃圾,完善基础设施,绿化美化亮化后的村庄不仅“颜值”有了大提升,村民们的精气神儿也提起来了。

环境好了,如何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农业产业成了当务之急。借助全区大力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产业契机,王庄村采取“党支部+公司”模式,建起2000立方米的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日处理能力200立方米,年产沼气约45万立方米。依托沼气站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党支部带路、党员干部带领、种养大户带头、典型示范带动,建起香菇大棚,发展辣椒种植2500亩、油葵25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民种植土豆、娃娃菜等旱作经济作物1500亩。董建民介绍,沼气站的运行,不仅解决了全村炊事用气,用沼渣沼液当肥料种植的有机农产品产销两旺,更坚定了全村以“小沼气”引领“大循环”,布局“上联养殖、下联种植”的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方向。方向定,目标准。建成1万立方米的沼气综合处理站,解决全村集中供暖问题;建设6个现代化高标准养殖大棚,发展生猪养殖特色产业,年出栏2万头……王庄村干群同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完善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劲头强劲,村民们切实享受到发展红利。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万余元。

今年,搭上全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顺风车”,村里抢抓时机,规划建设设施农业园区,采取“村级引领带建+村民自愿跟建”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沼肥蔬菜。“6月初,22个大棚就能全部竣工,计划种黄瓜、西红柿、车厘子、鸡心果等绿色蔬菜和特色水果。这些大棚有18个是村集体投资的,届时集体经济收入一年能增加100万元。”董建民说,村里正在建设一座31.5亩的超大型温室大棚,集现代化种植、观光农业旅游、绿色采摘、科技成果展示于一体,瞄准的目标就是全国一流蔬菜大棚。农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配套建设饲料厂、屠宰场,启动1.5万立方米的沼气综合处理站项目,上马沼气提纯设备,建设以沼渣为原料的有机肥厂……围绕循环农业延链补链,王庄村的发展规划愈发清晰。董建民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火车头’作用,坚持党支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站前沿、唱主角,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拓宽村民致富渠道,真正实现党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文/图 长治日报记者 刘晓荣


往期链接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壶关县“城市驿站”变身基层治理“前哨” / 潞城区潞华街道学府社区:“三红”品牌构建和谐社区【“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平顺县大渠村:算清一本“明白账”  管好集体“钱袋子” / 壶关县西牢村:共建共管助推乡村治理精细化【“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平顺县探索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积分争星管理模式【“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沁源县:攒厚集体家底 夯实发展根基【“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武乡石北村:积分管理激活力  美丽乡村育新风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黎城县晋福村:“微网格+积分制”激发治理新活力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沁县中里村:治理单元变小 服务效能增强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平顺县龙镇村:“三化四带六服务”  基层焕发新活力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襄垣县西垴头村:“十户联创”育出乡村“精气神”【“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壶关县:“四个清单”破解“一肩挑”监管难题 / 武乡县:党建引领破难疏堵 基层优治理提效能【“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潞城区“清化收”工作探出新路径作出新示范【“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长治创新方式做实基层治理“文章”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黎城县程家山镇细化工作措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长子县评星定级培优育强基层“领头雁”队伍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武乡县探索推行农村“三务”全公开工作机制/潞州区紫金花园小区设立“阳光议事厅”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走百乡看千村”记者一线行】兴盛垴的新风新貌新“气质”


  • 编辑:贾   奕

  • 监制:张力云 张宏琰



版权声明

长治日报社旗下“长治日报”“上党晚报”“i长治”微信公众号刊发、登载的所有内容及i长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未经授权,一律谢绝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否则,我们将对侵权行为诉诸法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190012

目前3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