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科普:什么是心理人常说的“心智化”?

口木 译 一杯咖啡 2021-12-06


心理信息共享系列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的第89篇文章

如何加入咖啡心理英语小组,请拉到文末看介绍




心理学中的心智化

指的是


理解表面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的能力;这种理解可以针对自己,也可以针对他人。


心智化可以看成一种有想象力的心理活动,能让我们从精神层面——如心理需求、欲望、感受、信念、目标以及理性——理解和解读人类行为。


形象一点,心智化就是“对误解的理解”,而戴维·沃林则称其为“对思考的反思”。虽然在有意识和不自觉的状态下,心智化都会运作,但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削弱其功能。

 


产生与发展


01

虽然心智理论早在笛卡尔时期就已经在哲学中被论及到,但心智化的概念却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才出现在精神分析文学中,并随着海因茨温默及约瑟夫佩纳于1983年做的实验而被广泛测验。

 

这个实验源自丹尼尔丹尼特对一幕儿童木偶剧的解读,目的是研究儿童何时能够理解错误信念。

 

0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西蒙.拜伦科恩与乌塔.佛莱丝在温默和佩纳的研究的基础上,将心智化的研究与自闭症及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和生物学机制结合起来,这标志着心智化研究领域的拓宽。


与此同时,皮特·冯纳吉及其同事们将心智化理论用于依恋关系混乱情景下的发展精神病理学。


03

近段时间,几位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者已经将心智化理论用于养育以及父母、亲子和青少年方面的临床干预。这些研究者有艾瑞特斯莱德、约翰格里嫩贝格尔、艾莉西亚利伯曼、丹尼尔谢克特、以及苏珊科茨。

 


影响


心智化影响了依恋理论和自我发展理论。


根据皮特冯纳吉的研究,混乱型依恋的个人(可能来源于身体,心理或者性方面的侵害)可能在形成心智化的能力上会有更大的困难。


依恋的历史部分程度上决定了个人心智化的力量。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一般都有一位心智化能力比较高的养育者;因此,这些儿童拥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去体会自己及他人的心态。



童年早期接触心智化的个体能免受社会心理逆境的影响,不过该理论还需要更广泛的实验和理论支持。



延伸阅读

你对心理疾病的态度误入歧途了吗?

到底什么才是“心理健康”?

欧文·亚隆将出此生最后一本书

长按二维码,任意打赏作者


欲加入一杯咖啡翻译组

翻译心灵的语言:一杯咖啡英语编译组组员招募中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

来源 | 维基百科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口木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Mel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Iris

转载&投稿 | coffeepr@qq.com 或 直接在留言处申请


近期活动

8月22日 | 线下心灵聚会:读懂依恋类型,读懂ta的心

咨询师成长 | 上海婚恋两性情感咨询读书会招募

周末2天|上海“心理咨询的初始访谈”研习工作坊招募

心理师沙龙|当我的来访者疑似精神状态异常……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