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餐厅,如何解决剩菜剩饭的问题?
孩子在学校食堂吃饭,难免出现剩菜剩饭现象,给管理带来挑战。我在学校里没管过这个(估计以后也不会管),因此,这里写的仅供参考。
与食堂有关的还有两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一个是饭菜质量,一个是就餐秩序。前者事关成本与饮食观念,后者事关管理与教育,与剩菜剩饭(以下统称为剩饭)不在一个问题域。
在“剩饭界”,有三大主题域:量的问题(吃不完)、挑食问题(不喜欢吃)和辣椒问题(有辣椒或无辣椒,还包括其他饮食禁忌,例如少数民族孩子的就餐问题)。
一、量的问题
如果经常性地出现剩饭问题,那么,首先要检查整个流程,尽可能消除问题根源:
1.饭菜是学生自己打,还是由生活老师(或工作人员)给学生打?如果是由生活老师打饭,那么,就要将剩饭问题反馈给生活老师,生活老师在打饭时,要注意控制量,把握平衡,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年纪和身体状况保持适度的差异。
2.饭菜是学生打的话,如果学生倾向于多打,那么,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剩饭问题管理不严,学生觉得无所谓,吃不完倒掉就是了。还有一种极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添饭时要排长队,为避免麻烦,索性多打。有的学校是学生举手时会有生活老师去添饭,结果,生活老师经常看不到学生举手。前一种情况,要有互动反馈,让学生逐渐练习打饭时的控制感;后一种情况,就要改进食堂的打饭流程。
总之,与剩饭剩菜相比,重要的是首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个需求,包括吃饱饭的需求,也包括效率的需求(即能方便快捷地吃到饭和添到饭),进一步地,还包括尊严的需求,类似喝斥学生,或逼学生抢饭的行为,都伤及了学生尊严。
满足了以上条件,基本上就消除了大多数的剩饭问题。接下来,再针对剩饭问题进行具体的教育。
这个教育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核心,就是爱惜粮食,就是“光盘行动”。可能需要通过入学教育、班会、暮省等方式来达成共识,并进行反馈,进而化为学生的习惯。这种训练不应该交给各个班级自行处理,而是学校的公共教育,包括PPT制作,都应该由学校来统一完成,并对教育效果进行反馈。(这是另一个话题,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按下不提)
第二个层面,就是在完成第一个层面的工作后,对仍然出现的剩饭问题的处理。
你当然可以粗暴地解决,逼学生吃光盘里的东西,不顾他的心理和生理感受,但这种教育是野蛮的。学校里的一切事情,应该具有教育学意义,应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师生关系。因此,既不能不管,任由浪费,也不能统一要求,必须“光盘”(有时候真有可能损害身体,且不说可能伤及尊严)。
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确保所有学生理解“光盘”的要求和意义,并且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如果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实在吃不下、饭菜太辣、不喜欢等)不想吃,那么,征得老师同意后可以倒掉(强烈建议老师随手记录,尤其在规则形成阶段)。
3.如果学生频繁剩饭,那么,就要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指导其正确打餐,必要时与生活老师沟通。
4.如果问题未获解决,则该学生不允许自己打餐,必须由成人根据他以往的食量来打,然后他吃不饱时,鼓励他加餐。
(特别提醒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逼学生一定要吃光盘子里的饭!)
总之,哪怕在剩饭问题上,也要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为了达到这一点,实际上还要有相应的流程改进,大家自行想象。
二、挑食问题
挑食有害健康,不让挑食有害感受。怎么办?
老师肯定要鼓励学生不挑食,去试着接受甚至享受一切食物。在这里,任由孩子挑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而逼迫孩子吃不喜欢的食物,更糟糕,因为这可能伴随着精神伤害。
所以,解决挑食问题,不能一刀切,而要变成一个过程。
可以帮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挑食,这是首要的。甚至可以利用课程资源,例如有一首晨诵诗歌就叫《全都喜欢上》,非常适合用于挑食问题。仅仅是帮学生理解,并鼓励学生不挑食且光盘,就能解决大部分挑食问题。因为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挑食者,不喜欢,但他们可以接受食用。
接下来要攻坚的,是重度挑食者。
第一步,仍然是帮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挑食,从认知上扫清障碍。
第二步,鼓励学生挑战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可以从尝一尝开始,逐渐增加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请学生分享感受,帮助学生逐渐适应。
第三步,挑战成功后,给予学生庆典的机会。可能是一次微演讲分享,甚至只是一次作文。
如果不是小班,班额非常大,怎么办?
可以使用数据分析。将食堂里常见的菜列成清单,然后让学生根据从最喜欢到最讨厌进行标识(结果也可以供食堂参考),然后,将讨厌食物的清单(及相应的学生)列出来,发起“食物大挑战”。
实际上,哪用得着这么费力?
那么,万一遇到极端的“重度挑食者”,怎么办?(有的学生看见有的菜是真的会吐的)很简单,“放弃治疗”,尊重学生对食物的感受。毕竟,只是少吃了一道菜,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说,个人偏好问题,没必要做得那么绝,也没有那么重要。
三、辣椒及其他
辣椒君几乎能够挑动战争。
嗜辣军和怕辣军,在校园里势力都很大。前者“无辣不欢”,后者“闻辣而逃”。在国际学校里,这一点显得尤其突出。
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地是个偏好问题,而确实关乎肠胃与传统。
解决方案是:
1.学校的食堂主要针对学生,因此菜品通常都会避免辣椒。
2.如果学校所在的区域普遍有食辣椒的习惯,那么菜品中可以考虑有一道菜是微辣。
3.如果学生不能多吃辣椒,但教师有强烈的辣椒需求的话,可以在教师区域放置辣椒供自行取用添加。
这样就行了吗?
且慢。要培养学生拓展食物种类的习惯,以便能享受不同的美味。习惯吃辣椒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学会享受清淡的食物;不习惯吃辣椒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吃辣椒的习惯。要知道,食物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要在尊重学生原有饮食习惯与拓展学生的饮食空间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至于涉及到少数民族学生,则强烈建议为他们单独制作食物。至少,要有选择的空间,要充分照顾到他们的需要。
类似的,还有关于吃鱼的问题。一般学校食堂不提供鱼,因为鱼刺可能构成伤害。但是,有小孩的家庭就不吃鱼了?显然,这只是为了避免麻烦,并不是学校食堂真不能吃鱼。只是,年龄越小的学生,越要进行相应的指导。
挑食和辣椒,都是剩饭的潜在根源。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因其所导致的剩饭问题。
只是,这是不是太复杂,太小题大做了呢?
我不觉得。我认为,恰恰是以往的教育太粗糙了,应试之外,教育的触角应伸展到学生生活的全部领域,怎么少得了吃饭这档子事?并且,学校无小事,任何小事背后,都包含了并不简单的教育观念以及管理思维。
前两本适合学校共读,后两本适合父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