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开创航天产业新模式正当其时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对话雨菲:
开创航天产业新模式正当其时
● 航天产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缺乏创新性和积极性。相当多商业航天企业负责人大谈“中国的马斯克”就是典型表现。我们听过哪个成功的互联网领袖自称要做“中国的贝索斯”、“中国的拉里·佩奇”吗?为什么没有人自称要做“商业航天的马化腾”?
● 要开创航天产业新模式,首先要开创对行业的认识,包括:对于新航天时代的认识、对航天商业化和商业航天的认识、对商业航天管理体制的认识和建议、对军民融合的认识。
Q:您看好今天的中国商业航天吗?假以时日,会不会像互联网一样,出现国际级的企业和领军人物呢?
A:首先,我们所谈的商业航天,是特指现在的民营商业航天。按现有思路发展下去,中国的商业航天或许会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但很难有体系性的国际竞争力。
我之所以敢于下这个结论,是出于商业航天本身的属性。航天事业本身就是以颠覆传统为传统的,这一点与互联网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如果商业航天的企业和从业者不打算颠覆传统,而是追随或者重复其他人,那么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
我们在航天产业中耕耘了20年。这是一个不缺乏精英的行业,但是基础工业的落后,以及过去奉行的多年不变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思维,让整个行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缺乏创新性和积极性。哪怕近几年商业航天概念兴起,这个问题也没有显著改观。相当多商业航天企业负责人大谈“中国的马斯克”就是典型表现。中国是中国,美国是美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不可能一样。我们听过哪个成功的互联网领袖自称要做“中国的贝索斯”、“中国的拉里·佩奇”吗?为什么没有人自称要做“商业航天的马化腾”?
总体来说,整个商业航天界,有一大部分企业都是在试图重复国有航天企业的历程,为自己建立卫星、火箭的研制生产能力;一小部分航天应用企业有着一定的创新意识,很多想法和实践也很有价值,但是对整个产业很难起到颠覆的作用;还有少数企业在浑水摸鱼,利用“商业航天”这个题材弄钱、弄地皮。
至于国有航天企业,两大航天集团刚刚改制,其实质性的内部改革还在逐步推进之中,尚且还没有发生可以称为颠覆的事情。要想改变国有企业的运行模式机关化、高管任免政治化、营销模式僵化等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有志于航天的其他军工集团公司,他们虽然拥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但目前也处在技术上的摸索阶段,还谈不上商业模式。
如果按照现有的模式发展下去,或许个别企业可以成长为能够盈利的、具有一定细分市场占有率的成功者。实际上,已经有一些企业的营业收入加起来,会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不过,这里恐怕还不会出现BAT那样的巨头,也不会出现华为那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性领军企业。
Q: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把中国的商业航天推向一条高速发展的轨道,像互联网产业一样起到颠覆性的推动作用呢?
A:我们中文里有一个词叫做“危机”,也就是所谓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这个词汇最近也得到了美国航天界的认可,因为在英语中表示危险的“Crisis”这个词,并不包含机遇(Opportunity)的意思,而中文中的“危机”这个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对于我们的商业航天来说,不好的局面未必是坏事,只要应对得当,完全可以成为开创商业航天的良好机会。
现在,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上文所讨论的问题,已经是行业普遍认识到的。这意味着大家都不满意,所以就拥有了颠覆格局的原动力。如果形成了某种能够运行下去的机制,要改革和颠覆,反而就很困难了。
要开创商业航天,首先要开创我们对行业的认识。想明白了,才能坚决行动。这里提出四个方面的认识问题:对于新航天时代的认识、对航天商业化和商业航天的认识、对商业航天管理体制的认识和建议、对军民融合的认识。
Q:您可以详细解读一下这四个认识吗?
A:有关这四个认识,我在过去的社论中已经做了详细的阐述。这里列举一些核心的观点。
我们如今已经来到了新航天时代的门槛上,这个时代完全可以和曾经的大航天时代相提并论,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甚至更大。航天产业能否发展壮大,决定了中国人能否在太空开发时代,在宇宙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宇宙被王希季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称为“第五空间”。没有强大的航天产业和强大的商业航天,就没有进军太空这个人类活动新领域的资源和能力,就不能顺利、大规模地开展空间资源开发、外星资源开发、星际移民等活动。
对中国来说,航天商业化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中国已经拥有了多颗通信卫星所组成的空间通信基础设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正在发射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运行能力。但商业航天却有极大的缺口,无论在技术基础、投资、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等方面都严重不足。因此在中国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意义也因此而更加重大。
对行业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来说,商业航天是新生事物,没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条条框框。而且中国行政部门对于体制机制改革的积极性、适应性要比美国高得多。美国有关部门在商业航天立法及管制政策改革上的有益经验,或许在中国会带来更大的成效。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或许是:不要把产业管得太死。管理部门要专注于保护诚信企业,驱逐借机炒作、纯玩资本以及跑马圈地变相行房地产之举等的害群之马。
对于企业来说,军民融合是一场新的创业,是企业走向永续经营的必由之路,需要大家从头开始。短期内,军民融合将为军工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让军工技术更多地在民用市场上发挥作用、形成经济效益。长期来说,军民融合发展可以让军工企业更加深入地植根于国民经济、更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成为永续经营的事业和品牌。
今后一段时间里,国有企业的改革将以更大的力度和更积极的态度推进。主管经济工作的刘鹤副总理亲自担任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就为我们提示了这样的前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军工企业的改革以及军民融合发展的推进,具有很大的示范意义,因为军工企业的体制是最传统的。长期以来,因为涉及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军工企业的传统体制一直没有进行深刻的改革。
两大航天集团的情况最为典型。按照有关解读,国企将成为新产业、新领域的开拓者,要引领诸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蓝海。因此,从商业航天角度理解的军民融合绝不是简单的军品、民品并行开发,而是如何缔造产业,进而壮大产业的问题。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切体制机制可能都要经历一场革命。而且,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这场革命时不我待。
因此,可以看出,开创商业航天不但是历史的必然,今天也具备了历史的紧迫性。
Q:今天的商业航天,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物质基础来开创呢?
A: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首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建设,我们国家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航天科研、试验、发射、测控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国有资产,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可以建成一种合理的模式来向商业航天企业开放。同样需要开放模式的还包括无线电频率资源和空域使用资源。当然,模式的建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本着为行业发展的初心来营造健康的政策环境,而不是为了某一个、某一类企业的利益服务。
同样,我们也已经具备了实施商业航天活动的充分技术基础。我们在卫星、火箭、载人航天方面的科研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具体的应用技术上也超过了相当多的国家。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核心技术属于资产,由国有企业掌握和使用。民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有几种选择,首先是从国企猎头,其次是投资自己开发,最后是从国外引进。但是付出的时间代价都很大。
美国采用的是另外一种机制,那些拿不到足够合同的老牌宇航企业被收购或者破产了,技术人员重新被新兴民营航天企业雇佣,重新创业。这对我们来说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而,如果能够建立一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合理的技术转让机制,当然一方面要激发产业活力,另一方面不能损害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利益,也许是更适合的道路。
Q:那么,您具体打算从哪里着手,推动商业航天的开创呢?
A:应该说,上面这些认识并不是我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是我们这20多年来深耕行业,听取各方面意见和思想,结合国内外商业航天实践,逐步分析和总结出来的。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不但形成了商业航天的思想,还认识到,立刻着手打造新的商业航天模式,已经刻不容缓。如果不立刻着手行动,一方面美国人会把我们越落越远,另一方面,今天这些创业者的热血也会慢慢冷却下去。
所以,经过三年多的调研和充分的梳理,包括商业模式的梳理、优质资源的梳理等,我们提出了宇宙人航空航天港这个项目。宇宙人的基本思维是与诸多企业共同探索和建立适合商业航天发展的环境。取得成功模式之后,再向更多地区扩展。
我们必须要指出,宇宙人不是孵化器的概念,更不是各地产业园抢夺那些有限的优质企业资源的概念。我们就像森林、草原和大海,企业可以在这里诞生、成长和壮大,可以在这里长期生存下去,不但从产业生态中汲取养分,自身也成为产业生态的贡献者。
所以说,我们实际上是要从顶层开创整个商业航天,全心全意营造产业生态,而不再纠结于产业链如何打造。产业链的概念是以供应商为核心的,在消费拉动的经济环境下已经不再适用了。至少,对于严重缺乏消费者基础的商业航天来说,是不适用的。宇宙人的生态基础,不是政府或者龙头企业,而是广大的消费者。
为此,我们设计了直接针对消费者的系列服务。当然其中的B2B部分为商务合作留有足够的空间,这个空间会优先为商业航天企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如基础设施、商业伙伴、投资、法律和政策咨询、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专业营销服务、上市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核心的是,我们会帮助这些企业完善如何服务于最终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共同在宇宙人的环境下成长、壮大。
最近一个时期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新政策的出台,再一次深刻地催促着中国经济向高端转型,不进则退。那么作为商业航天来说,我们的生意是在宇宙里做的,还有哪个行业比我们更“高”的吗?所以,开创商业航天,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带动作用,是行业的责任,也是宇宙人的初心。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
乱中取胜,营造中国商业航天的繁荣成长局面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尚在萌芽期,实验室的建设极为必要
组建国家空间实验室(三):历史节点上的失误和遗憾——尼克松政府的决策失误对美国空间站计划的负面影响
社论: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大航天时代:
跳出航天: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
卫星与网络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