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读 │可能的城市世界:大卫·哈维评列斐伏尔《城市革命》
141
可能的城市世界:大卫·哈维评列斐伏尔《城市革命》
列斐伏尔“可能的城市世界”既启发灵感,又引人入胜,在那里,马克思主义与城市持续开放相遇。
David Harvey, 2004. Possible urban worlds: a review essay. City and Community, vol. 3, no. 1, 83–9.
Picture source: https://www.pinterest.com/qian_feng/henri-lefebvre/
大卫·哈维1972年初次读到列斐伏尔《城市革命》,并在《社会公正与城市》末尾对其主要观点进行反思。2003年《城市革命》英译本出版之时, 大卫·哈维写作《可能的城市世界》,再次评价《城市革命》:重读这本书,不仅仅是重温记忆之旅,列斐伏尔的文字没有丧失一丝一毫的新鲜、其论述依旧引人入胜。它提出的问题仍未解答,需要彻底的审视。过去几年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主导社会和文学理论,此时英译本方姗姗来迟,也许并非没有好处。
列斐伏尔的智识与政治根源扎根于马克思主义,但是为了理解城市现象,列斐伏尔不得脱离当时法国盛行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桎梏,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拓展、修改甚至革命。列斐伏尔认同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不同的城市形态,但他主要关注一种生产方式和城市化模式如何向另一种生产方式和城市化模式的转型,提出城市化在历史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问题。列斐伏尔更进一步深入论述他的根本观点,应该把工业社会视为全球化全面化的城市革命的前兆。
列斐伏尔既把城市作为一个虚拟的研究对象,同时又是一个可能的目标——一个自由乌托邦的姿态——随着世界越来越城市化,一些中心性的转型已经在发生。为了创造替代性、可能的城市世界,列斐伏尔大胆推测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将会如何变得上下颠倒。
列斐伏尔带领读者深入一系列的概念革命,蕴藏着丰富的启示潜力。他强调城市化全体性下内部关系的辩证统一,可能的后果应该是分异的,而不是同质的。他强调内部的危机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取代和引导城市过程的必要性。但是列斐伏尔把斗争发生的地点从工厂置换到街道,从工作的世界换到日常生活,从确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资本积累转向空间生产的不确定的世界。
列斐伏尔并没有抛弃阶级的概念,但他认为阶级这一词已经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人阶级转变为流动的城市化的群众。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与日常生活批评和空间生产的意义达成一致。资本主义不仅生产全球城市化世界的“第二自然”,它还通过构建资本二级循环生产城市,取代工业资本主义的首要关系。这就是正在进行的城市革命,需要在智识和政治实践中去掌握、斗争、理解和再造。
列斐伏尔写作的多年以后,学者们就列斐伏尔提出的问题书写了无数笔墨。最缺乏深度研究的当属日常生活批评和乌托邦思想如何激发我们对未来可能性的理解。尤为值得重新思考列斐伏尔如何理解日常生活的立场。列斐伏尔借用“异托邦”讨论分异主题,但这一概念根植于城市过程。列斐伏尔承认海德格尔论“栖居”的重要性,但巧妙地去除其神话来源,把日常生活置于“居住”内涵之中。
列斐伏尔“可能的城市世界”既启发灵感,又引人入胜,在那里,马克思主义与城市持续开放相遇。
城读相关阅读:
28.城读│城市的本质是什么?
100.城读 │ 公共住房的五个迷思
114.城读 │新旧城市问题之辩
121.城读 │大卫·哈维论“世界之道”:资本主义如何一遍又一遍地改变我们的世界
130.城读 │当列斐伏尔的预言成为现实:走向星球城市化的城市研究
132.城读 │列斐伏尔论街道
133.城读 │列斐伏尔论城市的中心性
137.城读 │大卫·哈维新书《马克思、资本论与经济逻辑的疯狂》即将出版
(点击文章标题,或进入公众号回复标题前的数字获取文章 )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