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县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做强生态链做优产业链 / 长子县宋村镇依托青(尖)椒产业强镇富农

长治日报 长治日报 2023-02-27


沁县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做强生态链  做优产业链

一大早,初春的暖阳爬上天空,柔柔地照在大地上。在沁县故县镇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工人师傅们手上不停、脚下不歇,忙着将加工好的谷子分装发货,现场一片忙碌景象。

“开年订单就排满了,我们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尽快为客户发货。”沁县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华伟说。成立已11年的沁县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凝结着沁县人的智慧与心血。树立新发展理念,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今年,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发布2022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名单,该合作社榜上有名。什么是生态农场?不同于常规农场,生态农场对农业生产经营单元的各个关键环节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强调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产品质量更好,附加值也更高,能更好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巨大市场。国家级生态农场的称号为何落地沁县沃丰?吴华伟用脚步丈量乡村,用心绘就规划蓝图:“合作社始终以绿色生产为准则,加强生产过程控制,选择优质、丰产、抗病品种,根据农作物需肥规律进行平衡施肥。我们拥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二品一标’。同时,我们不断强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规范田间生产档案和产品包装标识,依托2148亩绿色认证基地、11340亩有机旱作示范基地,确保沁州黄小米和沁州黑杂粮的绿色生产及深加工产品高质量产出。”

农业要实现高质、高效、高产发展,离不开精耕细作、科学管理。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沁州黄小米和沁州黑杂粮”轮耕倒茬模式、“有机旱作24节气法”、丘陵地“全封闭半托管大轮作”三大种植模式;立足“绿色先行”“有机先行”“地标先行”“科技先行”“追溯先行”“五大先行”原则建农场,围绕强化保护生态农场土壤质量、生态农场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融合,实施生态农业标准化“三个重点”,使生态价值、生产方式实现质的转变,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之路在于绿色兴农、产业兴农。沁县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强了生态链,更壮了产业链。合作社积极打造集土地托管,沁州黄小米和沁州黑杂粮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以及电商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让农业产业在“链”上发展。“我们成立了山西北方水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一黑一黄’,在农业上坚持生态化,在种植上推行有机化,在产品上倡导多元化,在产业上实现规模化,研制生产出多种口味的小米锅巴、小米能量棒以及沁州黑杂粮饼干、黑杂粮代餐粉等系列产品,绿色农业发展打开了新的路径。”吴华伟介绍。“生态链+产业链”,串起农民“致富链”。通过种植业一产与加工业二产的融合发展,沁县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亩均增收440元,为生态农场内816户农户、2018口人人均增收4800多元。产业为生态添绿,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与生态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趟生态农场的绿色发展探索之旅,吴华伟仍在坚持:“未来,我们将向着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方向努力,坚持以‘沁州黄小米和沁州黑杂粮’轮耕倒茬模式,走出一条生态农场循环发展之路。”

长子县宋村镇依托青(尖)椒产业强镇富农

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经营发展之路……目前,长子县宋村镇青(尖)椒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真正擦亮了“长子大青椒”地理标志这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宋村镇以青(尖)椒产业为抓手,转变农户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通过实施高标准种苗繁育基地项目、青(尖)椒深加工产品线项目、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农产品智慧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品牌宣传推广及营销渠道建设项目、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六个强镇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走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为做强青(尖)椒产业,宋村镇秉持“保强带弱”的工作思路,充分宣传发动广大农户,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合作社带动的形式,以点带面、以片带村,在陶唐、西郭、东郭、王郭等村大力发展青(尖)椒种植,全镇年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2021年5月宋村镇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该项目在镇域内推动形成涵盖育苗、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以及品牌塑造等全产业链。与此同时,该镇以岚河庄、西河村、小郭村等为中心,引进山东省高标准覆被式简易大棚,在棚体上加装棉被,可以增加2个月生产期,不但使种植户提升了耕作效率,增加了收入,而且加快了先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特色农业与现代科技同频共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截至目前,该镇项目总投资4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3000余万元投入青(尖)椒项目建设,其中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的蔬菜交易市场及冷库项目,为全镇的蔬菜外输打通了销路,为今后扩大招揽客商范围提供了必要条件。

文字丨记者 徐姗  通讯员 魏堃  杨晓勇  王志军

摄影丨秦    超

编辑丨解    婷  王素茂

监制丨张宏琰

往期链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屯留区东河北村:生活像花儿一样绽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顺县西赛村:山村民宿美 特色醉游人/长子县山西一田农业:育苗大棚春光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武乡县王庄沟村:“一号文件”送春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屯留区张贤村:大棚“种出”好光景 幸福生活有盼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顺县探索山区县农业生产托管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武乡县:乡村旅游激活乡土经济/襄垣县: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顺:“井”底之村的小康生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金丝线”:一根拉面能拉多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长治黎城:产业对了头 小康有奔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壶关县郭堡庄村:产业兴了 山村活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黎城县晋福村:规范一张合同 壮大一村经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县深耕小米产业助推品牌升级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武乡县分水岭乡松庄村:乡风暖 人心齐 产业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长治首个县级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平台建立 打通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通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源县城南村:一根数据线  “联”通致富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潞州区堠西庄村:电商进村庄 农家变商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襄垣县洛江沟村:牡丹花开幸福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黎城洪井镇:“花经济”鼓起村民“钱袋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顺县东庄村:“采金摘银”兴乡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壶关县五集村:荒山变梨园 村民生活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黎城县黄崖洞小寨村:守住“红色金融”的根与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壶关县石堡寨村:“金钥匙”打开群众致富“幸福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源县:用活“小网格”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 潞州区:一村一品开辟电商发展新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潞城区六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襄垣县下良镇强计村发展“产业+旅游”新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党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促农增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县力争10万元以上收入村全覆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武乡县:培育乡村e镇 激发市场活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襄垣县宝峰湖畔:花海露营地  打卡“新地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县故县镇:特色产业成体系 乡村发展有活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源县“积分制+星级化”管理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武乡县圪道村:种一园苹果  富一村百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小花椒映红致富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长子县鲍店镇:特色产业兴旺  村民致富劲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襄垣县青南村:产业旺了 日子火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县:红高粱“种”出好日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谷子冬播助力沁州黄增产丰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源县郡家沟村:搬出“山窝窝” 生活“稳妥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守住良田沃土 守护粮食安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蔬菜棚里生产忙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长子县做强青(尖)椒产业助农增收致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县郭村镇:草莓连盆卖  致富路更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襄垣县东邯郸村:村民变“股民”  共奔致富路 / 潞城区张家河村:田间送技术 谷子冬播忙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巧手制花灯  齐心奔富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修“米粮川”   共建美家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温泉游引来八方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双棉布鞋  蹚出致富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沁源县友仁村:人人出力美家园  个个献策谋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襄垣县上良村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促振兴添动能 / 屯留区岗上村羊肚菌撑起“富民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春色最浓在田间

版权声明

长治日报社旗下“长治日报”“上党晚报”“i长治”微信公众号刊发、登载的所有内容及i长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未经授权,一律谢绝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否则,我们将对侵权行为诉诸法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190012

目前4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