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之死:一场被社交网络直播的“谋杀”
文章编号:F20190114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参考资料 | 格伦·格尔博士,是位于纽约新帕尔茨的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是该校进化研究项目(EvoS)的创始主任。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你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可以拯救某个人,但同时,也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这一点你不要忘记。千万不要忘记,你所说的某句话就能简简单单夺走一条生命。”
——《三年A班》
1935年3月7日晚,阮玲玉参加电影公司的聚会。席间,她谈笑风生,并无任何异常表现。再有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她就得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了,大家本以为她会因此而变得忧心忡忡,可她却是一副不在乎的模样,也就放下心来。聚会结束的时候,阮玲玉起身与在座的各位一一告别,并与所有的女演员热情拥抱。
是夜。凌晨一点多钟,阮玲玉拉开写字台的抽屉,取出3瓶10片装的安眠药,将30片安眠药全部倒入碗里。接着,她把拌了药的面条一口一口地吃了下去。
25岁的电影明星阮玲玉就此陨落。
她留下的遗书上写道:
“我现在一死,人家一定以为我是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我一死何足惜呢?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
与她生前饱受的舆论压力不同,她葬礼那天,送葬的队伍排成长龙,灵车所经之处,万人空巷,沿途夹道者多达30万人。
美国《纽约时报》驻沪记者见状极为惊奇,特意作了“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哀礼”的报道。鲁迅先生也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抨击当时的小报记者。
斗转星移。
这个时代,纸质媒体已经没落,几乎没有“小报”生存的空间。然而,“小报记者”却不计其数:现在称“自媒体”、“自媒体人”,宽泛地说,只要你有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就可以是“自媒体人”,传播信息、发表评论。
于是,在近一个世纪之后,相似的场景再度上演:
2019年,韩国歌手、影星崔雪莉10月13日还在拍摄某包类品牌的广告,有网友偶遇,发现她扎着辫子,活力十足。
就在2天之后,她在2楼房间的照明灯上绑住绳子,上吊自杀。
她和阮玲玉一样,也终于25岁的大好年华。
消息传来,中文媒体引爆,诸多APP密集推送关于她去世的最新消息。
很多人不知道她到底是谁。有人这么解释道:
你把她当作韩国的郑爽就可以了。
郑爽以时常有“有个性”的言论和举动饱受争议。同时,她的一举一动随时都能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尽管她是一个没有任何社交媒体账号的人。并且,每次总是能够引起广泛的“恶评”。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雪莉生前遭遇了什么:
她的歌曲、影视作品被网友抨击,她的综艺、直播节目,甚至是一张照片也被网友们含沙射影。
雪莉生前曾说:
感觉有很多人对我戴着有色眼镜,请更加了解我一些,观众朋友也请疼爱我一些吧,记者们请疼爱我一些吧。
可惜,她没能在活着的时候,等到这些“疼爱”。
她去世之后,很多人留言表达深深惋惜。这其中,一定包括了许多曾经恶语评论过她的人。
也有很多人表达了对这个时代“小报记者”的痛恨。这其中,也一定包括了许多曾经对她“戴有色眼镜”的“小报记者”本人。
当他们发现,自己坐在电脑前,或者拿着手机,一字一句敲打的文字,或者是发布的一张图片、一段视频,居然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大到可以把一个人整个摧毁。
几乎所有人都归队到悼念、珍惜、喜爱的队列。
“当你开始去死,世界突然爱你”。
不止很可悲,而且也很讽刺。
近几十年的技术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们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信息交换能力。
最初我们建立(或参与)聊天室、加入新的群组、给其他人发电子邮件等等。
接下来,手机的发展使我们不再局限于桌前,可以随时随地的与别人交流。
再之后,只需要在社交网络上轻点一下按钮,我们就能结识邻居,甚至找回童年、中学、大学甚至工作中认识的伙伴们。
最后,到了智能手机的年代,联系他人的便利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无论何时,无论是谁,只要你想,就都能联系上。
如此便利的时代,我们一定会乐在其中的。
你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可惜事实恰恰相反:
当世界各地的人,从理论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系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
你发布的任何信息,都会有人恶意留言点评,几经嘲弄。
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有人会添油加醋、加以剪辑,并以夸张的速度传播开。
甚至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无中生有。轻而易举地许多人信以为真。
当然,如果你更有名,遭受上述“待遇”的几率也更高。
更不消说,那些最当红的明星。
如果说,在没有人关注的时候,他们努力在追求让更多人认识自己,而成名之后,他们大概都在努力在做的一件事:
让全世界都忘记自己。
可惜这不由自主。
最近,围绕社交网络的使用,也引起了一轮争议。
很多技术大佬从早期秉持绝对肯定的角度,也开始反思社交网络的应用带来的危害。
其实,这种危害与社交网络“去个性化”设计直接有关。
在社交网络上,我们顶着虚拟的头像、虚拟的名字,发出各种信息,而这与我们人类多年来的习惯,完全不同。
从进化行为学角度看,需要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大脑的进化与其说是因为现代环境,毋宁说是去匹配小规模的。
就好比存在于非洲大草原的游牧环境,那种是农业出现之前的人类进化。这类群体很少超过150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亲属,每个人都与他人有长期社会关系。他们之中没有陌生人。
当时还没有书面文字,在这种情况下,匿名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如果你要告诉某人某件事,你必须直接面对那个人。
而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以一种去个性化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去个性化行为,即个人的真实身份在交流中被淡化或隐藏。
有许多形式的去个性化交流:
● 和一个拒绝向你透露她名字的人通电话。
● 和一个虚拟的人玩电子游戏,这个人的屏幕名是XXX;
● 收到某人的电子邮件,你不知道作者是谁;
● 你从一个微信、微博名字明显是假的人那里收到一条信息;
● 你的微信、微博、头条上有去真实身份的评论,等等。
在这个时代,这样去个性化的交流非常肆虐。
如果去个性化交流的本质没有问题的话,事情也不是那么糟糕。
但是,事实证明,去个性化交流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更容易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欺负他人,也更有可能盗窃他人,甚至更有可能杀人,等等。
当人们在匿名、去个性化的条件下与他人交流时,他们往往可以表现得像个混蛋, 也容易成为一个混蛋。
允许大规模去个性化行为的现代技术存在很大的问题。
它们与我们的进化心理学不相匹配,并增加了反社会行为以及恶劣行为在世界上的流行。
流量小生TFBOYS组合成员王源又上热搜了。
理由是因为他在节目中的“哭声”。
参加综艺节目《我是唱作人》时,他唱了自己的原创歌曲《世界上没有真的感同身受》。
歌词中说道:
世上没有真的感同身受
面对其实只有一个人
一个人在夜里哭着
哭到头痛直到睡着
没有人能真的理解你啊
觉得虚伪你逢场作戏
我一直都会记得一句话
强大到无往不利
每天都笑着暖的像太阳
可是否是真的快乐呢
是否你有看过我
独自难过的生活
你说天塌下来你会陪我
可你又如何同感我寂寞
只是我的习惯罢了
其实也有一面脆弱
世上
没有真的感同身受
这个实岁18岁的小男生写的歌词,让人心酸。
他在台上唱的时候,一度唱到自己哽咽,流着泪把歌曲唱完的。
可是,就这样也有人批评他“不够专业”。
当然,也是用了“去个性化”的匿名。
于是,这个18岁的小男生又得为自己的流泪道歉。
没想,最终一语成谶:当他如此声嘶力竭地悲叹“没有感同身受”的时候,真的就没有人来感同身受他。
不多久,一张他在密室抽烟的照片,不经意流出。
于是,又是连篇累牍的嘲讽、抨击。
一时间,许多吐槽、戏弄的小视频,刷屏各大视频网站。
没办法,谁让你人气高呢。关于你的就是看的人多。当然,各类吐槽也更多。
谁又会在乎,这个18岁的小男孩看到这些后,会有什么用的感受?
谁又会在乎,这个18岁的小男孩到底碰到了什么烦心事,所以小小年纪抽烟解愁?
是呀,王源自己都说了,这个世界没什么感同身受。
社交网络本以为通过互联互通,人们可以消弭彼此的物理距离和交流障碍,从而促进彼此的理解,以减少人们的分歧。
却没有想到,人心是最不可测的。社交网络的发展,不仅没有减少分歧,而且增加了分歧。
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耐心细致,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先不做评断。
可惜,社交网络是以“流量”为主要运作逻辑的,不是以“理解”为运作逻辑的。
在“流量”运作逻辑之下,需要停下来、谨慎发言的“感同身受”被挤压,因为这样流量就会减少,而停不下来、不断评断的“没有感同身受”无形受到鼓励,因为这样流量就会更多。
在这套运作逻辑下,因为有利可图,即便你本想感同身受,或许也会站在感同身受的对面。特别那些可以引起高度争议的“非感同身受”,就是会引来更多的“流量”。
如果说“去个性化”是外在,“没有感同身受”就是其内核。
因为有了“去个性化”,所以可以毫无顾忌、肆无忌惮,因为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因为“没有感同身受”,所以只追求自己“爽”,完全不考虑自己毫无顾忌、肆无忌惮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
所以,崔雪莉们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死亡。
这是一场被社交网络直播的“谋杀”,而很多人都是“凶手”。
如果说有什么“阻止”的力量,我想是那些粉丝们——没有因为流言蜚语“脱粉”的人。
不管如何,比起那些路过的网友们,粉丝更能“感同身受”自家的明星。
他们可能知道这个明星的个性,所以更能理解常人不能理解的个性言语。
他们可能知道这个明星的往事,所以更能理解现在发生的前因后果。
他们即便搞不清状况,但是凭着喜爱,他们愿意等待,愿意以善意对待。
“我比流言蜚语更早认识你”。
这是粉丝界,一句很有名的话。
很多人批评粉丝“脑残”,认为他们面对明星的“丑闻”,就是视而不见,也是一种“有色眼镜”。
其实,我觉得这可能是冤枉了大多数的粉丝。
我认为大多数人的,都是有基本是非判断能力的。但是,在“去个性化”、“没有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我们的基本是非判断力其实变得很没有人性、没有情感。从这个程度上说,这种判断可能是给予十分狭隘、十分有限的资讯作出的结论。
你可以说对方的某个行为确实是不妥的,但是就此得出这个人就是很糟糕的,就是一种狭隘。
你可以说对方的行为确实造成了一定后果,但是就此说他就一定会影响很多人,很可能是一种夸张。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大多数人的人,因为不是粉丝,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现代“小报记者”来了解对方。那么,这些现代“小报记者”说的话里,又有几分可信呢?有多少是添油加醋,为了增添“流量”刻意夸大、剪辑拼凑呢?
相反,那些在明星们起于微时就已经对其有所了解,并且持续追踪的粉丝们,他们全程观察这个人的个人生活、职业发展、心路历程。
他们比其他人更有“个性化”,更能“感同身受”。
所以,两相比较,哪个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会认为,在这个“去个性化”、“没有感同身受”的时代,一个明星如果能够有这些“我比流言蜚语更早认识你”的粉丝支持和陪伴,对他们的心理不至于奔溃,至关重要。
如果你是他们的粉丝,我强烈呼吁,请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你能做的所有的支持。
当然,不要指望能够堵住悠悠之口。
说实话,这个世界上,哪怕你有一个亿的粉丝,哪怕这一个亿的粉丝都是很喜欢你的,你和这群粉丝都是“少数”。
因为剩下至少有69亿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或者并不喜欢(未必讨厌)这个人。
不要放弃。你们所作所为,都不会白费。你的爱豆,此时很需要知道,有人还在“感同身受”他。
这股“感同身受”的力量,很可能会拯救陷入深渊之中的他。
中文互联网时代,最饱受网络暴力的人,莫过于20岁的蔡徐坤。
这位粉丝量极高的男歌手,正如上文提到的,粉丝再多,也多不过对他嗤之以鼻的“去个性化”的网友。
有不少社会新闻,即便跟蔡徐坤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会有人恶评一句:
这么多人死了,怎么蔡徐坤还没死。
你会觉得这样的账号和留言很恶意。
可是,他们竟然可以幸免于难。而且按点赞的人还不少,常常能够排列显示靠前。
我认为,他受到的网络暴力,决不下于韩国崔雪莉。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果然,其实他也为此所困。
太多的fake friends
歧视链严重的圈子
大多数笑我偏执
谁懂得疯子的坚持
得得到得不到得不到
得不到得不到得得到
谣言在黑色里游走
这邪念多可笑多可笑
我相信真相会来 别蒙着眼
消息来的越来越坏
哪有感同身受的道理
太多脏水泼满身
看着背叛转为动机
那就跟风耍一下
装聋还作哑
这水到底有多深
谁又管你真或假
擅读道德条文 疯了心
偷渡着败德
好让黑被技术型漂白神圣了邪恶
污名 别人付出的努力 有谁
能被资格给裁定
怪我不认被看不顺
今年9月,他发了一首新歌《蒙着眼》。
这是他自己写的一首歌,他也用了“感同身受”这个词。
还记得之前提到的王源吗?两位顶级流量的明星,都不约而同地呼吁“感同身受”。
看歌词就知道,他是在用这首歌表达自己一路被黑的难过。同时,他也呼吁,更多人不要“蒙着眼”,不要污名化他人,不要随便评判和裁定他人,都能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看看他人的美好。
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面对网络暴力,自我内心拯救的方法。
和他一样,饱受多年抨击的吴亦凡,则用了另一种方式。
吴亦凡同样也发了一首新歌《大碗宽面》。
这是一个网络上很火的以黑吴亦凡为主要目的的梗,没想到吴亦凡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歌曲中,并且说道:
从来不敢去相信
大碗能让你开心
但这确是我本意
娱乐明星,娱乐大众。既然能够让大家开心,也挺好。
这也是一名艺术家,面对网络暴力,自救的一种形式,用幽默化解,同时也显示,这些恶评对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歌曲推出后,确实有不少原本一路黑吴亦凡的人,不再继续黑他了,反倒是对他多了几分敬意。
2019年初因为主演吴京《流浪地球》一炮而红的屈楚萧,走红之后不久,就遭遇了网络起底和暴力。他的态度就比较刚了,直接回怼。
接受采访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
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和大家的区别是,我每天去剧组上班,你去办公室上班而已。
是的,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
这是一个大众明星试图在唤起大众的“个性化认同”、“感同身受”。
将心比心。如果同样的言语攻击朝向你,你是否能够承受得住?
文头提过,崔雪莉是中国版的郑爽。郑爽可以说是与蔡徐坤并肩的,在中文网络中被黑最多的女明星。
坊间也曾有传言,因为网络攻击,她也得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最近一次她遭遇网络攻击之后,郑爽用小号回应网友:
我能好好活着就可以了,别要求我什么了。
如果说当初还不太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的网友,看看崔雪莉现在的结局,当感庆幸。
庆幸郑爽没有走上那条不归路。
庆幸至少郑爽给自己划定了一个底线。
而这也是我们期待那些现在、曾经带过我们欢乐的明星们,都能有的一条底线。
涂尔干的《自杀论》是每个社会学学生的必备读物。
他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对自杀现象的研究成果:
他认为,自杀是一种社会疾病,与社会文化休戚相关。同时,他也发现,自杀与职业也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说《自杀论》已经过时了。我觉得,其实只要代入现代社会的元素,至少上述的结论其实依然适用。
如果现在再版《自杀论》,社交网络的影响,以及社交网络的名人一定会成为专章。
崔雪莉不是第一个死于社交网络的名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今年来,遭遇过大型网络攻击的明星,我还记得的就有:
林志玲,因为嫁给日本人,被攻击。
范玮琪,因为替别人说了几句话,被攻击。
大S,因为综艺节目上说了几句话,被攻击。
具惠善,因为离婚事件翻来覆去,被攻击。
翟天临,因为论文事件,被攻击。
黄晓明,因为“我要我觉得”,被攻击。
当然,还有前面提及过的吴亦凡、蔡徐坤、王源、郑爽……
就在崔雪莉自杀身亡的隔天,10月15日,韩国总统设立的青瓦台国民请愿网站公告板上,出现了标题为《希望严惩那些将艺人f(x)雪莉逼上绝路的恶意留言者》的请愿。
请愿者表示:
“以前也有艺人因恶意留言而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做出了极端的选择。如果不改变法律的话,这样的事情还会再次发生”,并要求:“必须对法律进行更严厉的修改,以使恶意留言者受到严厉的惩罚”。
与此同时,在中文互联网全网讨论“抵制网络暴力”的时候,又有两位女明星被“网络暴力”:
今年暑假主演《长安十二时辰》走红的热依扎,因为表示自己曾经身患重度抑郁症,被人网络攻击为是炒作“抑郁症人设”。
而与崔雪莉同期出道的宋茜,因为没有在微博上留言悼念崔雪莉,被人攻击“你怎么这么冷血”、“你怎么不陪着一起去死”。
在震惊的悲恸、热闹的讨论之后,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而这些人也会寻找下一个猎物。
就是不知道下一个是哪个倒霉蛋。
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可能是你,可能是我。
要阻止这些“杀手”继续“谋杀”,真的需要争分夺秒了。
延伸阅读
《共情的力量》
作者:【美】亚瑟·乔拉米卡利
【美】凯瑟琳·柯茜 著,
开森心理 出品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如欲了解本书详情或购买可点击
下方 一杯咖啡合作方 当当网 链接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我的孩子想去死:被忽视的儿童自杀议题|2019世界精神卫生日
免费心理咨询机会:一杯咖啡案例教学来访者招募(10-12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