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不止有中国航天……还有《流浪地球》
卫星与网络
2019 01 26
我骄傲!
作者 | 饶骏(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流浪地球》终极预告
卫网君特意请饶骏老师写下了这篇影评,与大家分享这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将会带来的震撼与自豪感。
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这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刘慈欣在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的获奖感言
或许,每一个航天人,对太空探索的梦想,大都会有这样的画面:美得不像实力派的星际飞船,炫酷十足的深空舰队,强大的推进器喷射着夺目的火焰,穿梭于群星之间……
但,这也几乎是冷战以来,由美国航天技术与科幻文学共同构建的对太空的想象,通过好莱坞林林总总太空题材的科幻片,进行跨文化、跨国界、跨意识形态的传播,无论是温情脉脉的《星际穿越》,相对硬核的《火星救援》,殖民无边界的《星际迷航》,太空救灾的《世界末日》……无一不在表达:美式科技、美式航天、美式文艺、美式价值,一直在引领人类未来,更占据了我们的全部想象力。
但是,对太空的呈现,对未来的定义,对命运的关注,一定就是这样的表达么?
如同前不久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被誉为“是新时代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新标杆新高度”。可以说,这一次,《流浪地球》,代表中国电影,树立了如何在太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新标杆新高度。
导演郭帆,四年磨一剑,像极了一位航天人,以近乎于“四个特别”的精神,将刘慈欣小说的精髓,以及那种恢宏瑰丽的太空与苍凉厚重的历史感完美视觉化,在大银幕上为我们重新构建了一幅完全不同于好莱坞审美趣味的太空图景——一艘流浪的“地球号”飞船:
科幻片最忌讳过犹不及、以炫技为目的特效,因为基本会沦落为游戏过场动画或五毛特效山寨片的下场。而这部与太空相关的《流浪地球》中,却恰到好处地,把刘慈欣小说的语言和意境,用比肩好莱坞一线制作的视觉语言,逼真细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仅举几例:
成千上万个密布在地球表面的重核聚变发动机,向太空齐射巨型的蓝色等离子光柱,推动着地球前行。试问,哪一部电影,对行星级别的描摹,能有如此气势磅礴?
“领航者号”国际空间站,惊艳又精致,无论是外型还是舱内布景,完全不逊于近年的《太空乘客》、《起源号》里对空间站的刻画。这应该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个在电影中呈现的人工重力旋转构型的超大型空间站。
再有,如一只巨眼的木星大红斑,在影片中,以无可逃避的压迫感,森然凝视着绝望中挣扎的小小地球,展现出比朱诺号拍摄到的实景,更为惊心动魄的宇宙奇观。
《流浪地球》证明了,中国电影人不缺想象力,中国科幻电影工业更不缺对想象力的视觉构建能力。
笔者认为,《流浪地球》的编剧,为这部影片至少贡献了一半的成功因子。剧本基于原著,又高于原著,巧妙增添了亲情、春节回家、都市等中国元素(这在原著中是几乎没有的),一边是与宇宙毫不相关的市民生活,一边是直面冷酷宇宙为全人类的生死抗争,保持了大刘小说一贯的宏大叙事与卑微小人物命运交错的精神内核(笔者观看时一直以为是大刘亲自操刀编剧,其实不然),水乳交融,理应如此。
在大多数科技类的美剧大片中,中国元素基本用来猎奇、点缀或者处于龙套地位。但是,即便用一个黄色面孔来表示中国人,去主导情节推进,主宰角色命运,却感觉相当违和。因为,它讲述的始终是西方语境文化形态里的故事,并不是中国故事。而这部电影,对中国科幻迷一直心心念念的、怎么讲述中国人在各类太空故事里的存在,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如何面对未来与未知,树立了一个标杆。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隐含背景——中国的整体国力、科技创新水平以及航天发展成就,是与像《流浪地球》这类文艺作品正相关的,因为它为电影的历史背景,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可想象、可倚赖的技术语境,不会让观众出戏。因为,中国航天,已经做到、正在做到以及未来完全有能力做到的,无论是载人空间站,月球基地、飞向火星等等,都会让科学幻想变为现实。想必,这就是《流浪地球》编导制作团队最大的底气和自信吧。
或许导演本人都没有意识到,《流浪地球》在不经意间,就呈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深刻而宏大的历史命题。这也是笔者对整部影片最大的感触。
无论是空间站上的吴京,初级驾驶员屈楚萧,还是救援队长李光洁,都在为“地球号”这艘大船,“以全人类命运与共的视野和远见”,贡献他们的勇气、智慧、经验和牺牲精神。特别是有一幕,中国救援队在前,引导方向,身后是各国救援队,齐心协力推动赤道核聚变发动机启动,为拯救地球做着最后的努力——这,是对“切切实实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的绝佳诠释。
“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而太空,已成为大国之间新一轮全方位竞争并事关谁主导未来的最重要领域,也事关谁能够引领未来的时代话语权争夺。因此,如何在太空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用集航天技术于大成的载人空间站、北斗导航、深空探索等重大项目,让全人类在太空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是中国航天人必须肩负的责任和担当。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不断地产生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在这样的大时代下,我们的文化作品,尤其是科幻电影,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审美和中国的智慧经验,去表现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前沿探索,去创立中国的话语逻辑和价值判断,去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是中国科幻文艺的历史使命。谁规定太空科幻片一定要是好莱坞那样的?今天,《流浪地球》已经证明,中国的科幻电影,有能力与好莱坞分庭抗礼。
中国航天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如今走到了世界航天的最前沿。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
5G时代的卫星通信产业自救
2018热点社评
中美贸易摩擦
猎鹰重型火箭首次发射特斯拉跑车
军工央企改制难点与机会
国内民营火箭首飞
美国航天政策变化
中国航天专家赴美签证被拒
深度产业观察
《建立合理的商业航天管理模式:谈中国商业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宇宙人航空航天港
2017年原创文章合辑(包含:“航天+”等七大专题;商业航天分析31篇;深度产业观察27篇)
《2018,千千万万粉丝最伟大!《卫星与网络》文章合集【附链接,收藏专用】》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