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中国最高军事技术学府,最重要两任校长都是交大校友?

小的明白 师说新知 2021-01-24

这是师说」刊发的

32、33交大人故事。


     近日,一则“1946届交通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校友、国防科技大学原校长张良起学长夫人刘杜珍学嫂,把夫妇俩毕生积蓄15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母校”的新闻刷屏,交通大学校友圈关注到交通大学与国防科大的深厚渊源。


    公开信息显示,从1978年定名国防科技大学起,先后有张良起(1946届国立交通大学电机系),温熙森(1968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其中张良起掌校7年,温熙森掌校12年,计算下来,有近一半的时间,掌舵这所有着“军中清华”的最高军事技术学府的,是交通大学毕业生。

而比张良起低一届的另外一位电机系毕业生,在国防科大转型发展的历史关口,给与了特别关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01国防科大:“军中清华”

    国防科大始于1953年位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俗称“哈军工”,闻名全国。

国防科大是我国首批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最早开办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1959年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军队唯一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院校。2020年入选36所“强基计划”高校之一。

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1978年更名为"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十亿次、万亿次和千万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个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中国第一台环形激光器,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中国第一台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中国第一条自主磁悬浮列车试验线,世界最高时速无人车……翻看“哈军工——国防科大”的辉煌历史,众多“中国第一”璀璨夺目。

2017年,国防科大以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校本部设在长沙,内设学院位于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地。

据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八大学科门类46个本科专业;有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两院院士29人。


02张良起:哈军工创建者之一,国防科大第二任校长

    1983到1990年,张良起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

    张良起是浙江吴兴人。爷爷张醉经清末民初从浙江湖州府(今浙江省湖州市)来到上海泰京祥丝栈做总账,辛苦打拼多年,供儿子们读书,以求“诗书传家”。

    长子张霆潮是个聪慧有为的青年,1918年去香港求学,毕业于香港大学土木系,西学东渐的年代,先率受到西方先进思潮和文化的影响。

香港大学(1910-),2019泰晤士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排名第1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年亚洲大学排名排名第3位,2021QS世界大学排名第22位。香港大学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校友有孙中山、朱光潜 、张爱玲、何鸿燊 、黄霑、林郑月娥、梁锦松、林夕、管轶、许鞍华等,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

    4年后,张霆潮回到上海,先在美孚洋行任职,后在麦伦书院和工部局的格致公学(解放后更名育才中学)执教多年,担任过数学、物理和英文教员,解放后在上海昌平中学任教,直到1961年退休。

    1923年7月3日,张家的长孙出生在上海,取名良起。生在书香之家,张良起从小学到中学,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张霆潮对五个孩子管教甚严,要求孩子们在家里静心读书。完成功课后和孩子们聊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父亲渊博的知识、自由民主的理念,都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父亲爱好京剧,孩子们也跟着学,一家人居然能唱一出《四郎探母》。张良起唱杨延辉,大妹良彩唱肖太后,大弟良志拉琴,父亲打鼓,一家人其乐融融。

    1938年,张良起考取南洋模范中学,那是一所除了国文外所以课程都用英语授课的沪上名校,张良起学问精进,尤以英文为最。

    1941年,张良起高中毕业,顺利考上国立交通大学电机系

     张良起性格中的温和、厚道、善良与诚实,都来源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纯正持久的家风家教。张家的孩子勤奋读书,学业精进,后来三人考进交大(大哥张良起,妹妹张良彩、弟弟张良志)两人考进浙大(张良诚),成为令人羡慕的“状元之家”。

    早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年8月,“八一三”淞沪会战,11月12日上海沦陷。

    日本宪兵于1937年12月30日侵占交大徐汇校园。1938年3月日军完全占领了交大校园,日本军部和日本外交部决定将交大校园一部分交给日本人办的东亚同文书院使用。

    同时成为“日本宪兵队徐家汇分驻所”的兵营。日军还在交大校园内喂养军马。

1940年代,日军列队出入交大华山路校门

    1938年4月8日交大校庆纪念日,日军将校门上交通大学的校名牌拆除。交大徐家汇校园被日军侵占长达八年。

    交大师生在此之前已撤离到上海租界。

    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半年后,在法租界暂时栖身的交通大学被日伪政权接管。张良起毫不犹豫地走出校门,辍学回家,在家里自修大学功课。

    当时重庆已经成立了交大分校,在险恶的局势下,张良起早已在心里酝酿多时的计划是到重庆去。1943年初,张良起与父亲的学生陈宏达夫妇悄然离开上海,奔汉口而去。滞留汉口三个月后,印书馆的一个职员要去重庆,张良起便从汉口与之结伴同行漫漫西行路,从四月起跋山涉水,竟耗时两个月,张良起到达陪都重庆已经是六月炎夏了。暑假后,他进入位于重庆市郊九龙坡的交大,继续自己的大学学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重庆九龙坡交通大学,师生们个个奔走相告,齐鸣爆竹,整个校园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当中。大家敲着洗脸盆,热泪盈眶,兴奋若狂,快乐得跳了起来。“忽闻日寇报投降,喜泪横流润侵裳。山上喧腾游火炬,破书漫卷下川江”。这首交大电机系1946届校友崔季周仿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意的赋诗,道出了此时交大师生们的心情。

    9月间,学校组织复员委员会组织学校复员东返。渝校2040多名师生员工几乎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分六批经水陆空各路陆续回到上海,复员工作全部结束。

    1946年,张良起从国立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   

1946年,张良起交通大学毕业照


    交大毕业后,他放弃上海电讯局的高薪工作,回到母校任教,交大一时没有助教的空缺,他宁肯暂时去当中学教员,也要等待。

1956年,张良起与刘杜珍的结婚照

        1952年,29岁的张良起被调至哈尔滨,参与早期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工作,也成为当时哈军工最年轻的教师之一。在哈军工工作期间,张良起先后参与了电子系、导弹工程系等尖端军事学科建设。

    1957年秋,根据国防建设的急需,哈军工在空军系第七科的基础上开始筹建导弹工程系,首先在全院范围内抽调教员。1958年4月,张良起任导弹工程系导弹自动控制教研室主任兼专科副主任,是第一批到北京接受苏联专家培训的哈军工专家之一。

    回到学院,张良起手中只有随苏联导弹带过来的说明书和收集到的少量相关期刊论文,怎么给学员开课,就靠他自己了。万事开头难,张良起“现学现卖”,为备课,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有一次他在家里晕倒,刘杜珍听见“砰”的一声,一看人躺在地上,吓坏了。张良起苏醒过来后说,没有关系,在教研室也曾经昏迷过。刘杜珍劝他千万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把身体搞垮了。导弹自动控制专业从无到有,一点一点丰满壮大起来。

    由于工作特殊,原本就沉默少言的张良起,在妻子刘杜珍眼里,更成了个“闷葫芦”。“当时我和别人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清楚’,他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开会’。”刘杜珍说,单位同事经常问自己张良起是干嘛的,我每次都和他们说不清楚,别人以为我不愿意说,事实上我是真不知道。学校建设期间,张良起几乎没有周末,根本不在家待着,好不容易电话找到了,他就告诉我在开会。

    在张良起的培养下,哈军工毕业生一批一批走向戈壁大漠、大山深处,为中国两弹一星的上天立下历史功勋

    1960年11月,根据国防部的命令,张良起终于穿上军装,佩少校军衔。1962年,张良起晋升为教授,后被任命为导弹工程系副主任。

      1970年,哈军工主体部分南迁至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

     在长沙工学院时期,张良起只是二大队的普通教员,“文-革”的冲击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他一如既往埋头于学问。正值国际上现代控制理论大发展时期,他密切关注国际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动态,意识到刚起步的机器人与磁悬浮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在“读书无用”的社会舆论下,他默默地给年轻人讲授多门课程。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英文水平,他用原版英文教材为他们讲授自动控制学。从1972年到1975年,他为“工农兵学员”上课,兢兢业业,费尽心力。他和汪浩分头带学生到上海仪表厂实习,两位老师同住一间宿舍,汪浩早睡早起,张良起则相反,以致该室灯火通宵达旦。

        直到到1978年,国家走上改革开放之路,长沙工学院才改建为国防科技大学1981年,张良起成为我国首批博导。6年之后,张良起从老领导手上接过接力棒,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

    张良起在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1983年12月—1990年6月)期间,张良起带领国防科大的教师们借鉴交通大学“门槛高、要求严、基础厚”的办学经验,进行国防科大的改革创新,几年下来,国防科大的教学和科研取得令人惊讶的业绩,教学和科研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1980年9月,身兼湖南省自动控制学会负责人的张良起就邀请国际着名自动控制专家、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古田胜久教授来校讲学。

    1983年,张良起在国防科大主持全国首届自动控制专业教育工作暨研究生培养讨论会,推动了国内自控学科的发展。1984年11月,已经是国防科大校长的张良起以普通教授的身份率团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回访古田胜久教授,他仔细地考察了古田教授的机器人实验室。在东京大学,他兴趣盎然地参观了磁悬浮实验室。

    回国后,张良起迅速在国防科大开设机器人和磁悬浮的研究课题,亲自参与的机器人科研工作结出硕果,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制造出两足步行机器人的国家,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良起领衔从事的磁悬浮研究和移动机器人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张良起对中国宇航学做出很大的贡献,曾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

    虽然位居高位,刘杜珍回忆说,“平时出差,他(张良起)都是自己带面包、方便面,从来不去餐车就餐。有一次,从武汉参加完会议回长沙,没有坐票只有卧铺,他就一路站了回去。”勤奋报国一生,却不要丝毫优待。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学院原教授冯春祥是张良起的同事,他回忆说:“张校长上班的座驾是一辆旧自行车,无论严寒酷暑,他骑车穿行在校园的身影,一直铭刻在众多国防科大师生的记忆里。


    1988年,中国恢复了军衔制度,张良起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0年代,张良起戎装照


    2009年7月9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张良起同志(正兵团职),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03温熙森:国防科大历史上掌校最久的校长,推动历史性转型

    

    1996年至2008年,温熙森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十二年,是国防科大历史上任职最长的校长。


    温熙森1945年3月生,是江苏常熟人。 1963年9月至196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液压及机械控制专业学习。

    

    1968年9月至1970年4月在旅大警备区3282农场劳动锻炼。


     1978年温熙森再次回到母校西安交通大学,攻读机械系研究生,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参军入伍。


    八十年代的国防科大很特别,定位为国防科工委(1998年改革前的国防科工委,军地双重性质,198年职能转为总装备部和新的国防科工委)最高学府,属于军队序列,教师入伍,但是学员不入伍,分配也是面向科研单位,而不是部队,稳坐计算机,航天领域的第一把交椅。


    相比之下,当时的其他国防类院校,都是隶属于各自的机械工业部,比如八机总局(后来并入七机部)的哈工大,六机部的哈工程和上海交大(后来又划到教育部),三机部的南北航和西工大……远不及国防科大的定位。


    但是八十年代末的改革,学员毕业参军,不再面向国防工业部门,面向部队所谓科研岗位分配,造成与学校性质不相符的局面,高分招进的科研后备人员也大量流失,校友所带来的声誉也锐减。


    此次改革,也使哈工大成为了七机部唯一定向高校,取代了国防科大的航天地位,一个个哈工大出身的总师涌现,相比之下,国防科大强大的科研实力却没有发挥很大的影响,毕业生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科研,绝大部分也没有机会读研究生,绝大部分是和其他普通军校生那样分配基层做排长。


·    1999年4月,原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成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央军委领导。2000年开始招收合训学员,开始培养指挥军官,开始转型。


    2003年以后,国防科大毕业的军官大量进入基层部队,改变之前国防科大只有技术类学员,毕业后多去了院校、研究机构的格局。对科大在军队系统地位的提升有很大帮助,科大同时也强化了军队技术最高学府的地位。


     作为交大恢复高考后首批研究生毕业的学术型领导温熙森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开报道显示,2001年,国防科技大学举行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学位授予仪式,时任校长温熙森等领导为身着学位服的300多名研究生分别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据了解,该校自1 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先后授予硕士学位3735人、博士学位333人,已成为全军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2003年8月1日,交通大学1947届学长(比张良起学长低一届,同样属于电机系)为学校题写了“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的校训。

    8月31日下午下午4时许,来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视察。这里是我国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的诞生地。1992年,当“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时,他曾勉励学校“攻克巨型机技术,为中华民族争光”。


  他再一次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一一听取学校计算机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和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有关科研工作的汇报,观看部分科研成果展示。对不少科研成果,从工程原理到技术性能和技术指标,他都详细询问,并与专家教授们一起探讨有关成果的开发应用问题。


  9月1日上午,出席学校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回顾了50年来学校走过的极不平凡的历程,充分肯定了学校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他着眼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强调指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把这两个方面作为军队院校的主要任务,正确把握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军事教育的发展规律,努力把军队院校办成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创新高新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基地。

  

 他勉励大家把国防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教育部部长周济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贺辞。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到会讲话。
  
  大会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委黄献中主持,时任校长温熙森介绍了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2004年2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举行屈梁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庆祝会。






屈梁生(1931年3月17日-2007年12月7日),1952年交通大学机械系本科毕业;1955年8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1991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200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机械质量控制与监测诊断领域的基础性、开拓性研究。


    屈院士的学生,国防科大校长温熙森教授专门发来贺信说,“屈梁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对屈教授学术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也反映了机械工程学院深厚的学科底蕴和雄厚的综合实力。这既是屈教授的光荣,也是机械工程学院的光荣。”  

    

    1994年温熙森晋升为少将军衔,六年后的2000年,更是进一步晋升为中将军衔。


    2008年3月温熙森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温熙森还是中共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完)


这是师说」刊发的

32、33交大人故事。

了解更多“交大人”的故事:

 张迈曾 杨晋柏 阳 虹 方蔚豪 彭翼捷 

汪应洛 肖 楠 蒋文定 郑守淇  沙 雁 

杨 进  王慧炯 任正非 赵康宁 汪建平

王兆安 余建军 陈桂林 黄庆怀 邢咏新 

傅文斗 吴沛新 钱学森 朱渊澄 周鸿祎

辛保安 冯兴亚...





师说新知

一个关于教育与未来的深度号

教育|未来|观念|现代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